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坑塘漂移式以鱼净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6417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坑塘漂移式以鱼净水装置,包括漂浮套筒和滤筒,所述滤筒设置于漂浮套筒的内腔,所述漂浮套筒内腔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控制组件,所述壳体的顶部开设有与控制组件配合使用的通道,所述壳体的内腔设置有与控制组件配合使用的固定组件。通过设置控制组件和传动组件的配合使用,使用者拉动控制杆,控制杆带动第一限位块移动的同时,第一圆柱在第一限位槽的内腔滑动,第一圆柱带动转动板转动,转动板带动第二限位块移动的同时,第二圆柱在第二限位槽的内腔滑动,解决了现有的漂移式净水装置不便于对滤筒清理,从而造成长时间使用滤筒残留垃圾,堵塞漏孔的问题。堵塞漏孔的问题。堵塞漏孔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坑塘漂移式以鱼净水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漂移式净水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坑塘漂移式以鱼净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漂移式净水装置能很好地清理蓝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塑料瓶、食品包装袋、枯枝落叶等垃圾漂浮,保护水环境和水生态,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漂移式净水装置不便于对滤筒清理,从而造成长时间使用滤筒残留垃圾,堵塞漏孔的现象,降低了漂移式净水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坑塘漂移式以鱼净水装置,具备便于清理滤筒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漂移式净水装置不便于对滤筒清理,从而造成长时间使用滤筒残留垃圾,堵塞漏孔的问题。
[000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坑塘漂移式以鱼净水装置,包括漂浮套筒和滤筒,所述滤筒设置于漂浮套筒的内腔,所述漂浮套筒内腔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控制组件,所述壳体的顶部开设有与控制组件配合使用的通道,所述壳体的内腔设置有与控制组件配合使用的固定组件,所述壳体靠近滤筒的一侧开设有与固定组件配合使用的通孔,所述滤筒的前侧和后侧均开设有与固定组件配合使用的卡槽。
[0005]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前侧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内腔设置有第一圆柱,所述第一圆柱的后侧设置有转动板。
[000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前侧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内腔设置有第二圆柱,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的表面套设有拉簧。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控制杆的底部穿过通道并与第一限位块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杆靠近通道内壁的一侧与通道的内壁接触。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一圆柱的后侧穿过第一限位槽并与转动板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圆柱靠近第一限位槽内壁的一侧与第一限位槽的内壁接触,所述转动板与壳体的内壁通过转轴活动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二圆柱的后侧穿过第二限位槽并与转动板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圆柱靠近第二限位槽内壁的一侧与第二限位槽的内壁接触。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拉簧的左侧与第二限位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拉簧的右侧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卡块的右侧穿过通孔并延伸至卡槽的内腔,所述卡块靠近通孔内壁的一侧与通孔的内壁接触。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技术通过设置控制组件和传动组件的配合使用,使用者拉动控制杆,控制杆带动第一限位块移动的同时,第一圆柱在第一限位槽的内腔滑动,第一圆柱带动转动板转动,转动板带动第二限位块移动的同时,第二圆柱在第二限位槽的内腔滑动,解决了现有的漂移式净水装置不便于对滤筒清理,从而造成长时间使用滤筒残留垃圾,堵塞漏孔的问题。
[0013]2、本技术通过设置控制组件,能够对固定组件起到控制作用,方便使用者操控固定组件。
[0014]3、本技术通过设置固定组件,能够对滤筒起到固定的作用,方便使用者组装滤筒和漂浮套筒。
[0015]4、本技术通过设置控制杆,能够对第一限位块起到控制作用,通过设置通道,能够对控制杆起到限位作用。
[0016]5、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圆柱,能够对第一限位块起到控制作用,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槽,使第一圆柱在第一限位槽的内腔滑动,通过设置转动板,能够对第二限位块起到控制作用。
[0017]6、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圆柱,能够对第二限位块起到控制作用,通过设置第二限位槽,使第二圆柱在第二限位槽的内腔滑动。
[0018]7、本技术通过设置拉簧,能够对第二限位块起到复位作用,通过设置通孔和卡槽,使卡块在通孔和卡槽的内腔滑动。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左视剖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中:1、漂浮套筒;2、滤筒;3、壳体;4、控制组件;401、控制杆;402、第一限位块;403、第一圆柱;404、转动板;405、第一限位槽;5、固定组件;501、第二限位块;502、第二圆柱;503、拉簧;504、卡块;505、第二限位槽;6、通孔;7、通道;8、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0025]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坑塘漂移式以鱼净水装置,包括漂浮套筒1和滤筒2,滤筒2设置于漂浮套筒1的内腔,漂浮套筒1内腔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壳体3,壳体3的顶部设置有控制组件4,壳体3的顶部开设有与控制组件4配合使用的通道7,壳体3的内腔设置有与控制组件4配合使用的固定组件5,壳体3靠近滤筒2的一侧开设有与固定组件5配合使用的通孔6,滤筒2的前侧和后侧均开设有与固定组件5配合使用的卡槽8。
[0026]参考图3,控制组件4包括控制杆401,控制杆40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402,第一限位块402的前侧开设有第一限位槽405,第一限位槽405的内腔设置有第一圆柱403,第
一圆柱403的后侧设置有转动板404。
[0027]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控制组件4,能够对固定组件5起到控制作用,方便使用者操控固定组件5。
[0028]参考图3,固定组件5包括第二限位块501,第二限位块501的前侧开设有第二限位槽505,第二限位槽505的内腔设置有第二圆柱502,第二限位块50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卡块504,卡块504的表面套设有拉簧503。
[0029]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固定组件4,能够对固定块10起到固定的作用,方便使用者组装第一运输机1和第二运输机2。
[0030]参考图3,控制杆401的底部穿过通道7并与第一限位块402固定连接,控制杆401靠近通道7内壁的一侧与通道7的内壁接触。
[0031]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按压块401,能够对转动板402起到控制作用,通过设置通道9,能够对按压块401起到限位作用。
[0032]参考图3,第一圆柱403的后侧穿过第一限位槽405并与转动板404的前侧固定连接,第一圆柱403靠近第一限位槽405内壁的一侧与第一限位槽405的内壁接触,转动板404与壳体3的内壁通过转轴活动连接。
[0033]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滑槽12,使转动板402在滑槽12的内腔滑动,通过设置转动板402,能够对圆柱403起到控制作用。
[0034]参考图3,第二圆柱502的后侧穿过第二限位槽505并与转动板404的前侧固定连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坑塘漂移式以鱼净水装置,包括漂浮套筒(1)和滤筒(2),所述滤筒(2)设置于漂浮套筒(1)的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套筒(1)内腔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壳体(3),所述壳体(3)的顶部设置有控制组件(4),所述壳体(3)的顶部开设有与控制组件(4)配合使用的通道(7),所述壳体(3)的内腔设置有与控制组件(4)配合使用的固定组件(5),所述壳体(3)靠近滤筒(2)的一侧开设有与固定组件(5)配合使用的通孔(6),所述滤筒(2)的前侧和后侧均开设有与固定组件(5)配合使用的卡槽(8)。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坑塘漂移式以鱼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4)包括控制杆(401),所述控制杆(40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402),所述第一限位块(402)的前侧开设有第一限位槽(405),所述第一限位槽(405)的内腔设置有第一圆柱(403),所述第一圆柱(403)的后侧设置有转动板(40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坑塘漂移式以鱼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5)包括第二限位块(501),所述第二限位块(501)的前侧开设有第二限位槽(505),所述第二限位槽(505)的内腔设置有第二圆柱(502),所述第二限位块(50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卡块(50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显炳游永武葛彩霞崔艳玲李华张献宇
申请(专利权)人:安阳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安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