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榆林学院专利>正文

镁渣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2776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镁渣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罐,所述换热罐具有内腔,所述内腔内具有至少两个换热管组件,所述换热管组件具有两个环形换热管,两个所述环形换热管分别与所述换热罐的进渣口与出渣口一一对应且水平设置,两个所述环形换热管之间连接有多根连通两者的竖管,多根所述竖管沿所述环形换热管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换热管组件分别具有相应的换热流体流入支管及换热流体流出支管。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换热管组件具有沿所述换热罐的周向环形设置的环形换热管以及处于上下两个所述环形换热管之间的竖管,从而使其内流通的流体与所述换热罐内的镁渣之间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进而使镁渣余热的利用回收更加充分。进而使镁渣余热的利用回收更加充分。进而使镁渣余热的利用回收更加充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镁渣余热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镁渣余热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镁渣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原镁的生产普遍采用皮江法,皮江法属于热还原法,该种工艺具有技术简单、设备成本低的优点,但能耗较高且热利用率低,同时会产生大量的还原镁渣,这种还原镁渣伴随镁还原过程产生,其出炉温度高,一般在1000℃左右,含有大量热能,生产中却很少对镁渣的这部分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常将热态镁渣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让热量白白浪费。现在针对镁渣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化方面,诸如:应用冷却后的镁渣制作水泥及建筑用砖等;在镁渣余热回收方面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应用余热锅炉生产蒸汽方面,但这种方式余热利用不够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镁渣余热回收装置,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的镁渣余热回收利用不够充分的不足。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镁渣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罐,所述换热罐具有内腔,所述内腔内具有至少两个换热管组件,所述换热管组件具有两个环形换热管,两个所述环形换热管分别与所述换热罐的进渣口与出渣口一一对应且水平设置,两个所述环形换热管之间连接有多根连通两者的竖管,多根所述竖管沿所述环形换热管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换热管组件分别具有相应的换热流体流入支管及换热流体流出支管。
[000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组件沿着所述换热罐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套装。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罐的底部为圆锥形,每个所述换热管组件分别具有的处于下方的环形换热管的高度由沿所述换热罐的径向由外向内越来越低。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换热流体流入支管分别汇总连接于流入总管,多个所述换热流体流出支管分别汇总连接于流出总管。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流体流出支管处于上方的所述环形换热管上,所述换热流体流入支管处于下方的所述环形换热管上。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腔内还设有角锥布料器,所述角锥布料器处于所述进渣口与处于上方的所述环形换热管之间。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角锥布料器由多个环形板件沿所述角锥布料器的轴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环形板件之间形成落渣环槽。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渣口与所述出渣口处皆设置有阀门。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罐的外周壁上包裹有保温层。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罐具有检修口。
[00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镁渣余热回收装置,所述换热管组件具有沿所述换热罐的
周向环形设置的环形换热管以及处于上下两个所述环形换热管之间的竖管,从而使其内流通的流体与所述换热罐内的镁渣之间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进而使镁渣余热的利用回收更加充分。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镁渣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含与还原炉及还原罐的位置关系);
[0016]图2为图1中的角锥布料器的俯视图;
[0017]图3为图1中的换热管组件的俯视图。
[0018]附图标记表示为:
[0019]1、换热罐;11、进渣口;12、出渣口;13、保温层;14、检修口;2、换热管组件;21、环形换热管;22、竖管;31、换热流体流入支管;32、换热流体流出支管;33、流入总管;34、流出总管;4、角锥布料器;41、环形板件;42、落渣环槽;5、阀门;100、还原罐;101、还原炉。
具体实施方式
[0020]结合参见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镁渣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罐1,所述换热罐1具有内腔,所述内腔内具有至少两个换热管组件2,所述换热管组件2具有两个环形换热管21,两个所述环形换热管21分别与所述换热罐1的进渣口11与出渣口12一一对应且水平设置,所述进渣口11与还原罐100的出渣结构相连接,两个所述环形换热管21之间连接有多根连通两者的竖管22,多根所述竖管22沿所述环形换热管21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换热管组件2分别具有相应的换热流体流入支管31及换热流体流出支管32。该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管组件2具有沿所述换热罐1的周向环形设置的环形换热管21以及处于上下两个所述环形换热管21之间的竖管22,从而使其内流通的流体与所述换热罐1内的镁渣之间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进而使镁渣余热的利用回收更加充分。可以理解的,所述换热流体流入支管31中进入的流体可以为常温水,所述换热流体流出支管32流出的流体则可以是高温水或者蒸汽。
[00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组件2沿着所述换热罐1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套装,也即所述换热管组件2分别具有的环形换热管21由内而外的直径越来越大,从而能够对落入所述换热罐1内的高温镁渣进行更为充分的热交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罐1的底部为圆锥形,每个所述换热管组件2分别具有的处于下方的环形换热管21的高度由沿所述换热罐1的径向由外向内越来越低,也即,下方的环形换热管21形成高度方向的间隔叠置,与圆锥形的所述换热罐1的底部形成匹配,保证竖管22的换热管程更长,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最好的,多个所述换热流体流入支管31分别汇总连接于流入总管33,多个所述换热流体流出支管32分别汇总连接于流出总管34,能够简化管路的连接难度。更进一步的,所述换热流体流出支管32处于上方的所述环形换热管21上,所述换热流体流入支管31处于下方的所述环形换热管21上,也即常温的流体能够在所述换热罐1内与镁渣形成逆流换热,进一步提升镁渣余热回收效率。
[00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腔内还设有角锥布料器4,所述角锥布料器4处于所述进渣口11与处于上方的所述环形换热管21之间,从而能够将上方的还原罐100内落入的高
温镁渣形成摊布,防止镁渣积聚成团导致的换热面积偏小,余热回收效率能够进一步提高。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角锥布料器4由多个环形板件41沿所述角锥布料器4的轴向间隔设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环形板件41同心设置),相邻的两个环形板件41(具体为金属板件)之间形成落渣环槽42,最好的,所述落渣环槽42的位置与每个环形换热管21一一对应且位置相适应,从而使所述镁渣能够在所述换热罐1内摊布更加均匀。
[00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渣口11与所述出渣口12处皆设置有阀门5,所述阀门5具体例如电液动平板闸门,能够对进入或者卸出所述换热罐1内的镁渣形成控制。所述换热罐1的外周壁上包裹有保温层13,所述换热罐1具有检修口14。
[0024]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0025]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镁渣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罐(1),所述换热罐(1)具有内腔,所述内腔内具有至少两个换热管组件(2),所述换热管组件(2)具有两个环形换热管(21),两个所述环形换热管(21)分别与所述换热罐(1)的进渣口(11)与出渣口(12)一一对应且水平设置,两个所述环形换热管(21)之间连接有多根连通两者的竖管(22),多根所述竖管(22)沿所述环形换热管(21)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换热管组件(2)分别具有相应的换热流体流入支管(31)及换热流体流出支管(3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镁渣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组件(2)沿着所述换热罐(1)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套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镁渣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罐(1)的底部为圆锥形,每个所述换热管组件(2)分别具有的处于下方的环形换热管(21)的高度由沿所述换热罐(1)的径向由外向内越来越低。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镁渣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流体流入支管(31)分别汇总连接于流入总管(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广涛何馥安李国杰周丹丹刘轶哲贺林宝张恒
申请(专利权)人:榆林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