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头结构及高压直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6436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头结构及高压直流继电器,所述触头结构包括两静触头和动触头,所述动触头为棒状结构,且所述动触头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两静触头相对应。由于所述动触头为棒状结构,使得动触头可以采用棒材或丝材镦制或车制成型,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传统采用板材冲压得到的动触头相比,可以实现动触头的无废料加工或大大减少废料产生,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动触头的材料成本。降低动触头的材料成本。降低动触头的材料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头结构及高压直流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触头结构及高压直流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高压直流继电器是继电器中的一种,现有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大多采用动触头直动式结构,即利用两个静触头与一个动触头进行配合。现有技术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动触头普遍呈长条板状,由板材冲压而成,在冲压过程中会产生冲裁废料,造成材料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触头结构及高压直流继电器。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触头结构,包括两静触头和动触头;所述动触头为棒状结构,且所述动触头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两静触头相对应。
[0005]进一步的,所述两静触头与所述动触头在接触状态分别呈线接触,且所述线接触的方向与所述动触头的长度方向一致。
[0006]进一步的,所述动触头的两端部的横截面分别呈圆形、半圆形、多边形中的任一种,所述两静触头用于与所述动触头接触的面分别为平面。
[0007]进一步的,所述平面的四周边缘设有圆倒角。
[0008]进一步的,所述动触头由棒材或丝材镦制或车制成型。
[0009]进一步的,所述动触头的两端部用于与相应的静触头接触的部位分别设有至少一凹槽,或者,所述两静触头用于与所述动触头接触的部位分别设有至少一凹槽;所述凹槽呈长条状,并沿所述动触头的宽度方向设置。
[0010]进一步的,所述动触头的中部呈平板状。
[0011]本技术另提供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推动杆部件、线圈和动铁芯,推动杆部件的底部与所述动铁芯相固定,所述动铁芯配合在线圈的通孔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上述本技术所述的触头结构,所述推动杆部件顶部与所述动触头活动相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推动杆部件包括U型支架、弹簧座、固定片、触点弹簧和推动杆;所述固定片、推动杆的上部和弹簧座通过注塑成型方式固定在一起,所述U型支架倒置,且其底部与所述固定片相连接;所述动触头的中部通过触点弹簧装在所述U型支架的顶壁与弹簧座之间,所述推动杆的下部固定连接所述动铁芯。
[0013]进一步的,还包括至少一上轭铁和至少一下衔铁,上轭铁固定在所述U型支架的顶壁的下端面,下衔铁固定在所述动触头上。
[0014]进一步的,所述下衔铁呈U型,并套装或插装于所述动触头的中部,且所述下衔铁
的两端朝上;所述上轭铁和下衔铁的数量分别为一个,或者,所述上轭铁和下衔铁的数量分别为至少两个,且上轭铁与下衔铁一一上下对应。
[0015]进一步的,还包括两永磁体,该两永磁体分别立在所述动触头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且每个永磁体的磁极方向分别位于所述动触头的长度方向上。
[0016]进一步的,还包括陶瓷罩,所述两静触头分别穿设于所述陶瓷罩顶部,所述动触头位于所述陶瓷罩内;所述两永磁体分别位于所述陶瓷罩外侧;还包括两个U字形轭铁夹,该两个U字形轭铁夹沿所述动触头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并围在所述陶瓷罩外侧,所述两永磁体分别位于对应侧的U字形轭铁夹与陶瓷罩之间。
[001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1、由于所述动触头为棒状结构,使得动触头可以采用棒材或丝材镦制或车制成型,因此,本技术与传统采用板材冲压得到的动触头相比,可以实现动触头的无废料加工或大大减少废料产生,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动触头的材料成本。
[0019]2、所述两静触头与所述动触头在接触状态分别呈线接触,降低了静触头与动触头的接触电阻及触点间的电动斥力,提升了触点的接触可靠性,并有利于快速分断电弧,减少触点磨损。特别的,当所述动触头的两端部的横截面呈圆形或半圆形或多边形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动触头的圆弧形表面或表面形成的直线实现动触头与静触头呈线接触,另一方面动触头的圆弧形表面或表面形成的斜面设置在吹弧方向上,触点分离拉弧时,在磁吹磁场的作用下,电弧能沿着圆棒的圆弧形表面或表面形成的斜面和静触头的圆倒角快速外移,且随着触点间隙快速变大,利于电弧弧根外移,从而减少了电弧在触点位置持续烧蚀的时间,减少了触点的磨损,提升了继电器的寿命。
[0020]3、所述凹槽的设置,使得动触点与静触头实现多点接触,在同等的触点压力下,由于并联的接触电阻小于单个接触点的接触电阻,因此多点接触可以使得继电器触点间的总的接触电阻变小,从而使继电器发热量更小,可靠性更高。此外,动触点与静触头多点接触,还可以实现电流分流,根据电动斥力的原理,多点的电动斥力使得电动斥力下降,有利于产品抗短路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了继电器的可靠性。
[0021]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一种触头结构及高压直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实施例一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不含外壳);
[0023]图2是实施例一本技术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不含外壳);
[0024]图3是实施例一图2的俯视图;
[0025]图4是实施例一图3的E

E剖视图;
[0026]图5是实施例一本技术的动触头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0027]图6是实施例一本技术的两静触头与动触头在接触状态的主视图;
[0028]图7是实施例一本技术的两静触头与动触头在接触状态的侧视图;
[0029]图8是实施例一本技术的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的吹弧示意图;
[0030]图9是实施例一本技术在含U字形轭铁夹状态下的吹弧示意图;
[0031]图10是实施例一本技术在无U字形轭铁夹状态下的吹弧示意图;
[0032]图11是实施例二本技术的动触头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0033]图12是实施例二本技术的两静触头与动触头在接触状态的主视图
[0034]图13是实施例三本技术的动触头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0035]图14是实施例三本技术的两静触头与动触头在接触状态的侧视图;
[0036]图15是实施例三本技术的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的吹弧示意图;
[0037]图16是实施例四本技术的动触头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0038]图17是实施例五本技术的动触头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0039]图18是实施例五本技术的两静触头与动触头在接触状态的侧视图;
[0040]图19是实施例五本技术的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的吹弧示意图;
[0041]图20是实施例六本技术的动触头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0042]图21是实施例六本技术的两静触头与动触头在接触状态的侧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头结构,包括两静触头和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为棒状结构,且所述动触头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两静触头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静触头与所述动触头在接触状态分别呈线接触,且所述线接触的方向与所述动触头的长度方向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的两端部的横截面分别呈圆形、半圆形、多边形中的任一种,所述两静触头用于与所述动触头接触的面分别为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的四周边缘设有圆倒角。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由棒材或丝材镦制或车制成型。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的两端部用于与相应的静触头接触的部位分别设有至少一凹槽,或者,所述两静触头用于与所述动触头接触的部位分别设有至少一凹槽;所述凹槽呈长条状,并沿所述动触头的宽度方向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的中部呈平板状。8.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推动杆部件、线圈和动铁芯,推动杆部件的底部与所述动铁芯相固定,所述动铁芯配合在线圈的通孔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结构,所述推动杆部件顶部与所述动触头活动相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压直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文广王萌陈松生黄友权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