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构网络式储能系统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94291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可重构网络式储能系统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在实验条件下测量不同温度下的荷电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重构网络式储能系统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储能
,具体涉及可重构网络式储能系统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双碳”目标下储能技术是支撑构建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手段,是智能电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支撑技术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以电池储能系统为例,电池储能系统的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等主要性能指标对储能系统部署及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0003]在电池储能传统固定连接形式电池组中,由于制作精益程度不同、材料差异等因素,单体电池电容、内阻、自放电率、库仑效率和环境温度等特性不匹配,存在“木桶效应”。单个电池的差异性在运行过程会导致储能系统有效容量和循环寿命大幅降低,并引发过充、过放、局部过热等安全问题。此外,由于传统串并联方式下电池模组固化为一个整体,系统无法对每一个电池单元实现精准管理与隔离。若某一电池单体发生短路故障,不仅会损坏该单体并迅速扩散至相邻单元,更严重的甚至破坏整个系统。因此,在线快速准确地估计锂离子电池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对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至关重要。在电池SOC估计众多方法中,开路电压法凭借计算量小、精度高等优势应用较广泛。该方法需要在不同温度下实验并绘制基准SOC

OCV曲线,通过测量电池单体OCV,再依据已知的OCV和SOC之间的非线性映射曲线估计SOC。但是,在传统的电池网络中由于其固定的串并联连接方式,难以在储能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测量电池单体的OCV,导致这种方法无法在线直接应用。
[0004]可重构电池网络对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该网络在传统的串并联电池网络拓扑基础上串并联高频电力电子开关,将电池储能系统离散化。网络中电池单体、电池串和簇级可根据实际储能需求和约束条件自由组合和灵活操作,实现电池连接拓扑结构的动态重构。利用可重构网络能够控制任意单体电池是否接入网络,从而可以通过动态断开目标电池单体进行实时OCV的测量。但是,由于电池正常工作情况下基准OCV

SOC曲线的精度受温度影响极大,而不同环境温度和运行条件下的电池网络拓扑内部温度差异性较大,导致OCV的测量出现误差,进而影响SOC的估计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可重构网络式储能系统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充分考虑温度对开路电压

荷电状态的影响,实现温度可控情况下对开路电压精准获取,提高电池荷电状态估计精度。
[0006]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可重构网络式储能系统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0007]步骤1、在实验平台测试电池初始状态不同温度下的开路电压和荷电状态基准关
系;
[0008]步骤2、在图数据库中以电池作为顶点,电力电子开关器件作为边,建立可重构电池网络图模型;
[0009]步骤3、利用深度优先遍历访问可重构电池网络图模型中各顶点和边,改变电力电子开关器件的状态,获取不同开关状态下电池网络拓扑结构;
[0010]步骤4、搭建电池网络热仿真模型,分析正常运行情况下电池模组温度分布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以在线运行时电池储能系统外部要求的输出电压和系统输出功率为约束条件,以待估计的电池单体温度为控制目标,断开待估计的单体电池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电池网络拓扑结构将估计的组串电池温度优化控制至实验环境下的温度T℃;
[0011]步骤5、利用高频电力电子开关开断控制电池网络拓扑结构获取最优网络连接方式,将电池网络拓扑结构中任意一个电池作为待估计电池,通过待估计电池两端电压传感器测量单体电池两端的开路电压;
[0012]步骤6、将所获取当前温度T下的开路电压与步骤1中获取的开路电压和荷电状态基准曲线建立映射关系,获得获取待估计的电池单体荷电状态。
[0013]本专利技术的特点还在于:
[0014]步骤1具体过程为:
[0015]步骤1.1、将电池充满电,静置10分钟,此时荷电状态=1,测量电池的开路电压;
[0016]步骤1.2、用1C电流对电池进行放电,放电持续6min,静置10分钟,此时荷电状态=0.9,测量电池的开路电压;
[0017]步骤1.3、重复步骤1.2,分别在荷电状态=0.8,0.7,0.6,0.5,0.4,0.3,0.2,0.1时,测量电池的开路电压;
[0018]步骤1.4、测试结束,将电池充满。
[0019]步骤2具体过程为:
[0020]步骤2.1、顶点集V={N1,N2,

N
n
}表示电池,每个电池包括其性能特征,即容量、温度、全充电/截止电压;
[0021]步骤2.2、边集E={E1,E2,

E
m
}表示电力电子开关的通断情况,边的状态为0时表示器件断开,边的状态为1时表示器件导通,表示从初始电池N
in
到终端电源N
out
的电压变换路径,m表示通过穷举搜索的可行能量变换路径总数,E
i
={N
in
,

,N
out
};
[0022]步骤2.3、每个顶点的权重W={W1,W2,

W
t
}是相应顶点集正常工作的功率密度,由最坏条件能源确定,即所谓的“木桶效应”。
[0023]步骤3具体过程为:
[0024]步骤3.1、将需要遍历的顶点作为结点,访问初始结点v,并标记结点v为已访问;
[0025]步骤3.2、查找结点v的一个邻接结点w;
[0026]步骤3.3、若结点w存在,则执行步骤3.4,如果w不存在,则返回步骤3.1,将从v的下一个结点继续;
[0027]步骤3.4若结点w未被访问,对结点w进行深度优先遍历递归即把w当做另一个v,返回步骤3.1,直至遍历完所有的结点;
[0028]步骤3.5、基于图遍历结果赋予步骤2中边缘集E={E1,E2,

E
m
}不同值,参与遍历的边状态设为1即表示该路径电力电子开关导通,未遍历为0,以此来改变电力电子开关器
件的状态;在图模型下访问边状态为1的路径,获取不同开关状态下的最优电池网络拓扑结构。
[0029]步骤4中以待估计的电池单体温度为控制目标,断开待估计的单体电池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电池网络拓扑结构将待估计的电池单体温度优化控制接近实验环境下的温度T℃,具体表示为:
[0030][0031]式中,T
R
为电池模组中实际测量的单体电池温度,T
B
为步骤1中基准温度,σ
T
为允许的温度浮动比。
[0032]步骤4中以在线运行时电池储能系统外部要求的输出电压和系统输出功率为约束条件具体表示为:
[0033]1)电池网络输出约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可重构网络式储能系统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步骤1、在实验平台测试电池初始状态不同温度下的开路电压和荷电状态基准关系;步骤2、在图数据库中以电池作为顶点,电力电子开关器件作为边,建立可重构电池网络图模型;步骤3、利用深度优先遍历访问可重构电池网络图模型中各顶点和边,改变电力电子开关器件的状态,获取不同开关状态下电池网络拓扑结构;步骤4、搭建电池网络热仿真模型,分析正常运行情况下电池模组温度分布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以在线运行时电池储能系统外部要求的输出电压和系统输出功率为约束条件,以待估计的电池单体温度为控制目标,断开待估计的单体电池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电池网络拓扑结构将估计的组串电池温度优化控制至实验环境下的温度T℃;步骤5、利用高频电力电子开关开断控制电池网络拓扑结构获取最优网络连接方式,将电池网络拓扑结构中任意一个电池作为待估计电池,通过待估计电池两端电压传感器测量单体电池两端的开路电压;步骤6、将所获取当前温度T下的开路电压与步骤1中获取的开路电压和荷电状态基准曲线建立映射关系,获得获取待估计的电池单体荷电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重构网络式储能系统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具体过程为:步骤1.1、将电池充满电,静置10分钟,此时荷电状态=1,测量电池的开路电压;步骤1.2、用1C电流对电池进行放电,放电持续6min,静置10分钟,此时荷电状态=0.9,测量电池的开路电压;步骤1.3、重复步骤1.2,分别在荷电状态=0.8,0.7,0.6,0.5,0.4,0.3,0.2,0.1时,测量电池的开路电压;步骤1.4、测试结束,将电池充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重构网络式储能系统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具体过程为:步骤2.1、顶点集V={N1,N2,

N
n
}表示电池,每个电池包括其性能特征,即容量、温度、全充电/截止电压;步骤2.2、边集E={E1,E2,

E
m
}表示电力电子开关的通断情况,边的状态为0时表示器件断开,边的状态为1时表示器件导通,表示从初始电池N
in
到终端电源N
out
的电压变换路径,m表示通过穷举搜索的可行能量变换路径总数,E
i
={N
in
,

,N
out
};步骤2.3、每个顶点的权重W={W1,W2,

W
t
}是相应顶点集正常工作的功率密度,由最坏条件能源确定,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欢张旭赵航王智峰张博杨磊余娜韩曦王强李凌青陈谦吕文挺陈浩刘露莎宋帆尚琳喧蒙菊贾静党建贾嵘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