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友华专利>正文

一种瓶底液体充装排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5352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液体补充领域,尤指一种瓶底液体充装排气结构,包括有位于瓶底内的充装部分和位于瓶中的导流部分,充装部分内有与导流部分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流道,以及在气体流道内活动的充液导柱,该充液导柱可从气体流道进入到瓶内,使导流部分上的排气孔打开,充装部分内有内底座,排气孔为内底座底部的开放式机构,内底座包围充液导柱,并且在内底座靠近导流部分的边沿处设有一个缺口,以及内底座的内周设置有槽,该缺口对应导流部分的出气口。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凹槽设计,可以缩短换气的行程路径,利用了内底座的内部结构,在内底座的内壁上设置槽,在充液导柱的活动下,可以使槽的局部区域暴露在充液导柱外,不会出现排气效率慢,导致液体堵塞在充液导柱内的情形。导致液体堵塞在充液导柱内的情形。导致液体堵塞在充液导柱内的情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瓶底液体充装排气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循环充装液体补充领域,尤指一种瓶底液体充装排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喷液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化妆品、医药、食品等领域;现有的喷液瓶,在生产时通常在瓶内一次性灌好液体并对其进行封装,使用者一旦将瓶内的液体用完,就无法向空瓶内补充液体,只能丢弃空瓶。
[0003]后来,有人专利技术了一种底部增设液体充装结构的瓶子,通过瓶子底部与注液装置连接以实现将液体补充进瓶内,但是,在进行液体补充时,瓶内的气体排放流畅性欠佳,同时,液体充装结构设计复杂,组装麻烦,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0004]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0005]专利号201920972969.3专利名称为一种底部液体充装结构,包括有外壳、排气内套、底部密封圈、顶部密封圈、充液导柱、弹簧;外壳具有第一空腔,外壳连接有底壁,底壁开设有加注口;排气内套与第一空腔保持有侧向排气间隙;排气内套具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具有顶壁,顶壁开设有上端让位孔,第二空腔具有下端让位孔;排气内套与外壳形成有底部排气间隙;充液导柱具有过液通道,充液导柱设有通孔;充液导柱装入第二空腔,充液导柱伸出上端让位孔;弹簧套设于充液导柱;底部密封圈设于充液导柱的下侧;如此,通过排气内套与外壳的结构设计,利用底部密封圈、顶部密封圈分别实现对排气、注液的启闭进行控制,确保在注液排气顺畅,结构设计简单巧妙,易于生产制作及组装。
[0006]这种充装结构,具有以下缺陷:
>[0007]空气排出效率慢,该充装结构是经过凹槽和底部排气间隙来实现排气,而凹槽的深度约为2CM左右,如此一来,在通常情况下进行对瓶体进行液体装填,就会面临出气面积过小导致液体堵在充液导柱内的情况,同样地,底部排气间隙的出气效率受限于凹槽的出气面积,无法快速排出气体。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瓶底液体充装排气结构,旨在解决排气效率过慢的问题。
[0009]本技术关于一种瓶底液体充装排气结构,包括有位于瓶底内的充装部分和位于瓶中的导流部分,充装部分内有与导流部分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流道,以及在气体流道内活动的充液导柱,该充液导柱可从气体流道进入到瓶内,使导流部分上的排气孔打开,其特征在于,充装部分内有内底座,排气孔为内底座底部的开放式机构,内底座包围充液导柱,并且在内底座靠近导流部分的边沿处设有一个缺口,以及内底座的内周设置有槽,该缺口对应导流部分的出气口。
[0010]进一步地,充液导柱上套有第一密封圈。
[0011]进一步地,充液导柱靠近排放口的端部处设有第二密封圈。
[0012]进一步地,内底座内有套在充液导柱的弹簧,充液导柱上有支撑弹簧的挡部。
[0013]进一步地,还包括有外底座,外底座的底面具有开口,开口的边沿处与第二密封圈的边沿处接触。
[0014]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部分为排气导管。
[0015]进一步地,内底座上设有凸缘,外底座内有与凸缘卡合的凹槽。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改进了排气方式,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凹槽设计,可以缩短换气的行程路径,具体是利用了内底座的内部结构,在内底座的内壁上设置槽,在充液导柱的活动下,可以使槽的局部区域暴露在充液导柱外,因而,就不会出现排气效率慢,导致液体堵塞在充液导柱内的情形。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爆炸示意图。
[0019]图2是内底座的结构图。
[0020]图3是充液导柱的结构图。
[0021]图4是本技术的剖视图。
[0022]图5是图4的使用状态图。
[0023]附图标号说明:1

瓶体;2

充液导柱;3

内底座;4

注液孔;5

第一腔体;
[0024]6‑
第二腔体;7

缺口;8

槽;9

第二密封圈;10

第一密封圈;11

弹簧;
[0025]12

挡部;13

外底座;14

凸缘;15

排气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6]瓶底液体充装,通过液体挤压空气,使空气排出,而影响充装效率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流动面积,根据现有技术中所记载的,该充装结构是采用了固定结构的流动方式,因此,该充装结构的流动率是恒定的,由其底部的排气间隙和凹槽来决定,正因如此,对于凹槽深度和间隙距离这两种因素的具体数值,越是精准,则对技术的要求和所花费的成本则越高。
[0027]请参阅图1

5所示,本技术关于一种瓶底液体充装排气结构,具有新的排气方式,是利用了充液导柱2可活动的特性,使气体交换率持续变动,具体地,包括有瓶体1,具有放置溶液的第一腔体5以及安装充装部分的第二腔体6,第一腔体5内设有导流部分,充装部分包括有充液导柱2、内底座3,内底座3为一个上下端面开口、内部中空的部件,充液导柱2位于内底座3内,并位于两个腔体之间所设有的注液孔4,充液导柱2可在内底座3内上下移动,使其表侧上的出液孔进入到第一腔体5内;
[0028]充装部分内有与导流部分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流道,该气体流道由内底座3提供,内底座3的内侧壁设有槽8,且其靠近导流部分的端面上设有缺口7,导流部分上的出气口经过缺口7、槽8、内底座3所组成的气体流道;
[0029]充液导柱2的末端上是设置有第二密封圈9,第二密封圈9用于封盖内底座3的底部,充液导柱2上设有弹簧11,当推动第二密封圈9,充液导柱2会进入到第一腔体5内,以此同时,通过充液导柱2对第一腔体5内部注入液体,经过导流部分的空气,通过气体流道向内
底座3外排出;在释放外力后,弹簧11回弹,充液导柱2的位置回退,并且使第二密封圈9对排气孔封堵,所述排气孔为内底座3底部的开口。
[0030]当然,为了防止注液孔4是有液体流过的,充液导柱2上套有第一密封圈10,用于堵住充液导柱2与注液孔4之间间隙。
[0031]具体地,充液导柱2上有支撑弹簧11的挡部12,弹簧11与内底座3内部的上端面相抵。
[0032]进一步地,还包括有外底座13,外底座13用于固定内底座3,使内底座3稳固安装在第二腔体6内,其中,外底座13的底面具有开口,开口的边沿处与第一密封圈10的边沿处接触,即可避免,第二密封圈9从第二腔体6内脱落。
[0033]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部分为排气导管15。
[0034]进一步地,内底座3上设有凸缘14,外底座13内有与凸缘14卡合的凹槽,此为内底座3与外底座13的一种连接方式,该方式具有结构简易的特点,而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0035]以上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瓶底液体充装排气结构,包括有位于瓶底内的充装部分和位于瓶中的导流部分,充装部分内有与导流部分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流道,以及在气体流道内活动的充液导柱,该充液导柱可从气体流道进入到瓶内,使导流部分上的排气孔打开,其特征在于,充装部分内有内底座,排气孔为内底座底部的开放式机构,内底座包围充液导柱,并且在内底座靠近导流部分的边沿处设有一个缺口,以及内底座的内周设置有槽,该缺口对应导流部分的出气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瓶底液体充装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充液导柱上套有第一密封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瓶底液体充装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友华
申请(专利权)人:陈友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