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锚定装置、心室减容系统及内锚定装置的调节释放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85429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40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内锚定装置、心室减容系统及内锚定装置的调节释放方法,内锚定装置包括内锚植入组件和内锚控制组件,内锚植入组件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第一锚定件和拉杆,拉杆的近端在第一锚定件的近端与远端之间相对第一锚定件转动连接;内锚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以及控制件,第一控制线和第二控制线分别与第一锚定件可拆卸连接;控制件配置于与第一锚定件的近端端面活动抵接。第一控制线和/或第二控制线均无需贯穿连接第一锚定件,在植入过程中减少了控制线与第一锚定件的摩擦,且导管不再需要参与上述角度调整,调整过程中去除刚性导管的参与,提高了角度调整过程的流畅性。的流畅性。的流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锚定装置、心室减容系统及内锚定装置的调节释放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锚定装置、心室减容系统及内锚定装置 的调节释放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大面积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会出现室壁扩张、变薄以及心 肌全层坏死等情况,坏死的心肌将逐渐被白色纤维瘢痕组织所替代,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会 向外膨出,导致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形成室壁瘤,继而出现反复发作 的室性心律失常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0003]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采用外科缩容术切除部分室壁瘤心肌,然后缝合左心室,通 过缩小心脏容积来改善心脏功能,但外科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困难,死亡率高, 对于患者而言风险较高。
[0004]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微创介入的手段减容室壁瘤的体积。例如其中一种使用经 导管心室折叠减容系统,通过经胸和颈静脉穿刺,建立颈内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三尖 瓣-右心室-室间隔-左心室-左室游离壁的路径,在室间隔的右心室侧壁植入若干组内锚 并在左心室游离壁外侧植入若干组分别与内锚连接的外锚,收紧内锚和外锚的距离来减少左 心室容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0005]图1示出了现有的一种心室减容系统的内锚定装置00的示意图,该内锚定装置00的输送 导管01开设有腔体02,用于容纳内锚定片03,控制线06在导管01内一并贯穿内锚定片03的内 腔,并通过导管01远端的塞子05密封以避免其穿出导管01。达到植入位置后释放内锚定装置 00,导管01、导管远端的密封塞子05以及控制线06一起配合实现对内锚定片03与拉杆04之间 的角度调整,由于需要多个部件同时协同操作,因此操作难度大,且角度调整过程中由于贯 穿内锚定片03的控制线06与内锚定片03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使得内锚定装置00不易释 放,而一旦完成完全释放,摩擦力的瞬时消失,会造成内锚定装置00一定的波动,影响内锚 定装置00预先已调整好的位置,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另外,由于控制线06是通过一端可活动 地穿插在导管01远端内腔以连接内锚定装置00,当调整内锚定装置00位置时,存在控制线06 从导管01的远端脱离的风险,且一旦完全释放或者脱离,难以对内锚定片03进行回收,增加 手术失败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内锚定装置、心室减容系统及内锚定装置的调节释放方法,以解决通 过微创介入手段减容心室体积时,导管、导管远端的密封塞子以及控制线一起配合对内锚定 片与拉杆之间进行角度调整时操作难度大、且由于控制线与内锚定片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 而影响手术效果、以及控制线容易脱离的问题。
[0007]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内锚定装置,包括:内锚植入组件和内锚控制组件,内锚植入组件通 过内锚控制组件调节;其中,
[0008]内锚植入组件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第一锚定件和拉杆,拉杆的近端在第一锚定件的近端与 远端之间相对第一锚定件转动连接;
[0009]内锚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以及控制件,第一控制线和第二控制线分别 与第一锚定件可拆卸连接;控制件配置于与第一锚定件的近端端面活动抵接;
[0010]来回牵拉第一控制线和/或第二控制线,使得第一锚定件与拉杆之间的夹角在0
°‑
180
°ꢀ
范围内变化。
[0011]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心室减容系统,包括上述内锚定装置、以及外锚定装置,内锚定装 置定位在室间隔,外锚定装置定位在心室的游离壁,通过内锚定装置与外锚定装置连接调节, 实现对心室的减容。
[0012]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内锚定装置的调节释放方法,包括上述内锚定装置,其中:
[0013]内锚控制组件还包括输送导管,将内锚植入组件装载于输送导管中,调节内锚控制组件 的第一控制线和第二控制线以使内锚植入组件的第一锚定件与拉杆大致平行,且内锚控制组 件的控制件抵接第一锚定件的近端端面;
[0014]推动控制件,通过抵接作用以将内锚植入组件推出输送导管,其中通过控制第一控制线 和第二控制线以确保第一锚定件与拉杆伸出输送导管后仍保持平行;
[0015]解除第一锚定件与控制件的抵接,以使第一锚定件相对控制件分离,控制拉杆进入调节 状态,调节状态下第一锚定件可绕拉杆在0
°‑
180
°
范围内自由旋转;
[0016]控制第一控制线和/或第二控制线,以使第一锚定件与拉杆之间的夹角为90
°
或者大致 90
°
,解除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和拉杆与第一锚定件的连接,完成内锚定装置的释放。
[001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8]在本申请的内锚定装置中,第一锚定件无需装载于导管中,仅需控制件与第一锚定件的 近端端面活动抵接,通过抵接作用控制第一锚定件达到植入位置,操作更为方便和简单;同 时,在第一锚定件与拉杆的角度调节过程中,只需调节第一控制线和/或第二控制线即可, 两根控制线均无需贯穿连接第一锚定件,在植入过程中减少了控制线与第一锚定件的摩擦, 使得内锚定装置容易释放,并避免完全释放之后摩擦力瞬时消失造成的内锚定装置波动;且 导管不再需要参与上述角度调整,调整过程中去除刚性导管的参与,提高了角度调整过程的 流畅性;另外,采用两根控制线来就行角度调节,无需采用导管的密封塞子来防止控制线从 导管中穿出,避免了控制线从导管的远端脱离的风险,并且假如其中一根控制线意外脱离, 仍可以通过另一根控制线对内锚定装置进行回收,提高手术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9]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 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 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 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现有技术中内锚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中内锚定装置进行角度调节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实施例的内锚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1中的第一锚定件与拉杆在90
°
夹角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图1中第一锚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图1中的第一锚定件与拉杆配合时的剖视图;
[0027]图7为图1中的控制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至图11为图1中的内锚定装置的调节释放过程示意图;
[0029]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内锚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3为图12中A1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14为图13中的第一锚定件与拉杆的角度调节示意图;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锚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锚植入组件和内锚控制组件,所述内锚植入组件通过所述内锚控制组件调节;其中,所述内锚植入组件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第一锚定件和拉杆,所述拉杆的近端在所述第一锚定件的近端与远端之间相对所述第一锚定件转动连接;所述内锚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制线、第二控制线以及控制件,所述第一控制线和所述第二控制线分别与所述第一锚定件可拆卸连接;所述控制件配置于与所述第一锚定件的近端端面活动抵接;来回牵拉所述第一控制线和/或所述第二控制线,使得所述第一锚定件与所述拉杆之间的夹角在0
°‑
180
°
范围内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锚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线与所述第一锚定件的近端端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线与所述第一锚定件的远端端部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锚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线配置于从所述控制件中穿出、与所述第一锚定件对折活动连接后绕回所述控制件;所述第二控制线配置于从所述控制件中穿出、与所述第一锚定件对折活动连接后绕回所述控制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锚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定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拉杆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与所述第一锚定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线和所述第二控制线在所述第二表面上与所述第一锚定件可拆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锚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定件包括长条形的锚定主体和竖立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连接销,所述拉杆的近端通过所述连接销与所述锚定主体转动枢接。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内锚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包括近端的轴向底部以及在所述底部一侧相对所述底部竖立连接的侧部,所述侧部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锚定件的近端嵌设于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一控制线和所述第二控制线分别穿过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一锚定件可拆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锚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包括两个轴向的台阶,两个所述台阶的轴向间隙形成所述凹槽;所述第一锚定件包括长条形的锚定主体和竖立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至少一个过线环,所述锚定主体搭设在两个所述台阶上,至少一个所述过线环嵌设在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一控制线或所述第二控制线通过所述过线环与所述第一锚定件可拆卸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锚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锚控制组件还包括调弯鞘,所述调弯鞘包括位于近端的主体段及连接于所述主体段远端的调弯段,所述调弯段与所述控制件的近端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内锚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包括具有轴向内腔的推送鞘;所述推送鞘的远端端面与所述第一锚定件的近端端面活动抵接,所述第一控制线和所述第二控制线活动穿装于所述推送鞘的所述轴向内腔中。10.一种心室减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内锚定装置、以及外锚定装置,所述内锚定装置定位在室间隔,所述外锚定装置定位在所述心室的游离壁,通过所述内锚定装置与所述外锚定装置连接调节,实现对心室的减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心室减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锚定装置包括外锚植入组件和外锚控制组件,所述外锚植入组件与所述内锚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庭超郭荣辉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德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