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CDC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0811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DCDC电源,包括驱动单元、升降压控制单元以及输出电压微调单元,所述驱动单元与升降压控制单元连接,锂电池组的输出端口与升降压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口连接,升降压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口与输出电压微调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需要的输出电压超出升降压控制单元的输出电压范围的时候利用输出电压微调单元微调,不需要更换升降压芯片等器件,避免器件浪费,减少时间成本。减少时间成本。减少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DCDC电源


[0001]本技术涉及移动电源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DCDC电源。

技术介绍

[0002]DC/DC,表示的是将某一电压等级的直流电源变换其他电压等级直流电源的装置。DC/DC按电压等级变换关系分升压电源和降压电源两类,按输入输出关系分隔离电源和无隔离电源两类。例如车载直流电源上接的DC/DC变换器是把高压的直流电变换为低压的直流电。
[0003]目前现有技术DCDC电源根据升降压芯片的控制将输入电压调整为其他电压等级,但是对于实际应用中,升降压芯片有其固定的可调范围,当需要的输出电压超过其可调范围的时候,即使只是超出一丁点也需要重新更换更高电压等级的升降压芯片以满足应用需求,不能实现输出电压微调,导致器件浪费,且电路改型设计需要一定的时间,导致增加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DCDC电源不能实现输出电压微调,导致器件浪费以及增加时间成本的问题。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DCDC电源,包括驱动单元、升降压控制单元以及输出电压微调单元,所述驱动单元与升降压控制单元连接,锂电池组的输出端口与升降压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口连接,升降压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口与输出电压微调单元连接。
[0006]本技术在升降压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口连接输出电压微调单元,在升降压控制单元原本的输出电压范围上通过输出电压微调单元实现电压微调,从而增大输出电压范围,在需要的输出电压超出升降压控制单元的输出电压范围的时候利用输出电压微调单元微调,不需要更换升降压芯片等器件,避免器件浪费,减少时间成本。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升降压控制单元包括芯片N1、电容C3、电容C7、MOS管Q1、MOS管Q3、MOS管Q5、MOS管Q7、二极管V4至二极管V7、电感L1、电阻R6、电阻R26、电阻R8、电容C14、电阻R23,所述电容C3的两端与锂电池组的输出端口连接,电容C7的一端及MOS管Q1的漏极与电容C3的正极连接,MOS管Q1的源极、二极管V6以及二极管V7的阴极、MOS管Q3的漏极、电感L1的一端以及芯片N1的第二十四引脚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MOS管Q5的漏极、MOS管Q7的源极、二极管V4及二极管V5的阳极连接,二极管V4及二极管V5的阴极以及MOS管Q7的漏极、电容C14的一端、电阻R23的一端及芯片N1的第三十四引脚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与芯片N1的第三十二引脚连接;二极管V6以及二极管V7的阳极、MOS管Q3的源极、MOS管Q5的源极、电阻R6的一端及电阻R26的一端连接,电阻R26的另一点、电阻R8的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电阻R23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3的负极连接并接地,电阻R6的另一端与芯片N1的第六引脚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芯片N1的第五引脚连接。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芯片N1的型号为LT8705IFE。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光耦E3、电阻R30、电阻R32、电阻R9、二极管V3、电阻R11、电容C20、光耦E4、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3、电阻R12、电容C24,所述电阻R30的一端接高低电平,电阻R30的另一端、电阻R32的一端及光耦E3的第一引脚连接,光耦E3的第二引脚及电阻R32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光耦E3的第四引脚与电阻R9的一端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电容C3的正极以及芯片N1的第三十六至三十八引脚连接,光耦E3的第三引脚、二极管V3的阴极、电阻R11的一端、电容C20的一端及芯片N1的第四引脚连接,二极管V3的阳极、电阻R11的另一端及电容C20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电阻R34的一端接高低电平,电阻R34的另一端、电阻R35的一端及光耦E4的第一引脚连接,光耦E4的第二引脚及电阻R35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光耦E4的第四引脚、电阻R33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连接,电阻R33的另一端、电容C24的一端及芯片N1的第十引脚连接,电容C24的另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及光耦E4的第三引脚连接并接地。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输出电压微调单元包括电容C5、电容C12、电容C9、二极管V8、二极管V9、电容C11、电阻R36、电阻R3、电阻R4、电阻R21、电阻R5、电阻R10、光耦E1、光耦E2、电阻R1、电阻R20、电阻R22及电阻R29,所述电容C5的一端与电阻R23的一端、电容C12的一端、电容C9的一端、二极管V8的阳极及二极管V9的阳极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与电容C14的另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电容C9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1的正极与二极管V8的阴极、二极管V9的阴极以及电阻R36的一端连接,电容C11的负极、电阻R36的另一端、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光耦E2的第三引脚及电阻R21的一端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光耦E2的第四引脚、电阻R3的一端及光耦E1的第三引脚连接,光耦E1的第四引脚、电阻R4的一端、电阻R10的一端及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及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电压输出端口VOUT+,光耦E1的第一引脚、电阻R1的一端及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电阻R20的另一端及光耦E1的第二引脚连接并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接高低电平;光耦E2的第一引脚、电阻R29的一端及电阻R22的一端连接,电阻R29的另一端及光耦E2的第二引脚连接并接地,电阻R22的另一端接高低电平。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光耦E1、光耦E2、光耦E3以及光耦E4的型号为TLP291。
[0012]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3](1)本技术在升降压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口连接输出电压微调单元,在升降压控制单元原本的输出电压范围上通过输出电压微调单元实现电压微调,从而增大输出电压范围,在需要的输出电压超出升降压控制单元的输出电压范围的时候利用输出电压微调单元微调,不需要更换升降压芯片等器件,避免器件浪费,减少时间成本。
[0014](2)本技术的电阻R4、电阻R3、电阻R21以及电阻R5串联分压,输出电压为VOUT+,当光耦E1的第一引脚连接的电阻R1接高电平,其第三引脚接通,电阻R3短路,当光耦E2的第一引脚连接的电阻R22接高电平,其第三引脚接通,电阻R21短路,所以通过光耦E1和E2能够使得分压电阻阻值发生变化,使得输出电压VOUT+发生变化,所以通过光耦E1和/或光耦E2的第三引脚接通与否,对输出电压VOUT+微调。
[0015](3)本技术升降压控制单元主要采用MOS管进行升降压切换,MOS管的开关损耗小,有效提升电路的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DCDC电源的框图;
[0017]图2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DCDC电源的原理图;
[0018]图3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DCDC电源的原理图的一部分局部放大图;
[0019]图4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DCDC电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CDC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单元、升降压控制单元以及输出电压微调单元,所述驱动单元与升降压控制单元连接,锂电池组的输出端口与升降压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口连接,升降压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口与输出电压微调单元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DCDC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压控制单元包括芯片N1、电容C3、电容C7、MOS管Q1、MOS管Q3、MOS管Q5、MOS管Q7、二极管V4至二极管V7、电感L1、电阻R6、电阻R26、电阻R8、电容C14、电阻R23,所述电容C3的两端与锂电池组的输出端口连接,电容C7的一端及MOS管Q1的漏极与电容C3的正极连接,MOS管Q1的源极、二极管V6以及二极管V7的阴极、MOS管Q3的漏极、电感L1的一端以及芯片N1的第二十四引脚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MOS管Q5的漏极、MOS管Q7的源极、二极管V4及二极管V5的阳极连接,二极管V4及二极管V5的阴极以及MOS管Q7的漏极、电容C14的一端、电阻R23的一端及芯片N1的第三十四引脚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与芯片N1的第三十二引脚连接;二极管V6以及二极管V7的阳极、MOS管Q3的源极、MOS管Q5的源极、电阻R6的一端及电阻R26的一端连接,电阻R26的另一点、电阻R8的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电阻R23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3的负极连接并接地,电阻R6的另一端与芯片N1的第六引脚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芯片N1的第五引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DCDC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N1的型号为LT8705IFE。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DCDC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光耦E3、电阻R30、电阻R32、电阻R9、二极管V3、电阻R11、电容C20、光耦E4、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3、电阻R12、电容C24,所述电阻R30的一端接高低电平,电阻R30的另一端、电阻R32的一端及光耦E3的第一引脚连接,光耦E3的第二引脚及电阻R32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光耦E3的第四引脚与电阻R9的一端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电容C3的正极以及芯片N1的第三十六至三十八引脚连接,光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岳亮刘佩张红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同智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