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后路手术后的护理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2087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颈椎后路手术后的护理垫,包括垫子(1),其特征在于:在垫子(1)上一端端部设有第一弧形部(2)和凸起部(3),在凸起部(3)一侧的垫子(1)上设有通孔(4),在通孔(4)一侧设有与其连通的长条孔(5),所述的长条孔(5)一端穿过凸起部(3)延伸到凸起部(3)另一侧的垫子(1)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通孔和与其连通的长条孔对颈椎后路手术后留下的切口进行让位,避免了长时间切口受压很容易发生手术切口不愈合甚至坏死,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较少了患者住院费用和医护人员工作量以及医疗资源浪费等优点。工作量以及医疗资源浪费等优点。工作量以及医疗资源浪费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颈椎后路手术后的护理垫
[0001]

[0002]本技术涉及术后护理设备领域,具体地说就是一种颈椎后路手术后的护理垫。
[0003]
技术介绍

[0004]颈椎手术治疗是颈椎病、颈椎骨折、颈椎畸形等颈椎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主要分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方案,对于前路手术,因手术切口位于颈前部颈横纹处,且患者术后多为仰卧位休息康复,护理方便,切口换药处理简单,一般不会发生压疮及切口坏死。但是对于颈部后入路手术,一般手术切口从后颅部至中央颈肩区,切口较大,而且患者术后多为仰卧位休息,护理需要勤翻身观察,护理难度大,换药不方便,尤其老年人,不容易配合的患者,长时间切口受压很容易发生手术切口不愈合甚至坏死,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加医疗资源浪费。
[0005]临床中虽然有“R”型翻身垫用于翻身防止手术切口压疮出现,但是需要家属及护理人员辅助患者定时翻身,才能保证切口不被长时间受压坏死。此外,使用“R”型翻身垫因是局部支撑胸腰背部,背部受力不均,患者自我舒适感不佳,甚至不能很好的配合翻身,且医护人员定时翻身观察增加工作量,对于体型较大的患者,及四肢活动障碍的患者,医护人员辅助患者翻身有时非常困难,临床实用性欠佳。
[0006]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颈椎后路手术后的护理垫。
[0008]本申请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颈椎后路手术后的护理垫,包括垫子,其特征在于:在垫子上一端端部设有沿垫子宽度方向分布有第一弧形部,在垫子上另一端端部沿垫子宽度方向设有凸起部,在凸起部一侧的垫子上设有通孔,在通孔一侧设有与其连通的长条孔,所述的长条孔一端穿过凸起部延伸到凸起部另一侧的垫子上。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有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0011]在所述通孔的内壁上均布有一组第一气囊,垫子内设有与每个第一气囊对应连通的一组第一气管。
[0012]在所述长条孔长度方向的两侧侧壁上设有一组第二气囊,在垫子内设有与每个第二气囊对应连通的一组第二气管。
[0013]所述的通孔和长条孔沿垫子的中轴线分布。
[0014]所述的通孔直径为8

13cmm,长条形通孔的长度为35

45cmm、宽度为4

8cmm。
[0015]在所述垫子的另一端设有与通孔对应分布的弧形突出部,在弧形突出部上还设有沿弧形突出部分布的翻边。
[0016]技术优点:
[0017]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通孔和与其连通的长条孔对颈椎后路手术后留下的切口进行让位,避免了长时间手术切口受压容易发生切口不愈合甚至坏死,
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住院费用和医护人员工作量以及医疗资源浪费等优点。
[0018]通过第一弧形部对腰部进行支撑,通过凸起部对颈部没有切口的部分进行支撑,同时第一弧形部和凸起部还能有效防止患者在护理垫上上、下滑移,进一步防止手术切口受压,同时第一弧形部和凸起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舒适感较好。
[0019]特别是在通孔和长条孔中设置的第一、二气囊可以对通孔的直径和长条孔宽度进行微调,适合不同类型患者行颈椎后路手术的需要。
[0020]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正视图;
[0022]图2是实施例1的侧视图;
[00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4]具体实施方式:
[0025]实施例1:
[0026]如图1和2所示,一种颈椎后路手术后的护理垫,包括由于乳胶或海绵或棉质的垫子1,在垫子1上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一弧形部2,在垫子1上另一端端部设有凸起部3。所述的第一弧形部2和凸起部3均沿垫子1的宽度方向分布并与垫子1为一体式结构。
[0027]所述的第一弧形部2一端延伸到垫子1上一端面上,第一弧形部2的长度大于凸起部3的长度,而凸起部3的高度大于第一弧形部2的高度,以便使得第一弧形部2对使用者的腰部形成支撑配合,而凸起部3则对使用者的颈部形成支撑配合。
[0028]在凸起部3一侧的垫子1上设有贯穿垫子1的圆形的通孔4,在通孔4一侧设有贯穿垫子1和凸起部3的长条孔5。长条孔5的一端与通孔4连通形成连通端,该端直径较大,长条孔5一端穿过凸起部3后宽度逐渐收窄,延伸到凸起部3另一侧的垫子1上一段距离后形成弧状的收口5a。使得长条孔5整体成端部成圆弧的锥状结构。所述的通孔4直径为10cm,长条孔5的长度为40cm、连通端的宽度为5.5cm。
[0029]所述的通孔4和长条孔5沿垫子1的中轴线分布。在所述垫子1的另一端设有与通孔4对应分布的弧形突出部6,在弧形突出部6上还设有沿弧形突出部6分布的翻边6a。以便应对使用者头部放置到通孔上后通孔另一侧的垫子1的另一端端部因为头部的挤压形成的变形,有效的确保了使用者头部位于垫子上的稳定性。
[0030]实施例2
[0031]如图3所示,一种颈椎后路手术后的护理垫,包括由于乳胶或海绵或棉质的垫子1,在垫子1上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一弧形部2,在垫子1上另一端端部设有凸起部3。所述的第一弧形部2和凸起部3均沿垫子1的宽度方向分布并与垫子1为一体式结构。
[0032]所述的第一弧形部2一端延伸到垫子1上一端面上,第一弧形部2的长度大于凸起部3的长度,而凸起部3的高度大于第一弧形部2的高度,以便使得第一弧形部2对使用者的腰部形成支撑配合,而凸起部3则对使用者的颈部形成支撑配合。
[0033]在凸起部3一侧的垫子1上设有贯穿垫子1的圆形的通孔4,在通孔4一侧设有贯穿垫子1和凸起部3的长条孔5。长条孔5的一端与通孔4连通形成连通端,该端直径较大,长条孔5一端穿过凸起部3后宽度逐渐收窄,延伸到凸起部3另一侧的垫子1上一段距离后形成弧状的收口5a。使得长条孔5整体成端部成圆弧的锥状结构。所述的通孔4直径为10cm,长条孔5的长度为45cm、连通端的宽度为7cm。
[0034]所述的通孔4和长条孔5沿垫子1的中轴线分布。在所述垫子1的另一端设有与通孔4对应分布的弧形突出部6,在弧形突出部6上还设有沿弧形突出部6分布的翻边6a。以便应对使用者头部放置到通孔上后通孔另一侧的垫子1的另一端端部因为头部的挤压形成的变形,有效的确保了使用者头部位于垫子上的稳定性。
[0035]在所述通孔4的内壁上均布有三条弧形的第一气囊4a,在垫子1内埋设有三条第一气管4b,第一气管4b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气囊4a连通,第一气管4b的另一端伸出从垫子1一段长度。其中两个第一气囊4a分布在连通端的左右两侧的通孔4的内壁上,另一个第一气囊4a与连通端相对分布。
[0036]在所述长条孔5长度方向的两侧侧壁上粘接有一组第二气囊5a,在垫子1内埋设有与每个第二气囊5a对应连通的一组第二气管5b。第二气管5b另一端伸出从垫子1一段长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椎后路手术后的护理垫,包括垫子(1),其特征在于:在垫子(1)上一端端部设有第一弧形部(2),在垫子(1)上另一端端部设有凸起部(3),在凸起部(3)一侧的垫子(1)上设有通孔(4),在通孔(4)一侧设有与其连通的长条孔(5),所述的长条孔(5)一端穿过凸起部(3)延伸到凸起部(3)另一侧的垫子(1)上。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颈椎后路手术后的护理垫,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孔(4)的内壁上均布有一组第一气囊(4a),垫子(1)内设有与每个第一气囊(4a)对应连通的一组第一气管(4b)。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颈椎后路手术后的护理垫,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长条孔(5)长度方向的两侧侧壁上设有一组第二气囊(5a),在垫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维利陈淑芳刘涛张青波王帅严茹君李艳周功牛国旗
申请(专利权)人: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