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吸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97101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体吸收系统。气体吸收系统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包括:机壳,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进气口与排气口相对设置;气体预处理装置,设置在机壳内且位于进气口处,以用于对进入进气口的气体中的杂质进行过滤;气体吸收组件,设置在机壳内且位于气体预处理装置的下游处,气体吸收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供液装置和第一喷淋结构,以用于提供碱性溶液;从第一喷淋结构流出的碱性溶液与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化学反应,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气体输送装置,设置在排气口和/或进气口处,以用于将气体经由进气口输送至气体吸收系统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气或烟气中夹杂的固体颗粒等杂质易在CO2捕集系统中累积的问题。累积的问题。累积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体吸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二氧化碳捕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体吸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外主流的CO2捕集方法主要有液态胺吸附法、固态膜吸附法等。然而,上述捕集方法仅能够捕集高浓度的CO2,无法捕集到宽浓度范围的CO2,如无法捕集空气中的低浓度CO2。
[0003]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液态碱性溶液和固态胺膜相结合的方式吸附CO2。然而,在采用上述方法对空气或烟气中的CO2进行吸附的过程中,空气或烟气中夹杂的固体颗粒等杂质会在CO2捕集系统中累积,不仅影响CO2捕集系统的捕集效率,且需要工作人员对CO2捕集系统中的杂质定期清理,进而增加了CO2捕集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吸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气或烟气中夹杂的固体颗粒等杂质易在CO2捕集系统中累积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体吸收系统,用于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吸收系统包括:机壳,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进气口与排气口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气体预处理装置,气体预处理装置设置在机壳内且位于进气口处,以用于对进入进气口的气体中的杂质进行过滤;气体吸收组件,设置在机壳内且位于气体预处理装置的下游处,气体吸收组件包括第一供液装置和第一喷淋结构,第一供液装置与第一喷淋结构连通,以用于提供碱性溶液;从第一喷淋结构流出的碱性溶液与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化学反应,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气体输送装置,气体输送装置设置在排气口和/或进气口处,以用于将气体经由进气口输送至气体吸收系统外。
[0006]进一步地,气体吸收组件包括:第一填料,位于第一喷淋结构的下方;第一收水器,与第一填料相对设置;第一收水器位于排气口与第一填料之间;和/或,第一收水器位于第一填料与气体预处理装置之间。
[0007]进一步地,气体吸收组件还包括:第一缓存结构,第一缓存结构位于第一填料的下方,以用于对与二氧化碳气体完成化学反应后的溶液进行缓存;其中,第一缓存结构为一个;或者,第一缓存结构为多个,多个第一缓存结构可选择性地投入使用。
[0008]进一步地,第一缓存结构为多个,气体吸收组件还包括:第一总管路,第一总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一喷淋结构连通;多个支管路,与多个第一缓存结构一一对应地设置,各支管路的两端分别与其相对应的第一缓存结构和第一总管路的第二端连通;多个控制阀,与多个支管路一一对应地设置,各控制阀控制与其相对应的支管路的通断状态;其中,在任意时刻,至少一个控制阀处于打开状态。
[0009]进一步地,气体吸收组件还包括:第一检测装置,设置在第一总管路上,以用于检测第一总管路内溶液中的碳酸根的浓度,在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达到预设浓度值时,通
过至少一个控制阀控制与投入使用的第一缓存结构相对应的支管路处于断开连通状态,并通过至少另一个控制阀控制至少另一个第一缓存结构投入使用。
[0010]进一步地,气体吸收组件还包括:第一泵体,设置在第一总管路或者支管路上,以用于将进入第一缓存结构内的溶液泵送至第一喷淋结构内。
[0011]进一步地,气体预处理装置包括:第二填料,与进气口相对设置;第二供液装置;第二喷淋结构,位于第二填料的上方,第二供液装置与第二喷淋结构连通;第二收水器,与第二填料相对设置。
[0012]进一步地,第二收水器为一个;或者,第二收水器为多个,至少一个第二收水器位于第二填料的第一侧,至少一个第二收水器位于第二填料的第二侧。
[0013]进一步地,气体预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缓存结构,第二缓存结构位于第二填料的下方,以用于对经第二填料流出的液体进行缓存;第二总管路,第二总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喷淋结构和第二缓存结构连通;第二泵体,设置在第二总管路上,以用于将进入第二缓存结构内的液体泵送至第二喷淋结构内。
[0014]进一步地,第二缓存结构包括:缓存本体;隔板,设置在缓存本体内,以将缓存本体的内腔分隔为第一子容纳腔和第二子容纳腔,第一子容纳腔位于第二填料的下方,第二子容纳腔与第二总管路连通;其中,隔板具有溢流孔或者与缓存本体之间形成溢流部,第一子容纳腔通过溢流孔或者溢流部与第二子容纳腔连通。
[0015]进一步地,第二填料包括多个子填料片,相邻的两个子填料片交错设置并形成过流通道,各子填料片的表面上设置有位于过流通道内的扰流凸起或扰流凹部。
[0016]进一步地,气体输送装置包括:风机,设置在排气口处;和/或,压缩机,设置在进气口处。
[0017]进一步地,气体预处理装置为过滤网或过滤膜。
[0018]进一步地,第一缓存结构的底面具有导流斜面。
[0019]进一步地,气体吸收系统还包括:水轮机,位于第一缓存结构的下方,位于第一缓存结构内的液体经导流斜面流向水轮机;发电机,与水轮机连接。
[0020]进一步地,气体吸收系统还包括:搅拌装置,设置在第一缓存结构内。
[0021]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气体预处理装置设置在机壳内且位于进气口处,气体吸收组件位于气体预处理装置的下游处。这样,在气体吸收系统运行过程中,空气或烟气经由进气口进入气体吸收系统后先经过气体预处理装置,气体预处理装置对空气或烟气中的杂质进行过滤,进而避免上述杂质在气体吸收系统内堆积,甚至进入气体吸收组件内影响其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捕集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气或烟气中夹杂的固体颗粒等杂质易在CO2捕集系统中累积的问题,进而降低了气体吸收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同时,吸收空气或烟气中的杂质也能够提高碱性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化学反应后所形成溶液的纯度,降低了后处理工艺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气体吸收系统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4]图2示出了图1中的气体吸收系统的俯视图。
[0025]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6]10、机壳;11、进气口;12、排气口;13、容纳腔;20、气体预处理装置;21、第二填料;22、第二喷淋结构;23、第二收水器;24、第二缓存结构;25、第二总管路;26、第二泵体;30、气体吸收组件;31、第一喷淋结构;32、第一填料;33、第一收水器;34、第一缓存结构;35、第一总管路;36、第一泵体;40、气体输送装置;60、风筒;70、齿轮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2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8]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吸收系统,用于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吸收系统包括:机壳(10),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气口(11)和排气口(12),所述进气口(11)与所述排气口(12)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气体预处理装置(20),所述气体预处理装置(20)设置在所述机壳(10)内且位于所述进气口(11)处,以用于对进入所述进气口(11)的气体中的杂质进行过滤;气体吸收组件(30),设置在所述机壳(10)内且位于所述气体预处理装置(20)的下游处,所述气体吸收组件(30)包括第一供液装置和第一喷淋结构(31),所述第一供液装置与所述第一喷淋结构(31)连通,以用于提供碱性溶液;从所述第一喷淋结构(31)流出的所述碱性溶液与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化学反应,以吸收所述二氧化碳气体;气体输送装置(40),所述气体输送装置(40)设置在所述排气口(12)和/或所述进气口(11)处,以用于将气体经由所述进气口(11)输送至所述气体吸收系统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吸收组件(30)包括:第一填料(32),位于所述第一喷淋结构(31)的下方;第一收水器(33),与所述第一填料(3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收水器(33)位于所述排气口(12)与所述第一填料(32)之间;和/或,所述第一收水器(33)位于所述第一填料(32)与所述气体预处理装置(20)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吸收组件(30)还包括:第一缓存结构(34),所述第一缓存结构(34)位于所述第一填料(32)的下方,以用于对与所述二氧化碳气体完成化学反应后的溶液进行缓存;其中,所述第一缓存结构(34)为一个;或者,所述第一缓存结构(34)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缓存结构(34)可选择性地投入使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存结构(34)为多个,所述气体吸收组件(30)还包括:第一总管路(35),所述第一总管路(3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喷淋结构(31)连通;多个支管路,与多个所述第一缓存结构(34)一一对应地设置,各所述支管路的两端分别与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缓存结构(34)和所述第一总管路(35)的第二端连通;多个控制阀,与多个所述支管路一一对应地设置,各所述控制阀控制与其相对应的所述支管路的通断状态;其中,在任意时刻,至少一个所述控制阀处于打开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吸收组件(30)还包括:第一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总管路(35)上,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总管路(35)内溶液中的碳酸根的浓度,在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达到预设浓度值时,通过至少一个控制阀控制与投入使用的第一缓存结构(34)相对应的支管路处于断开连通状态,并通过至少另一个控制阀控制至少另一个所述第一缓存结构(34)投入使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锡嘉刘一凡张浩赵途张俊伟陈申白亚奎庄姝娴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