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90780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系统,包括换热站和地质层,所述换热站中设置有多组板式换热器,所述换热站的内壁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两侧底部分别连通设置有开设在地质层中的储液腔,所述储液腔中设置有保温液,所述储液腔中固定设置有液泵,所述空腔中设置有切换结构,多组所述板式换热器共同连接有辅热结构,所述辅热结构包括开设在地址层中的储水腔,所述储水腔与多组板式换热器的进水端通过管道连通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可以通过对空腔内输入保温液体来提高换热站的保温能力,降低热能损失,也可以通过将保温液体回收至储液槽来提高换热站的散热能力,避免内部零件温度过高影响使用寿命。部零件温度过高影响使用寿命。部零件温度过高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隔压换热
,尤其涉及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长输供热管线当输送管线高差较大时,需要设置集中隔压换热站,以达到降低一、二级管网的运行压力,保证管网安全的目的;在集中隔压换热站内的隔压换热设备通常选用板式换热器,选用板式换热器的优点是设备和系统相对简单,缺点是由于一、二级管网经过隔压站换热器换热后,两侧存在温度端差,当二级管网采用大温差供热,由于管网的水质、换热效率等原因,不能保证一级网回水稳定地按设计要求回水,当二级管网采用常规供回水温差供热,即,供回水温差小于等于60℃时,隔压站换热后一级管网无法实现大温差供热,同等管径、流量下无法提高供热能力。
[0003]然而现有技术中隔压换热系统在使用时,其换热站的保温效果不足,在进行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工作时,容易造成大量热能的损失,从而浪费能源,同时在由于换热站的内部长时间维持高温,因此其散热能力不足,无法在零件温度过高时迅速冷却散热,从而影响使用寿命,也会影响检修效果,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系统。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系统,包括换热站和地质层,所述换热站中设置有多组板式换热器,所述换热站的内壁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两侧底部分别连通设置有开设在地质层中的储液腔,所述储液腔中设置有保温液,所述储液腔中固定设置有液泵,所述空腔中设置有切换结构,多组所述板式换热器共同连接有辅热结构。
[0007]优选地,所述辅热结构包括开设在地址层中的储水腔,所述储水腔与多组板式换热器的进水端通过管道连通设置,所述储水腔的外侧设置有互不连通的螺旋腔,所述螺旋腔的上方连通设置有集液腔,所述集液腔分别与多个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出口密封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螺旋腔缠绕状态设置并且储水腔位于其内侧,所述集液腔位于螺旋腔的上方,所述储水腔与外界水管密封连通设置。
[0009]优选地,所述切换结构包括开设在换热站顶部的多个第一散热孔,多个所述第一散热孔与空腔贯通,每个所述第一散热孔的正下方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散热孔,每个所述第二散热孔均开设在空腔的底部并且与换热站的内部贯通,每个所述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之间的部分均设置有一个密封块。
[0010]优选地,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密封块之间均固定设置有一个连接杆,一侧的所述密
封块固定设置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远离密封块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设置在空腔的顶壁上,所述液压缸在伸长状态下使得多个密封块与第一散热孔错位设置,所述密封块的侧壁开设有连接通道。
[0011]优选地,所述储液腔与空腔的连接处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在通电状态下处于双向导通状态,所述电磁阀在断电状态下处于单向导通状态。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3]1、通过对换热站的内壁设置空腔,并在底部连通设置储液槽,使得既可以通过对空腔内输入保温液体来提高换热站的保温能力,降低热能损失,也可以通过将保温液体回收至储液槽来提高换热站的散热能力,避免内部零件温度过高影响使用寿命;
[0014]2、通过设置的切换结构可以实现对保温站的密封保温和通风散热,提供保温和散热能力,在进行换热工作时,对进入板式换热器的介质水进行辅热工作,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换热温差,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系统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17]图中:1换热站、2板式换热器、3空腔、4储液腔、5液泵、6电磁阀、7储水腔、8螺旋腔、9集液腔、10第一散热孔、11第二散热孔、12密封块、13连接杆、14液压缸、15固定板、16连接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9]参照图1

2,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系统,包括换热站1和地质层,换热站1中设置有多组板式换热器2,换热站1的内壁开设有空腔3,空腔3的两侧底部分别连通设置有开设在地质层中的储液腔4,储液腔4中设置有保温液,储液腔4中固定设置有液泵5,空腔3中设置有切换结构,多组板式换热器共同连接有辅热结构。
[0020]辅热结构包括开设在地址层中的储水腔7,储水腔7与多组板式换热器2的进水端通过管道连通设置,储水腔7的外侧设置有互不连通的螺旋腔8,螺旋腔8的上方连通设置有集液腔9,集液腔9分别与多个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出口密封连接,辅热结构包括开设在地址层中的储水腔7,储水腔7与多组板式换热器2的进水端通过管道连通设置,储水腔7的外侧设置有互不连通的螺旋腔8,螺旋腔8的上方连通设置有集液腔9,集液腔9分别与多个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出口密封连接,板式换热器2通过将换热后的液体介质通过集液腔9输入至螺旋腔8中进行移动,这样的好处在于,通过螺旋腔8与储水腔7的换热可以实现辅助预热功能,从而减少在板式换热器2中的换热温差,提高效率,减少热能损耗。
[0021]切换结构包括开设在换热站1顶部的多个第一散热孔10,多个第一散热孔10与空腔3贯通,每个第一散热孔10的正下方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散热孔11,每个第二散热孔11均
开设在空腔3的底部并且与换热站1的内部贯通,每个第一散热孔10和第二散热孔11之间的部分均设置有一个密封块12,每两个相邻的密封块12之间均固定设置有一个连接杆13,一侧的密封块12固定设置有液压缸14,液压缸14远离密封块12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固定板15,固定板15固定设置在空腔3的顶壁上,液压缸14在伸长状态下使得多个密封块12与第一散热孔10错位设置,这样可以分别进行对第一散热孔10和第二散热孔11进行开启和关闭,从而切换保温和散热状态,密封块12的侧壁开设有连接通道16,储液腔4与空腔3的连接处设置有电磁阀6,电磁阀6在通电状态下处于双向导通状态,电磁阀6在断电状态下处于单向导通状态,这样启动电磁阀6时,可以使得空腔3中的保温液体掉落回储液腔4中,从而解除保温状态。
[002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系统,包括换热站(1)和地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站(1)中设置有多组板式换热器(2),所述换热站(1)的内壁开设有空腔(3),所述空腔(3)的两侧底部分别连通设置有开设在地质层中的储液腔(4),所述储液腔(4)中设置有保温液,所述储液腔(4)中固定设置有液泵(5),所述空腔(3)中设置有切换结构,多组所述板式换热器共同连接有辅热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热结构包括开设在地址层中的储水腔(7),所述储水腔(7)与多组板式换热器(2)的进水端通过管道连通设置,所述储水腔(7)的外侧设置有互不连通的螺旋腔(8),所述螺旋腔(8)的上方连通设置有集液腔(9),所述集液腔(9)分别与多个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出口密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腔(8)缠绕状态设置并且储水腔(7)位于其内侧,所述集液腔(9)位于螺旋腔(8)的上方,所述储水腔(7)与外界水管密封连通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中供热热力管网隔压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杰樊艳涛刘晓彬
申请(专利权)人:兰考绿能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