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氧氯丙烷手性拆分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52145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氧氯丙烷手性拆分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入料口、导料管和加长管道,所述导料管表面设置有预混合结构,所述预混合结构包括设置在导料管表面上的转动槽、开设在转动环前后两端表面上的若干组弹簧槽、设置在转动环表面上的三组辅助导料管和开设在导料管顶端表面上的分支入料口;通过设置的预混合结构等,有效避免了由于需要根据消旋环氧氯丙烷的类型选择加入不同类型的手性催化剂,与反应釜表面连接地管道过多,当进行手性催化剂注入作业时,若连接罐体的管道发生故障,工作人员无法从众多管道中快速找到故障管道,容易导致手性催化剂泄漏的问题,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置的安全性。置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氧氯丙烷手性拆分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环氧氯丙烷生产
,特别是涉及一种环氧氯丙烷手性拆分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环氧氯丙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无色液体,有类似氯仿的气味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与中间体,可用于生产环氧树脂及用作环氧树脂的稀释剂,是制造多种胶黏剂、医药、农药、增塑剂及离子交换树脂等产品的常用原料,以及作胶黏剂、涂料、油漆、橡胶、树脂、纤维素酯及纤维素醚等的溶剂,有毒,属于中等毒性,动物实验证明有潜在致癌作用,应避免长期接触,一般会使用环氧氯丙烷手性拆分反应釜来进行生产加工,现有的环氧氯丙烷手性拆分反应釜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0003]在环氧氯丙烷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主要通过手性催化剂对消旋环氧氯丙烷进行拆分来制备,催化剂合成时,得到二价手性钴络合物,然后将此络合物在催化前进行空气氧化,氧化为三价手性钴络合物,才能起到催化手性拆分的作用,但在合成过程中,由于需要根据消旋环氧氯丙烷的类型选择加入不同类型的手性催化剂,如不对称催化氢化、不对称催化氧化、不对成双羟基化、不对称羟氨化、不对称催化环丙烷化、不对称氢氰化、羟基不对称催化还原等,存放每种手性催化剂的罐体皆与反应釜表面设置的入料口连接,导致与反应釜表面连接地管道过多,当进行手性催化剂注入作业时,若连接罐体的管道发生故障,工作人员无法从众多管道中快速找到故障管道,容易导致手性催化剂泄漏,装置的安全性不强,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环氧氯丙烷手性拆分反应釜。

技术实现思路
r/>[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环氧氯丙烷手性拆分反应釜,通过设置的预混合结构等,使三组辅助导料管能够通过管道与存放不同手性催化剂的三组罐体连接,当需要注入手性催化剂时,通过转动转动环,使转动环在转动槽的限制下带动与对应手性催化剂连接的辅助导料管转动至的分支入料口上方,并进行注料,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正在进行导料的辅助导料管,避免了由于需要根据消旋环氧氯丙烷的类型选择加入不同类型的手性催化剂,与反应釜表面连接地管道过多,当进行手性催化剂注入作业时,若连接罐体的管道发生故障,工作人员无法从众多管道中快速找到故障管道,容易导致手性催化剂泄漏的问题,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氧氯丙烷手性拆分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入料口、导料管和加长管道,所述反应釜本体前端设置有入料口,且入料口末端连接有导料管,所述导料管表面设置有预混合结构,所述预混合结构包括设置在导料管表面上的转动槽、转动设置在转动槽内部的转动环、开设在转动环前后两端表面上的若干组弹簧槽、设置在弹簧槽内部的第一弹簧、贯穿弹簧槽外侧表面上的限位杆、开
设在转动槽内壁表面上的若干组限位槽、设置在转动环表面上的三组辅助导料管和开设在导料管顶端表面上的分支入料口,三组所述辅助导料管皆能够转动至与分支入料口相互对应的位置上;
[0006]所述限位槽内部皆插入有限位杆。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动环前后两端皆设置有不少于三组的限位杆,所述转动槽内壁表面皆开设有与限位杆数量相同的限位槽。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杆外侧末端皆设置为弧形,所述限位槽皆设置为与限位杆相互配合的弧形槽。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辅助导料管上皆套设有加长管道,所述辅助导料管皆通过三组限位结构对加长管道的位置进行限制,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辅助导料管外壁表面上的三组铰接件、套设在铰接件上的转动件、设置在转动件外壁表面上的螺栓槽、贯穿螺栓槽外侧表面上的转杆、设置在转杆内侧表面上的螺栓、缠绕设置在螺栓表面上的第二弹簧和开设在加长管道外壁表面上的三组螺纹槽,所述螺纹槽皆与螺栓相互啮合,所述螺栓皆分别贯穿螺栓槽底端表面和转动件表面。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长管道皆设置为圆柱形,所述转动件内壁皆设置为与加长管道外壁相互贴合的弧形。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皆贴合在螺栓外壁表面上,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皆设置在螺栓槽内壁表面上。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杆表面皆环绕开设有若干组等距分布的凹槽。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0014]1.通过设置的预混合结构等,有效避免了由于需要根据消旋环氧氯丙烷的类型选择加入不同类型的手性催化剂,与反应釜表面连接地管道过多,当进行手性催化剂注入作业时,若连接罐体的管道发生故障,工作人员无法从众多管道中快速找到故障管道,容易导致手性催化剂泄漏的问题,通过使三组辅助导料管通过管道与存放不同手性催化剂的三组罐体连接,当需要注入手性催化剂时,转动转动环,使转动环在转动槽的限制下带动与对应手性催化剂连接的辅助导料管转动至的分支入料口上方,并进行注料,从而达到对需要使用的辅助导料管进行选择,并清楚地观察正在进行导料的辅助导料管的目的,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0015]2.通过设置的限位结构等,有效避免了当罐体与反应釜本体的位置较远时,需要在手性催化剂罐体上安装加长管道,并将加长管道的另一端与辅助导料管连接,由于辅助导料管上未设置用于固定加长管道的装置,导致加长管道只能够通过螺纹螺母进行啮合挤压限位,加长管道容易从辅助导料管上滑脱的问题,通过移动加长管道,使加长管道带动螺纹槽套设在辅助导料管表面上,再转动转动件,使转动件在铰接件的限制下转动并贴合在加长管道外壁表面上,再转动并推动转杆,使转杆带动螺栓插入螺纹槽内部,三组螺栓配合螺纹槽对加长管道的位置进行加固,从而达到对加长管道的位置进行加固的目的,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有预混合结构的局部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的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的图3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1、反应釜本体;2、入料口;3、导料管;4、预混合结构;41、转动槽;42、转动环;43、弹簧槽;44、第一弹簧;45、限位杆;46、限位槽;47、辅助导料管;48、分支入料口;5、限位结构;51、铰接件;52、转动件;53、螺栓槽;54、转杆;55、螺栓;56、第二弹簧;57、螺纹槽;6、加长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氧氯丙烷手性拆分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1)、入料口(2)、导料管(3)和加长管道(6),所述反应釜本体(1)前端设置有入料口(2),且入料口(2)末端连接有导料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料管(3)表面设置有预混合结构(4),所述预混合结构(4)包括设置在导料管(3)表面上的转动槽(41)、转动设置在转动槽(41)内部的转动环(42)、开设在转动环(42)前后两端表面上的若干组弹簧槽(43)、设置在弹簧槽(43)内部的第一弹簧(44)、贯穿弹簧槽(43)外侧表面上的限位杆(45)、开设在转动槽(41)内壁表面上的若干组限位槽(46)、设置在转动环(42)表面上的三组辅助导料管(47)和开设在导料管(3)顶端表面上的分支入料口(48),三组所述辅助导料管(47)皆能够转动至与分支入料口(48)相互对应的位置上;所述限位槽(46)内部皆插入有限位杆(4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氧氯丙烷手性拆分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环(42)前后两端皆设置有不少于三组的限位杆(45),所述转动槽(41)内壁表面皆开设有与限位杆(45)数量相同的限位槽(4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氧氯丙烷手性拆分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45)外侧末端皆设置为弧形,所述限位槽(46)皆设置为与限位杆(45)相互配合的弧形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小利杨洋吴培颂吴新成王雪
申请(专利权)人:宿迁德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