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厂化水产养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5479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厂化水产养殖池,包括底板,底板的上端面一侧设置有养殖箱,养殖箱的内壁上部设置有过滤盒,养殖箱的外壁一侧设置有输送泵,过滤盒的一侧设置抽排管,抽排管的一端连接方型头,抽排管的一端连接输送泵的进水端,输送泵的出水端连接有输送软管,底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干湿分离机,底板上设置有肥料收集箱。通过控制面板启动水泵将鱼粪和池水泵入过滤盒内,同时启动输送泵将过滤盒右侧沉淀的鱼粪抽出后排入干湿分离机内进行干湿分离,干燥的鱼粪通过干湿分离机的出料口落入下方的肥料收集箱内,液体排入发酵罐内进行发酵,从而达到对鱼类粪便的循环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的浪费。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厂化水产养殖池


[0001]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为一种工厂化水产养殖池。

技术介绍

[0002]工厂化养鱼的密度较高,产生的固体颗粒量很大,包括未食用的饲料和排泄物,其颗粒大小分布范围较广,大部分颗粒粒径为0.1~1.0mm,密度1.06~1.19g/cm3,是养殖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水循环养殖系统中首先要将它们及时清除,才能减轻后续工艺环节的负荷,防止堵塞。然而,固体颗粒的大小不一致,导致养殖池中的固体颗粒不能有效地集中在池底排污口位置被排出。另外,现有技术中很少对养殖废水进行循环利用的,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0003]如公告号为CN204070184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路循环连接的养殖池、沉淀池、藻类净化池、植物种植床、过滤池和消毒增氧池,所述的养殖池底部为锥形结构,所述的养殖池底部连接沉淀固体流管道,所述的沉淀固体流管道连接沉淀池,所述的养殖池底部固定设置圆柱形滤网,所述的圆柱形滤网连接悬浮固体流管道,所述的悬浮固体流管道连接沉淀池,所述的圆柱形滤网下方配合设置旋转套,所述的旋转套上固定设置旋转支架,所述的旋转支架上固定设置一组橡胶条,所述的橡胶条与养殖池底部表面配合。
[0004]但是上述方案存在以下不足:
[0005]上述专利文件中只是用双通道排污管,可大大增加从底部排出污物的速度,能有效将不同大小的固体颗粒排出,解决养殖池中固体颗粒沉积的问题,但养殖池内的固定颗粒成分多是鱼粪便,而上述专利文件中对固定颗粒只是进入沉淀池内沉淀,无法实现对鱼类粪便进行循环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0006]为此,我们推出一种工厂化水产养殖池。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厂化水产养殖池,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工厂化水产养殖池,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面一侧设置有养殖箱,所述养殖箱的内壁上部设置有过滤盒,所述过滤盒内设置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设在过滤盒内的五个卡槽,五个所述卡槽内均插设有过滤网板,所述过滤网板的顶端设置有拉环,所述过滤盒的底端一侧设有排水孔,所述养殖箱的顶端一侧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连接有抽污管,所述抽污管插入养殖箱的一端连接有抽污头,所述水泵的出水端连接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的伸出端插入过滤盒的一侧;
[0009]所述养殖箱的外壁一侧设置有输送泵,所述过滤盒的一侧设置抽排管,所述抽排管的一端连接方型头,所述抽排管的一端连接输送泵的进水端,所述输送泵的出水端连接
有输送软管;
[0010]所述底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干湿分离机,所述底板上、对应干湿分离机的出料口下方位置设置有肥料收集箱,所述输送软管的一端连接干湿分离机的进料口,所述底板的上端面一侧设置有发酵罐,所述干湿分离机的回水口和分离液输出口通过管道与发酵罐连通;
[0011]所述底板的一侧设置有供氧泵,所述养殖箱的一侧设置有供氧管,所述供氧管的进气端通过管道与供氧泵的出气管连接;
[0012]所述养殖箱的下部一侧设置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伸缩端连接有刮板,所述养殖箱的一面设置有控制面板。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控制面板控制电动推杆推动刮板将养殖箱底端沉淀的鱼类粪便向右推动靠近抽污头,然后启动水泵,通过抽污头和抽污管将鱼粪和池水抽出并通过循环管泵入过滤盒内,过滤网板将污水中的杂质过滤后,水流通过排水孔流回养殖箱内,同时启动输送泵通过抽排管和方型头将过滤盒右侧沉淀的鱼粪抽出后,通过输送软管排入干湿分离机的进料口,启动干湿分离机对鱼粪进行干湿分离作业,干燥的鱼粪通过干湿分离机的出料口落入下方的肥料收集箱内,分离出的液体通过回收口和分离液输出口排出后,通过管道排入发酵罐内进行发酵,干燥的鱼粪可用作有机肥,污水进行发酵后可形成沼气能源进行使用,从而达到对鱼类粪便的循环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主视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主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图2的a处放大示意图。
[0017]图中:1、底板;101、肥料收集箱;2、养殖箱;3、过滤盒;4、输送泵;5、抽排管;6、方型头;7、输送软管;8、干湿分离机;9、进料口;10、发酵罐;11、卡槽;12、过滤网板;13、排水孔;14、水泵;15、抽污管;16、抽污头;17、循环管;18、拉环;19、供氧泵;20、供氧管;21、电动推杆;22、刮板;23、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工厂化水产养殖池,包括底板1,养殖箱2的前面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23,控制面板23的输入端通过电线连接电源,底板1的上端面左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养殖箱2,养殖箱2的内壁上部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过滤盒3,过滤盒3内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过滤机构,底板1的左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供氧泵19,供氧泵19的型号是ACO

008,供氧泵19的输入端通过电线连接控制面板23的控制端,养殖箱2的左侧无缝焊接有供氧管20,供氧管20的进气端通过管道与供氧泵19的出气管
连接,养殖箱2的下部左侧通过无缝焊接安装有电动推杆21,电动推杆21的型号是QDA60,电动推杆21的输入端通过电线连接控制面板23的控制端,电动推杆21的伸缩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刮板22,刮板22的底端抵靠在养殖箱2的内壁底端。
[0020]养殖箱2的外壁右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输送泵4,输送泵4的型号是GS10

1,输送泵4的输入端通过电线连接控制面板23的控制端,过滤盒3的右侧无缝焊接抽排管5,抽排管5插入过滤盒3的一端焊接连接有方型头6,抽排管5穿出养殖箱2的一端通过法兰连接输送泵4的进水端,输送泵4的出水端过盈套设有输送软管7,底板1的上端面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干湿分离机8,干湿分离机8的型号是FLJ

DZ,干湿分离机8的输入端通过电线连接控制面板23的控制端,底板1上、对应干湿分离机8的出料口下方位置放置有肥料收集箱101;
[0021]输送软管7的一端过盈套设在干湿分离机8的进料口9上,底板1的上端面右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发酵罐10,干湿分离机8的回水口和分离液输出口通过管道与发酵罐10连通;
[0022]过滤机构包括设在过滤盒3内的五个卡槽11,五个卡槽11内均插设有过滤网板12,过滤网板12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厂化水产养殖池,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端面一侧设置有养殖箱(2),所述养殖箱(2)的内壁上部设置有过滤盒(3),所述过滤盒(3)内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养殖箱(2)的外壁一侧设置有输送泵(4),所述过滤盒(3)的一侧设置抽排管(5),所述抽排管(5)的一端连接方型头(6),所述抽排管(5)的一端连接输送泵(4)的进水端,所述输送泵(4)的出水端连接有输送软管(7),所述底板(1)的上端面设置有干湿分离机(8),所述底板(1)上、对应干湿分离机(8)的出料口下方位置设置有肥料收集箱(101);所述输送软管(7)的一端连接干湿分离机(8)的进料口(9),所述底板(1)的上端面一侧设置有发酵罐(10),所述干湿分离机(8)的回水口和分离液输出口通过管道与发酵罐(1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厂化水产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机构包括设在过滤盒(3)内的五个卡槽(11),五个所述卡槽(11)内均插设有过滤网板(12),所述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运忠陆超童桂香韦信贤杨琼李旻杨艳
申请(专利权)人:灌阳县扬帆养殖专业合作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