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冯刚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1169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包括:结构本体、滤板及转动辊,所述结构本体内部设置有收集腔与排水腔,所述滤板转动安装在排水腔内侧,所述排水腔的上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排水腔内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辊,所述收集腔与排水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雨水通过滤板过滤后,向下冲击叶片带动转动辊转动利用圆杆抵接滤板将其表面杂质倾斜向下漏入收集框内进水收集,然后打开盖板即可将收集框取出进行清理,以此能够对雨水过滤的同时避免滤板堵塞以及方便对杂质进行清理;该进水结构通过凹槽边缘石侧面预留口进水,能够避免传统排水结构打开网格踏板后带来的安全隐患。打开网格踏板后带来的安全隐患。打开网格踏板后带来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排水结构
,具体为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市面上的建筑施工排水结构大多数都是采用简易的排水渠来实现雨水排放的效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排水渠内部不断的堆积泥沙或者大颗粒物质,则很容易导致排水渠出现不同程度的堵塞情况,从而直接影响了最终的排水效率,使用时非常的不方便,同时多数的排水渠一旦出现堵塞情况,工作人员在清理时非常的困难,操作步骤较为的繁琐,应用时较为的麻烦。
[0003]CN 212534452 U中公开的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虽然该技术方便将水储存起来。
[0004]但是该技术的排水管道容易被堵塞,且不方便将异物清理出来,而传统的排水结构在水大时需要将排水结构进水口上端的网格踏板取下加快排水,但是网格踏板取下后缺乏防护容易人员走动时容易踏入排水结构内造成擦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以解决排石结构容易被堵塞且不方便清理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包括:结构本体、滤板及转动辊,所述结构本体内部设置有收集腔与排水腔,所述滤板转动安装在排水腔内侧,所述排水腔的上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排水腔内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辊,所述收集腔与排水腔连通,进入收集腔内侧的雨水会向下流入排水腔内侧排出。
[0007]优选的,所述转动辊上设置有叶片,叶片的一端设置有圆杆,圆杆与滤板抵接,水流向下推动转动辊转动,通过圆杆抵接滤板能够带动滤板沿转轴抖动,将其表面杂质倾斜向下抖落。
[0008]优选的,所述滤板的一端与排水腔之间设置有弹簧,通过弹簧的拉力能够在滤板失去圆杆抵接后复位。
[0009]优选的,所述收集腔内侧插接有收集框,收集框的侧面设置有进料口,进料口位于滤板的倾斜下端,滤板抖动时将杂物倾斜向下经进料口抖入收集框内进行收集。
[0010]优选的,所述收集腔上端转轴连接有盖板,盖板上设置有扣槽,通过扣槽的设置方便将盖板打开取出收集腔内侧收集框。
[0011]优选的,所述进水口的两侧结构本体的表面设置有卡槽。
[0012]优选的,所述卡槽内侧卡接有凹槽边缘石,凹槽边缘石卡接在卡槽内侧方便拆卸,凹槽边缘石的表面设置有预留口,预留口设置在凹槽边缘石的侧面,排水结构通过凹槽边缘石侧面预留口进水然后通过进水口进入排水腔内侧,能够防止传统排水结构打开大网格盖板时,行人不慎踏入排水结构排水槽内。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雨水通过滤板过滤后,向下冲击叶片带动转动辊转动利用圆杆抵接滤板将其表面杂质倾斜向下漏入收集框内进水收集,然后打开盖板即可将收集框取出进行清理,以此能够对雨水过滤的同时避免滤板堵塞以及方便对杂质进行清理。
[0015]2.本技术该进水结构通过凹槽边缘石侧面预留口进水,能够避免传统排水结构打开网格踏板后带来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剖面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结构本体俯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凹槽边缘石示意图;
[0019]图中:1结构本体、11收集腔、12排水腔、14进水口、15卡槽、2滤板、21弹簧、3转动辊、31叶片、32圆杆、4凹槽边缘石、41预留口、5收集框、51进料口、6盖板、61扣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实施例1
[0022]请参阅图1和图2,图示中的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包括:结构本体1、滤板2及转动辊3,结构本体1内部设置有收集腔11与排水腔12,滤板22转动安装在排水腔12内侧,排水腔12的上端设置有进水口14,排水腔12内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辊3,收集腔11与排水腔12连通,进入收集腔11内侧的雨水会向下流入排水腔12内侧排出。
[0023]转动辊3上设置有叶片31,叶片31的一端设置有圆杆32,圆杆32与滤板2抵接,水流向下推动转动辊3转动,通过圆杆32抵接滤板2能够带动滤板2沿转轴抖动,将其表面杂质倾斜向下抖落。
[0024]滤板2的一端与排水腔12之间设置有弹簧21,通过弹簧21的拉力能够在滤板2失去圆杆32抵接后复位。
[0025]收集腔11内侧插接有收集框5,收集框5的侧面设置有进料口51,进料口51位于滤板2的倾斜下端,滤板2抖动时将杂物倾斜向下经进料口51抖入收集框5内进行收集。
[0026]收集腔11上端转轴连接有盖板6,盖板6上设置有扣槽61,通过扣槽61的设置方便将盖板6打开取出收集腔11内侧收集框5。
[0027]本排水结构使用时:雨水通过凹槽边缘石4侧面预留口41进水,然后通过进水口14进入排水腔12内侧,雨水向下通过滤板2过滤水中杂质,然后向下落在叶片31上推动转动辊3转动,转动辊3转动通过圆杆32抵接滤板2能够带动滤板2沿转轴抖动,将滤板2表面杂质倾斜向下经进料口51抖入收集框5内进行收集,以此能够对雨水进行过滤的同时防止杂物堵塞滤板2,通过打开盖板6即可将收集框5取出对杂质进行清理。
[0028]实施例2
[0029]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本实施方式对于其它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图示中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包括:结构本体1、滤板2及转动辊3,结构本体1内部设置有收集腔11与排水腔12,滤板22转动安装在排水腔12内侧,排水腔12的上端设置有进水口14,排水腔12内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辊3,收集腔11与排水腔12连通,进入收集腔11内侧的雨水会向下流入排水腔12内侧排出。
[0030]进水口14的两侧结构本体1的表面设置有卡槽15。
[0031]卡槽15内侧卡接有凹槽边缘石4,凹槽边缘石4卡接在卡槽15内侧方便拆卸,凹槽边缘石4的表面设置有预留口41,预留口41设置在凹槽边缘石4的侧面,排水结构通过凹槽边缘石4侧面预留口41进水然后通过进水口14进入排水腔12内侧,能够防止传统排水结构打开大网格盖板时,行人不慎踏入排水结构排水槽内。
[0032]本实施方案中,该排水结构使用时,通过凹槽边缘石4的侧面预留口41进水,能够避免雨水较大时打开排水结构上端大网格盖板时行人不慎踏入造成的危险。
[00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本体(1)、滤板(2)及转动辊(3),所述结构本体(1)内部设置有收集腔(11)与排水腔(12),所述滤板(22)转动安装在排水腔(12)内侧,所述排水腔(12)的上端设置有进水口(14),所述排水腔(12)内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辊(3),所述收集腔(11)与排水腔(1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辊(3)上设置有叶片(31),叶片(31)的一端设置有圆杆(32),圆杆(32)与滤板(2)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降雨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板(2)的一端与排水腔(12)之间设置有弹簧(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刚徐鑫
申请(专利权)人:冯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