一种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通道功率分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3599373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通道功率分配方法,包括:S1:安排直流通道送电总功率,获取交流通道功率;S2:进行潮流计算得到发电机的最大功角差及交流通道中各线路功率,当不满足预设的静态稳定条件时,根据第一调减量调减送端发电机功率,根据第一调增量调增受端发电机功率,重复本步骤直至满足预设的静态稳定条件;S3:计算送电容量最大的直流发生预设故障后的系统稳定性,当系统不满足暂态稳定标准时,根据第二调减量调减送端发电机功率,根据第二调增量调增受端发电机功率;S4:重复执行S3直至系统满足暂态稳定标准。本发明专利技术能确定不同直流通道功率下交流通道的最大传输功率,实现交直流断面送电功率最大化。化。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通道功率分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
,尤其是一种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通道功率分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单回直流的规模达到 8000~12000MW,而交流通道的输电容量受输电走廊及变电站占地制约并未得到较大提升,为了保障电网的可靠性,各区域电网仍维持交流互联模式,从而形成了跨区交流互联的长链式结构,该结构的主要问题在于,当交直流通道功率过大,大容量直流发生单极或双极闭锁故障时,盈余功率转移到长链式交流通道上,导致送端机组与受端机组功角差增大,引发同步电网内功角失稳,同时,大规模功率转移导致交流通道电压大幅振荡,容易引起区域电网失步解列,因此运行人员在做方式安排时,需合理控制交流与直流通道的功率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0003]由于复杂大电网的运行方式安排复杂,以往的开展交直流断面功率时往往依靠经验进行安排,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通常根据经验预留较大裕度,因此无法实现交直流断面送电功率最大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通道功率分配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断面送电功率最大化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通道功率分配方法,包括:
[0007]S1:安排直流通道送电总功率,根据直流通道中单回直流的最大送电容量与交流通道中所有线路的线路热稳定值之和得到交流通道功率;
[0008]S2:进行潮流计算得到发电机的最大功角差以及交流通道中各线路功率,当系统不满足预设的静态稳定条件时,根据第一调减量调减送端发电机功率,根据第一调增量调增受端发电机功率,重复执行本步骤直至满足所述预设的静态稳定条件,执行S3;
[0009]S3:计算送电容量最大的直流发生预设故障后的系统稳定性,当系统不满足暂态稳定标准时,根据第二调减量调减送端发电机功率,根据第二调增量调增受端发电机功率;
[0010]S4:重复执行S3直至系统满足暂态稳定标准,得到在所述直流通道送电总功率下的交流通道的最大传输功率。
[0011]可选地,利用下式计算交流通道功率:
[0012]P=Pac

0.5
×
P1;
[0013]其中,P为交流通道功率,Pac为交流通道中所有线路的线路热稳定值之和,P1为直流通道中单回直流的最大送电容量。
[0014]可选地,所述预设的静态稳定条件为:
[0015]发电机的最大功角差大于90度,且交流通道中存在至少一条过载线路,所述过载
线路为线路功率大于线路热稳定值的线路。
[0016]可选地,根据第一调减量调减送端发电机功率之前还包括:
[0017]计算所述第一调减量。
[0018]可选地,根据第一调增量调增受端发电机功率之前还包括:
[0019]计算所述第一调增量。
[0020]可选地,计算所述第一调减量的公式为:
[0021]ΔP
s
=max{P
s

r
/200
×
(最大功角差

90),Σ(P
overload

P
N
)};
[0022]其中,ΔP
s
为第一调减量,P
s

r
为送端电源出力与受端电源出力之差, P
overload
为过载线路的功率,P
N
为过载线路的热稳定值。
[0023]可选地,计算所述第一调增量的公式为:
[0024]ΔP
r
=ΔP
s
×
95%;
[0025]其中,ΔP
s
为第一调减量,ΔP
r
为第一调增量。
[0026]可选地,所述第二调减量为:
[0027]送端电源的最大单机容量。
[0028]可选地,所述第二调增量为:
[0029]送端电源的最大单机容量。
[0030]可选地,所述预设故障为:
[0031]单极闭锁故障。
[003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通道功率分配方法,包括:S1:安排直流通道送电总功率,根据直流通道中单回直流的最大送电容量与交流通道中所有线路的线路热稳定值之和得到交流通道功率;S2:进行潮流计算得到发电机的最大功角差以及交流通道中各线路功率,当系统不满足预设的静态稳定条件时,根据第一调减量调减送端发电机功率,根据第一调增量调增受端发电机功率,重复执行本步骤直至满足所述预设的静态稳定条件,执行S3;S3:计算送电容量最大的直流发生预设故障后的系统稳定性,当系统不满足暂态稳定标准时,根据第二调减量调减送端发电机功率,根据第二调增量调增受端发电机功率;S4:重复执行S3直至系统满足暂态稳定标准,得到在所述直流通道送电总功率下的交流通道的最大传输功率。
[0033]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0034]本专利技术首先安排直流通道送电总功率,得到交流通道功率,当不满足预设的静态稳定条件时,根据第一调减量调减送端发电机功率,根据第一调增量调增受端发电机功率,直至满足预设的静态稳定条件,不断减少送端机组与受端机组之间的功角差,保证同步电网内功角的稳定;计算送电容量最大的直流发生预设故障后的系统稳定性,当系统不满足暂态稳定标准时,根据第二调减量调减送端发电机功率,根据第二调增量调增受端发电机功率,重复执行直至系统满足暂态稳定标准,能合理控制交流与直流通道的功率,能够合理确定不同直流通道功率下,交流通道的最大传输功率,提高方式安排的工作效率,实现交直流断面送电功率最大化。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3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0037]图3为本专利技术方法中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通道功率分配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断面送电功率最大化的技术问题。
[0039]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4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通道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安排直流通道送电总功率,根据直流通道中单回直流的最大送电容量与交流通道中所有线路的线路热稳定值之和得到交流通道功率;S2:进行潮流计算得到发电机的最大功角差以及交流通道中各线路功率,当系统不满足预设的静态稳定条件时,根据第一调减量调减送端发电机功率,根据第一调增量调增受端发电机功率,重复执行本步骤直至满足所述预设的静态稳定条件,执行S3;S3:计算送电容量最大的直流发生预设故障后的系统稳定性,当系统不满足暂态稳定标准时,根据第二调减量调减送端发电机功率,根据第二调增量调增受端发电机功率;S4:重复执行S3直至系统满足暂态稳定标准,得到在所述直流通道送电总功率下的交流通道的最大传输功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通道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下式计算交流通道功率:P=Pac

0.5
×
P1;其中,P为交流通道功率,Pac为交流通道中所有线路的线路热稳定值之和,P1为直流通道中单回直流的最大送电容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通道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静态稳定条件为:发电机的最大功角差大于90度,且交流通道中存在至少一条过载线路,所述过载线路为线路功率大于线路热稳定值的线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通道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一调减量调减送端发电机功率之前还包括:计算所述第一调减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跨区并联电网的交直流通道功率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一调增量调增受端发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东启王际峰姚文峰梅勇郭知非雷傲宇田宝烨王彤蔡万通李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