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座连接端子的转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8656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电座连接端子的转接结构,包括转接端子,所述转接端子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线缆端部的铜鼻子;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端部连接DC端子,所述DC端子的端部的设有插接头,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屏蔽体和导体,所述屏蔽体的内部设有导体;且所述屏蔽体的内壁处等距设有铜片;所述插接头的外部开设限位槽,且所述限位槽配合连接所述铜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的转接结构,在转接端子第二连接部的内侧增设易于变形的铜片,在DC端子的外部开设与铜片配合的限位槽,在按压时通过铜片变形加大转接端子与DC端子的连接牢固性,避免在使用时二者断开。开。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座连接端子的转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座
,具体为一种充电座连接端子的转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接线端子作为连接器,在电气行业的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充电座也不例外;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基础配套设施充电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0003]现有直流充电座,最大电流只有250A,采用的连接方式是DC端子直接压接70方线缆导体部分;因95方及以上的线缆导体截面积大于充电座尾部孔径,而无法通过压接实现,因而对于300A以上的超级充电,现有的充电座尾端不用液冷线的情况下无法直接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座连接端子的转接结构,可以解决现有按压连接的方式极易导致DC端子也出现变形,不断影响DC端子的质量同时连接的不够牢固;极易出现DC端子与转接端子断开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充电座连接端子的转接结构,包括
[0007]转接端子,所述转接端子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线缆端部的铜鼻子;
[0008]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端部连接DC端子,所述DC端子的端部的设有插接头,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屏蔽体和导体,所述屏蔽体的内部设有导体;且所述屏蔽体的内壁处等距设有铜片;所述插接头的外部开设限位槽,且所述限位槽配合连接所述铜片。
[0009]进一步的,所述转接端子还包括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表面开设多个螺纹孔;所述螺纹孔、所述铜鼻子螺纹连接螺栓;所述螺栓用于固定所述铜鼻子和所述第一连接部。
[0010]进一步的,所述铜鼻子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采用矩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采用圆柱形结构。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拐角处均采用倒角结构,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部处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侧部中心处。
[0013]进一步的,所述铜片的底端截面采用三角形结构,所述铜片的长度大于所述限位槽到所述第二连接部内壁的间距。
[0014]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槽采用倒T字形结构,且所述限位槽、所述铜片的组合呈环形阵列设有六个。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0016]本技术的连接端子的转接结构,通过增加转接端子,方便不采用液冷线的情况下可以连接更大平方的线缆;在转接端子第二连接部的内侧增设易于变形的铜片,在DC端子的外部开设与铜片配合的限位槽,在按压时通过铜片变形加大转接端子与DC端子的连
接牢固性,避免在使用时二者断开。
附图说明
[0017]参照附图来说明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应当了解,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代相同的部件。其中: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案例二中一种充电座连接端子的转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案例一中一种充电座连接端子的转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案例一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实施案例二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转接端子与DC端子分体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实施案例中第二连接部与插接头连接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实施案例中第二连接部按压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标注说明:1、转接端子;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螺纹孔;2、DC端子;21、插接头;211、限位槽;3、线缆;31、铜鼻子;4、螺栓;5、铜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容易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0027]实施案例一:一种充电座连接端子的转接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转接端子1,所述转接端子1包括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所述第一连接部11采用矩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11固定连接线缆3端部的铜鼻子31;
[0028]所述第二连接部12采用圆柱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与DC端子2插接。
[0029]其中的DC端子2包括DC+端子和DC

端子;所述转接端子1采用T2紫铜机加工制作,表面镍底镀银,银表面进行化学钝化;防止氧化变黑。
[0030]现有直流充电座,最大电流只有250A,采用的连接方式是端子直接压接70方线缆导体部分;此方法对于250A以上电流不适用(因为端子压接处的孔内径国标GB20234.3

2015附录A中要求是,而95方线导体已超过12.2外径,因此不适用)。
[003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2所示,所述转接端子1还包括螺纹孔13,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表面开设多个螺纹孔13;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表面开设两个所述螺纹孔13;所述螺纹孔13、所述铜鼻子31螺纹连接螺栓4;所述螺栓4用于固定所述铜鼻子31和所述第一连接部11;如图3所示,所述转接端子1与外部线缆3连接时,将线缆3端部的铜鼻子3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贴合,并通过螺栓4固定;实现转接端子1与线缆3的固定。此种设计方法相对比传统直流座直接压接线缆的好处是:可以连接多根线缆,方便进行更大电流的充电。
[0032]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拐角处均采用倒角结构,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端部处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2的侧部中心处。
[0033]为了实现DC端子2与转接端子1的连接;如图5所示,所述DC端子2的端部的设有插
接头21,所述插接头21插入连接第二连接部12;在所述插接头21插入到第二连接部12时,通过六方按压,实现DC端子2与转接端子1的连接固定。
[0034]为了进一步提高DC端子2与转接端子1连接的牢固性;所述第二连接部12包括屏蔽体和导体,所述屏蔽体的内部设有导体;且所述屏蔽体的内壁处等距设有铜片5;所述插接头21的外部开设限位槽211,且所述限位槽211配合连接所述铜片5;所述铜片5的底端截面采用三角形结构,所述铜片5的长度大于所述限位槽211到所述第二连接部12内壁的间距(二者处于同一个圆心时);所述限位槽211采用倒T字形结构,如图6所示,且所述限位槽211、所述铜片5的组合呈环形阵列设有六个;
[0035]本技术实施列在使用时,首先进行转接端子1与DC端子2的连接;在进行转接端子1与DC端子2的连接时,使插接头21对准第二连接部12,并使铜片5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座连接端子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接端子(1),所述转接端子(1)包括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所述第一连接部(11)固定连接线缆(3)端部的铜鼻子(31);所述第二连接部(12)的端部连接DC端子(2),所述DC端子(2)的端部的设有插接头(21),所述第二连接部(12)包括屏蔽体和导体,所述屏蔽体的内部设有导体;且所述屏蔽体的内壁处等距设有铜片(5);所述插接头(21)的外部开设限位槽(211),且所述限位槽(211)配合连接所述铜片(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座连接端子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端子(1)还包括螺纹孔(13),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表面开设多个螺纹孔(13);所述螺纹孔(13)、所述铜鼻子(31)螺纹连接螺栓(4);所述螺栓(4)用于固定所述铜鼻子(31)和所述第一连接部(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座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树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艾姆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