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8930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碳排放管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方法包括:基于目标建筑工程,建立N个设计方案;基于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计算N个设计方案的第一碳排放量;根据第一碳排放量筛选设计方案,输出K个施工方案;使用量化模型计算K个施工方案的第二碳排放量,并输出目标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表;隐含碳量化表,用于输出目标建筑工程的可行施工方案;量化模型中,第二碳排放量的计算包括地上工程及地下工程测算、工地能耗测算、材料浪费测算、植物固碳测算和碳抵消机制测算。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提高基于目标建筑工程的碳排放减排效果。建筑工程的碳排放减排效果。建筑工程的碳排放减排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碳排放管理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建筑一直都是隐形的“碳排放大户”。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2021年建筑及施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7%,与交通系统的二氧化碳相比排放量23%高出许多,可以说,建筑及施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其中,建筑碳排放可划分为三类:(1)建筑直接碳排放,指建筑运行阶段直接消费的化石能源带来的碳排放,主要产生于建筑炊事、热水和分散采暖等活动;(2)建筑间接碳排放,指建筑运行阶段消费的电力和热力两大二次能源带来的碳排放,这是建筑运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1)和(2)相加即为建筑运行碳排放;(3)建筑隐含碳排放,指建筑施工和建材生产带来的碳排放,也被称为建筑物化碳排放。
[0003]目前,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中,大多考虑建筑施工过程的碳排放,如专利CN202010736873.4,而若使用目前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对施工方案进行比选,获得的可行施工方案的碳排放减排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以建筑施工过程的碳排放为基础,进行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从而造成最终获得的可行施工方案,不能达到较好的碳排放减排效果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包括:
[0006]基于目标建筑工程,建立N个设计方案;所述设计方案包括目标建筑工程的材料清单和用量清单;
[0007]基于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计算N个所述设计方案的第一碳排放量;
[0008]根据所述第一碳排放量筛选所述设计方案,输出K个施工方案;
[0009]使用量化模型计算K个所述施工方案的第二碳排放量,并输出所述目标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表;
[0010]所述隐含碳量化表,用于输出所述目标建筑工程的可行施工方案;
[0011]所述量化模型中,所述第二碳排放量的计算包括地上工程及地下工程测算、工地能耗测算、材料浪费测算、植物固碳测算和碳抵消机制测算;
[0012]其中,N和K为正整数。
[0013]结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中,基于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计算N个所述设计方案的第一碳排放量,包括:
[0014]第一碳排放量=材料用量
×
材料生产碳排放因子;
[0015]其中,材料用量根据所述材料清单和用量清单获取,材料生产碳排放因子根据所述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获取。
[0016]结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和第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量化模型计算K个所述施工方案的第二碳排放量,包括:
[0017]第k个所述施工方案的第二碳排放量=第一碳排放量
×
(1+材料运输碳排放因子+施工过程浪费材料碳排放因子)+工地能耗+植物固碳+碳抵消。
[0018]结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第二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材料运输碳排放因子为所述量化模型中,地上工程及地下工程测算的测算结果。
[0019]结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第二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中,所述量化模型中,工地能耗测算,公式为:
[0020]工地能耗=燃料度量
×
燃料碳排放因子;
[0021]其中,所述燃料度量为所述施工方案的燃料使用量,所述燃料碳排放因子为所使用的燃料的碳排放因子,所述燃料碳排放因子根据所述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获取。
[0022]结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第二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中,所述施工过程浪费材料碳排放因子为所述量化模型中,材料浪费测算的测算结果,公式为:
[0023]AW=WF
×
(A1+A2);
[0024]其中,AW为施工过程浪费材料碳排放因子,WF为浪费因子,A1为原材料平均碳排放因子,A2为原材料运输碳排放因子,所述原材料平均碳排放因子根据所述材料用量和所述材料生产碳排放因子计算,所述原材料运输碳排放因子根据所述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获取。
[0025]结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第二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方式中,所述植物固碳为植物固碳测算的测算结果,所述碳抵消为碳抵消机制测算的测算结果。
[0026]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装置,包括:
[0027]设计方案建立模块,用于基于目标建筑工程,建立N个设计方案;所述设计方案包括目标建筑工程的材料清单和用量清单;
[0028]第一碳排放量计算模块,用于基于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计算N个所述设计方案的第一碳排放量;
[0029]施工方案输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碳排放量筛选所述设计方案,输出K个施工方案;
[0030]第二碳排放量计算模块及隐含碳量化表输出模块,使用量化模型计算K个所述施工方案的第二碳排放量,并输出所述目标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表;
[0031]所述隐含碳量化表,用于输出所述目标建筑工程的可行施工方案;
[0032]所述量化模型中,所述第二碳排放量的计算包括地上工程及地下工程测算、工地能耗测算、材料浪费测算、植物固碳测算和碳抵消机制测算;
[0033]其中,N和K为正整数。
[003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上述存储器中并可在上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上述处理器执行上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方法的步骤。
[0035]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上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方法的
步骤。
[003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从建筑全生命期的角度来量化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通过第一碳排放量对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再通过第二碳排放量对施工方案进行比选,其中,设计方案是前期规划方案,施工方案是施工过程规划方案,因而最终获得的可行施工方案充分考虑了建筑全生命期中的隐含碳排放,提高基于目标建筑工程的碳排放减排效果。
附图说明
[003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003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0039]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0]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4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于目标建筑工程,建立N个设计方案;所述设计方案包括目标建筑工程的材料清单和用量清单;基于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计算N个所述设计方案的第一碳排放量;根据所述第一碳排放量筛选所述设计方案,输出K个施工方案;使用量化模型计算K个所述施工方案的第二碳排放量,并输出所述目标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表;所述隐含碳量化表,用于输出所述目标建筑工程的可行施工方案;所述量化模型中,所述第二碳排放量的计算包括地上工程及地下工程测算、工地能耗测算、材料浪费测算、植物固碳测算和碳抵消机制测算;其中,N和K为正整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计算N个所述设计方案的第一碳排放量,包括:第一碳排放量=材料用量
×
材料生产碳排放因子;其中,材料用量根据所述材料清单和用量清单获取,材料生产碳排放因子根据所述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获取。3.如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量化模型计算K个所述施工方案的第二碳排放量,包括:第k个所述施工方案的第二碳排放量=第一碳排放量
×
(1+材料运输碳排放因子+施工过程浪费材料碳排放因子)+工地能耗+植物固碳+碳抵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运输碳排放因子为所述量化模型中,地上工程及地下工程测算的测算结果。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量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化模型中,工地能耗测算,公式为:工地能耗=燃料度量
×
燃料碳排放因子;其中,所述燃料度量为所述施工方案的燃料使用量,所述燃料碳排放因子为所使用的燃料的碳排放因子,所述燃料碳排放因子根据所述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获取。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建筑工程的隐含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智鹏赵寒谭江宇练建沛欧阳少游郭向伟董和琴冯耘耀
申请(专利权)人:同炎数智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