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建挡潮闸的感潮河段干支流交汇处河口段通航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87803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已建挡潮闸的感潮河段干支流交汇处河口段通航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支流河道的挡潮闸近岸侧所在端设置船闸,将支流河道河口近岸侧和干流河道连接处圆整为弧形的圆角,并沿该圆角形成弧形的引航道,在涨潮阶段通航时,引导船舶沿引航道的弧形绕过支流河道河口近岸侧行驶。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能够更好地避免支流河道交汇处横流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通航安全性的优点。通航安全性的优点。通航安全性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已建挡潮闸的感潮河段干支流交汇处河口段通航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内河航道通航安全维护
,具体涉及一种已建挡潮闸的感潮河段干支流交汇处河口段通航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水运行业的发展以及沿海河口地区的经济社会日益发达,海河直通、海河联运正成为我国大宗货物的主要运输方式,沿海河口地区内河航运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及极端气侯频发,海陆表面平均温度逐渐升高、海平面逐渐上升,导致海河衔接处水情变化更加多端,会影响到海河联运的发展。
[0003]在海河衔接处,河口至潮区界的河段即为感潮河段,感潮河段是流量及水位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河段。在感潮河段中又经常会遇到干支流合流交汇的河道情况,会导致水情变化更加复杂。尤其是涨潮时海水倒灌时,由于支流河道容量较小,故大量海水倒灌入支流河道会导致严重影响河道安全。为降低潮汐对支流的影响,通常会在支流中靠近干支流交汇处设置挡潮闸。挡潮闸工程能有效减少由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导致的洪水淹没损失。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前的挡潮闸多为挡潮、防洪、排涝等功能,对航运、生态等兼顾性功能考虑较少。若要兼顾航运得需求,一般也只是简单地在挡潮闸侧边增设船闸作为通航建筑物。
[0004]我国长江、珠江以及淮河等主要干流均呈自西向东流向,各支流大多以南北向汇入干流,汇入口干支流流向呈一定角度相交,严重时可达90度,感潮河段干支流汇流口附近水流呈周期性往复运动,且水流方向与支流船闸引航道轴线呈较大的交角。现有国内外已建挡潮闸工程船闸大多局限于位于河流入海口的大型挡潮闸工程,并不适用于解决位于干支流交汇处河口段的中小型挡潮闸的通航问题。支流挡潮闸工程船闸引航道布置方式若采用枢纽传统的引航道通航布置形式,其口门区的横流将严重超标,无法满足内河通航标准的要求。
[0005]故如何针对支流挡潮闸工程船闸的通航需求,设计一种能够更好地避免支流河道交汇处横流的影响,提高通航安全性的通航引导方法,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考虑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能够更好地避免支流河道交汇处横流的影响,提高支流河口处通航安全性的已建挡潮闸的感潮河段干支流交汇处河口段通航方法。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已建挡潮闸的感潮河段干支流交汇处河口段通航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支流河道的挡潮闸位于支流河口近岸侧所在端位置设置船闸,将支流河道河口近岸侧(指更靠近大陆一侧,另一侧为更靠近大海的远岸侧)和干流河道连接处圆整为弧形的圆角,并沿该圆角形成弧形的引航道,在涨潮阶段通航时,对于从海面驶入支流的驶入船舶,引导驶入船
舶从干流主航道行驶至干流的引航道所在一侧的上游位置靠边后,再回旋调头沿引航道的弧形绕过支流河道河口近岸侧,并沿支流河道近岸侧边缘行驶至船闸;对于从支流船闸驶出至海面的驶出船舶,引导驶出船舶从船闸驶出后先沿支流河道近岸侧靠边位置向外驶出,并沿引航道的弧形绕过支流河道河口近岸侧进入到上游位置的干流河道后,再调头从干流主航道行驶至海面。
[0008]这样,是因为海水涨潮时,海水倒灌进入支流河道后,由于支流河道突然变窄以及挡潮闸的设置,会导致海水在支流河道河口段位置产生很大流速的横流往复流,通航过程中船舶直接往船闸方向行驶过程中,横流往复流沿横向或斜向撞击船身就会极大地危害进出船舶的安全性。而将支流河道河口近岸侧和干流河道连接处圆整为弧形的圆角后,能减小岸壁对支流汇流口干流往复水流的挑流作用,使得横流到达此处位置后会被顺弧形引导流动,进而形成与弧形岸壁基本平行的往复水流,从而减小河口交汇处的横向流速。故涨潮时引导进出船舶沿此处位置绕弧形通航,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横流对船舶的横向撞击,进而更好地保证了通航船舶的安全性。
[0009]进一步地,引航道的弧形处最小半径为船闸设计通航船型最大长度L的4倍。
[0010]这样使得引航道的弧形段具有足够的过渡长度,以更好地引导横向水流在此处形成和岸壁接近平行的往复水流。同时使得船舶具有足够的转弯半径,以利于行驶。
[0011]进一步地,在退潮阶段通航时,对于从海面驶入支流的驶入船舶,驶入船舶直接从干流主航道向上行驶并在进入干流支流交汇处前行驶至支流河道河口远岸侧,再横穿支流河道河口至近岸侧并沿支流河道近岸侧边缘行驶至船闸;对于从支流驶出至海面的驶出船舶,从船闸驶出后横穿支流河道行驶至远岸侧,然后再斜向下行驶进入干流主航道中。
[0012]这样,是因为退潮阶段支流河口没有横流影响,引导船舶这样行驶更加方便快捷并节省时间。
[0013]进一步地,在感潮河段干支流交汇处设置感潮河段支流船闸引航系统实现辅助通航,所述感潮河段支流船闸引航系统,包括支流河道的挡潮闸中位于支流河口近岸侧所在一端设置的船闸,船闸面对干流一侧向外设置有隔流堤,隔流堤一端和船闸远离河岸一端固定相接,另一端往干流方向延伸设置,隔离堤和支流河岸之间形成引航道;引航道所在支流河岸平整为顺支流水流方向的直线形,将支流河道河口近岸侧(指更靠近大陆一侧,另一侧为更靠近大海的远岸侧)和干流河道连接处圆整为弧形的圆角形,所述引航道包括从船闸到干流方向依次设置的导航段、调顺段、停泊段、制动段和保护段,所述导航段为梯形,所述调顺段、停泊段、制动段为相互衔接的矩形,所述保护段为位于支流干流连接处的弧形。
[0014]常规的船闸引航道通常由导航段、调顺段、停泊段、制动段(过渡段)构成;其中制动段通常为开口向外的梯形并用于船舶制动驶入,停泊段用于船舶停靠等待通过,调顺段用于船舶调整角度位置至正对船闸方向驶入,导航段为梯形并用于引导船舶最终进入船闸。但这样的引航道无法抵御感潮河段干支流交汇处在涨潮期间形成的横流。上述方案中,将调顺段、停泊段、制动段均设置为相互衔接的矩形,并对外再延伸衔接一个弧形的保护段,配合已圆整为弧形圆角状的支流干流连接处河岸,能减小岸壁对支流汇流口干流往复水流的挑流作用,使得涨潮时交汇处横流到达保护段位置时,会被顺弧形引导流动进而形成与保护段基本平行的往复水流,从而减小河口交汇处的横向流速。故引航道延伸到此处位置后,涨潮时引导进出船舶沿保护段位置绕弧形通航,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横流对船舶的
横向撞击,进而更好地保证了通航船舶的安全性。
[0015]进一步地,所述导航段长度为船闸设计通航船型最大长度L的1倍,即1L,调顺段长度为1.5L,停泊段长度为1L,制动段长度为1

1.5L。
[0016]这样,方便各段能够更好地发挥各段功能。
[0017]进一步地,引航道的保护段内圈半径为4L。
[0018]这样引航道的保护段具有足够的过渡长度,以更好地引导横向水流在此处形成和岸壁接近平行的往复水流。同时使得船舶具有足够的转弯半径,以利于行驶。
[0019]进一步地,引航道宽度为40米。
[0020]这样足够引导船舶通航。
[0021]进一步地,挡潮闸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已建挡潮闸的感潮河段干支流交汇处河口段通航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支流河道的挡潮闸位于支流河口近岸侧所在端位置设置船闸,将支流河道河口近岸侧和干流河道连接处圆整为弧形的圆角,并沿该圆角形成弧形的引航道,在涨潮阶段通航时,对于从海面驶入支流的驶入船舶,引导驶入船舶从干流主航道行驶至干流的引航道所在一侧的上游位置靠边后,再回旋调头沿引航道的弧形绕过支流河道河口近岸侧,并沿支流河道近岸侧边缘行驶至船闸;对于从支流船闸驶出至海面的驶出船舶,引导驶出船舶从船闸驶出后先沿支流河道近岸侧靠边位置向外驶出,并沿引航道的弧形绕过支流河道河口近岸侧进入到上游位置的干流河道后,再调头从干流主航道行驶至海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已建挡潮闸的感潮河段干支流交汇处河口段通航方法,其特征在于,引航道的弧形处最小半径为船闸设计通航船型最大长度L的4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已建挡潮闸的感潮河段干支流交汇处河口段通航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退潮阶段通航时,对于从海面驶入支流的驶入船舶,驶入船舶直接从干流主航道向上行驶并在进入干流支流交汇处前行驶至支流河道河口远岸侧,再横穿支流河道河口至近岸侧并沿支流河道近岸侧边缘行驶至船闸;对于从支流驶出至海面的驶出船舶,从船闸驶出后横穿支流河道行驶至远岸侧,然后再斜向下行驶进入干流主航道中。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已建挡潮闸的感潮河段干支流交汇处河口段通航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感潮河段干支流交汇处设置感潮河段支流船闸引航系统实现辅助通航,所述感潮河段支流船闸引航系统,包括支流河道的挡潮闸中位于支流河口近岸侧所在一端设置的船闸,船闸面对干流一侧向外设置有隔流堤,隔流堤一端和船闸远离河岸一端固定相接,另一端往干流方向延伸设置,隔离堤和支流河岸之间形成引航道;引航道所在支流河岸平整为顺支流水流方向的直线形,将支流河道河口近岸侧和干流河道连接处圆整为弧形的圆角形,所述引航道包括从船闸到干流方向依次设置的导航段、调顺段、停泊段、制动段和保护段,所述导航段为梯形,所述调顺段、停泊段、制动段为相互衔接的矩形,所述保护段为位于支流干流连接处的弧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云莉王江潘勇彭培艺刘浩向美焘王小蓉严春浩马倩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