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缺相保护功能的晶闸管投切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3633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具备缺相保护功能的晶闸管投切控制器,包括缺相检测单元、触发逻辑单元、晶闸管驱动单元和风扇驱动单元,缺相检测单元的输出端与触发逻辑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触发逻辑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晶闸管驱动单元和风扇驱动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完全依靠模拟电路,不借助单片机程序控制,采用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控制逻辑实现缺相保护等功能,既达成了缺相保护的目的,又降低了成本及工艺工序;本控制器通过将相线电压转换为直流高压,再通过光耦将直流高压转换为对应的电流信号,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产生了一个至少3750V的电气隔离耐压,使得控制器更加安全,不易发生漏电等意外事故。不易发生漏电等意外事故。不易发生漏电等意外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备缺相保护功能的晶闸管投切控制器


[0001]本技术涉及切开关控制器
,具体为具备缺相保护功能的晶闸管投切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投切开关在电网中的运用十分普遍,而投切开关工作时最主要的部分在于投切开关控制器,投切开关控制器就相当于投切开关的大脑,对于过零投切开关来说,其控制器就需要检测电路中的过零电流或过零电压,并需要非常准确地对投切开关发出断开或闭合的指令,因此,我们判断投切开关工作与否通常是通过观察其控制器指示灯的状态来进行判定的。
[0003]现有的晶闸管投切开关控制器,一部分完全采用硬件电路实现投切功能,一部分需要依赖单片机程序控制实现功能。前者一般很难做到完善的故障检测及保护功能,而后者虽然可以实现很多保护功能但是成本较高,抗干扰能力弱,生产及后期维护较为麻烦。尤其是缺相保护功能,完全采用硬件电路的开关很难具备,而依赖单片机程序控制的开关虽然可以通过对电压的采样判断实现缺相检测及报警,但极大的占用了嵌入式系统中单片机的运算资源,使得开发者对单片机的性能要求提高,间接地导致成本的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备缺相保护功能的晶闸管投切控制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具备缺相保护功能的晶闸管投切控制器,包括缺相检测单元、触发逻辑单元、晶闸管驱动单元和风扇驱动单元,所述缺相检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触发逻辑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触发逻辑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晶闸管驱动单元和所述风扇驱动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缺相检测单元包括三个整流电路,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缺相保护晶体管、电解电容、电阻一和电阻二,所述缺相保护晶体管与所述电解电容串联,所述电解电容与所述电阻一串联,所述电阻一与所述电阻二并联。
[0007]进一步的,所述缺相保护晶体管包括晶体管D3、晶体管D7和晶体管D11,所述电解电容包括电解电容C2、电解电容C4和电解电容C6,所述电阻一包括电阻R7、电阻R18和电阻R29,所述电阻二包括电阻R9、电阻R20和电阻R31。
[0008]进一步的,所述触发逻辑单元包括通断晶体管Q2、通断晶体管Q4和通断晶体管Q6,所述通断晶体管Q2、所述通断晶体管Q4和所述通断晶体管Q6依次串联,所述通断晶体管Q2的1引脚与所述电阻R7串联,所述通断晶体管Q2的2引脚与所述电阻R9串联,所述通断晶体管Q4的1引脚与所述电阻R8串联,所述通断晶体管Q4的2引脚与所述电阻R20串联,所述通断晶体管Q6的1引脚与所述电阻R29串联,所述通断晶体管Q6的2引脚与所述电阻R31串联,所述通断晶体管Q2连接有三极管Q1,所述通断晶体管Q6连接有二极管D120、二极管D121和二
极管D122。
[0009]进一步的,所述晶闸管驱动单元包括多个极联的光可控硅驱动外部晶闸管,所述光可控硅驱动外部晶闸管与所述三极管Q1电性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风扇驱动单元包括光固态继电器U7,所述光固态继电器U7的3引脚连接有二极管D123、二极管D124和二极管D125,所述二极管D123通过A

引脚与所述二极管D120连接,所述二极管D124通过B

引脚与所述二极管D121连接,所述二极管D125通过C

引脚与所述二极管D122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完全依靠模拟电路,不借助单片机程序控制,采用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控制逻辑实现缺相保护等功能,既达成了缺相保护的目的,又降低了成本及工艺工序,减少了采购风险,本控制器电路板生产下线以后可以直接装机测试,无需烧录等其他工序。
[0013]2、本技术通过将相线电压转换为直流高压,再通过光耦将直流高压转换为对应的电流信号,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已然产生了一个至少3750V的电气隔离耐压,这样的设计使得控制器更加安全,不易发生漏电等意外事故。
[0014]3、本技术所采用的模拟电路,并没有采用任何需要低压直流供电的数字电路芯片或模拟电路芯片,并不从交流电网中获取电能,而是巧妙的利用外部触发信号传递的几个毫安的弱小电流来实现功能,当外部触发信号关闭时,控制器模拟电路也随之停止运行,系统待机功耗等于0,而单片机程序控制的控制器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待机功耗问题,因此,本控制器可以极大的延长电路板使用寿命,节约电能,降低控制器故障率,功能运行更加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00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是本技术整体的单元连接流程图;
[0017]图2是本技术整体的电路拓扑图;
[0018]图3是本技术整体的共补型电路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整体的分补型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图4,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具备缺相保护功能的晶闸管投切控制器,包括缺相检测单元、触发逻辑单元、晶闸管驱动单元和风扇驱动单元,所述缺相检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触发逻辑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触发逻辑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晶闸管驱动单元和所述风扇驱动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缺相检测单元包括三个整
流电路,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缺相保护晶体管、电解电容、电阻一和电阻二,所述缺相保护晶体管与所述电解电容串联,所述电解电容与所述电阻一串联,所述电阻一与所述电阻二并联,所述缺相保护晶体管包括晶体管D3、晶体管D7和晶体管D11,所述电解电容包括电解电容C2、电解电容C4和电解电容C6,所述电阻一包括电阻R7、电阻R18和电阻R29,所述电阻二包括电阻R9、电阻R20和电阻R31,所述触发逻辑单元包括通断晶体管Q2、通断晶体管Q4和通断晶体管Q6,所述通断晶体管Q2、所述通断晶体管Q4和所述通断晶体管Q6依次串联,所述通断晶体管Q2的1引脚与所述电阻R7串联,所述通断晶体管Q2的2引脚与所述电阻R9串联,所述通断晶体管Q4的1引脚与所述电阻R8串联,所述通断晶体管Q4的2引脚与所述电阻R20串联,所述通断晶体管Q6的1引脚与所述电阻R29串联,所述通断晶体管Q6的2引脚与所述电阻R31串联,所述通断晶体管Q2连接有三极管Q1,所述通断晶体管Q6连接有二极管D120、二极管D121和二极管D122,所述晶闸管驱动单元包括多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具备缺相保护功能的晶闸管投切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缺相检测单元、触发逻辑单元、晶闸管驱动单元和风扇驱动单元,所述缺相检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触发逻辑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触发逻辑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晶闸管驱动单元和所述风扇驱动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缺相保护功能的晶闸管投切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缺相检测单元包括三个整流电路,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缺相保护晶体管、电解电容、电阻一和电阻二,所述缺相保护晶体管与所述电解电容串联,所述电解电容与所述电阻一串联,所述电阻一与所述电阻二并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备缺相保护功能的晶闸管投切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缺相保护晶体管包括晶体管D3、晶体管D7和晶体管D11,所述电解电容包括电解电容C2、电解电容C4和电解电容C6,所述电阻一包括电阻R7、电阻R18和电阻R29,所述电阻二包括电阻R9、电阻R20和电阻R3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备缺相保护功能的晶闸管投切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逻辑单元包括通断晶体管Q2、通断晶体管Q4和通断晶体管Q6,所述通断晶体管Q2、所述通断晶体管Q4和所述通断晶体管Q6依次串联,所述通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书鑫戴晨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默顿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