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4638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向器,包括换向片,绕着圆周均匀布置,相邻的换向片之间设置有绝缘片;电木粉,填充到换向片和绝缘片之间的区域内;所述的换向片包括长条形主体和设置在长条形主体一侧中部的第一燕尾部,所述的第一燕尾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与长条形主体相连的第二燕尾部和第三燕尾部,其中第二燕尾部和第三燕尾部均呈朝向换向片的一端的L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紧凑,可以提高电木粉的附着力,减小运转时换向片的片间段差,提升换向器的机械性能,保证换向器在运行当中不跳排,不飞片现象。不飞片现象。不飞片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向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部件领域,具体为一种换向器。

技术介绍

[0002]换向器是电机中都要用到的一种部件,现有的换向器的结构类似,在换向器的结构中,主要包括换向片、位于换向片之间的隔离片和将换向片和隔离片进行结合的电木粉部件,而电木粉与换向片之间的结合强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换向器在高速旋转的过程中会出现换向器跳排或者飞片的现象,现在的换向器因为这个原因往往无法满足电机极限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向器,结构合理紧凑,可以提高电木粉的附着力,减小运转时换向片的片间段差,提升换向器的机械性能,保证换向器在运行当中不跳排,不飞片现象。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向器,包括:
[0005]换向片,绕着圆周均匀布置,相邻的换向片之间设置有绝缘片;
[0006]电木粉,填充到换向片和绝缘片之间的区域内;
[0007]所述的换向片包括长条形主体和设置在长条形主体一侧中部的第一燕尾部,所述的第一燕尾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与长条形主体相连的第二燕尾部和第三燕尾部,其中第二燕尾部和第三燕尾部均呈朝向换向片的一端的L形。
[0008]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燕尾部、第二燕尾部和第三燕尾部的两侧侧壁上开有防滑凹槽。
[0009]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燕尾部的一端为竖直面,且与换向片的一端齐平。
[0010]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三燕尾部靠近第一燕尾部的一端设置有斜面。
[0011]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燕尾部的两端为相互对称的斜面。
[0012]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燕尾部和第三燕尾部的水平部分与长条形主体之间形成的凹槽中嵌入到加固环。
[0013]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三燕尾部远离第一燕尾部的一端下侧设置有缺口。
[0014]作为优选,所述的电木粉的内孔中设置有加强套管,所述的加强套管的外侧面布置有锯齿凸起,所述的锯齿凸起与电木粉相结合。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通过设置朝向相同的第二燕尾部和第三燕尾部,与加固环一起作用是为了提高换向片与电木粉的结合力,加固环能拉住铜片,来提高换向片与电木粉接触面积,更好的固定住换向片位置,来增加铜片的抗拉强度,提高铜片的刚性性能;在电机高度运转时,通过提高第二燕尾部和第三燕尾部与加固环以及电木粉的附着力,减小运转时换向片的片间段差,提升换向器的机械性能。这样可以保证换向器在运行当中不跳排,不飞片现象。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半剖结构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换向片的立体结构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1、换向片,2、绝缘片,3、电木粉,4、加固环,5、加强套管,11、长条形主体,12、第二燕尾部,13、第三燕尾部;14、防滑凹槽,15、第三燕尾部;16、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3]如图1

3所示,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向器,包括换向片1,绕着圆周均匀布置,相邻的换向片1之间设置有绝缘片2,还包括电木粉3,所述的电木粉3填充到换向片1和绝缘片2之间的区域内,形成一个牢固的换向器;
[0024]所述的换向片1包括长条形主体11和设置在长条形主体11一侧中部的第一燕尾部13,所述的第一燕尾部1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与长条形主体11相连的第二燕尾部12和第三燕尾部15,其中第二燕尾部12和第三燕尾部15均呈朝向换向片1的一端的L形,其中,所述的第二燕尾部12和第三燕尾部15的水平部分与长条形主体11之间形成的凹槽中嵌入到加固环4,第二燕尾部12和第三燕尾部15的朝向相同,使加固环4的安装更加牢固,而第一燕尾部13、第二燕尾部12和第三燕尾部15可以同时与电木粉3进行结合,保证了换向片1与电木粉3之间的结合力。
[002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换向片1与电木粉3之间的结合力,所述的第一燕尾部13、第二燕尾部12和第三燕尾部15的两侧侧壁上开有防滑凹槽14,防滑凹槽14可以增加换向片1与电木粉3之间的接触。
[00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燕尾部12的一端为竖直面,且与换向片1的一端齐平,方便第二燕尾部12的加工。
[0027]而同时,所述的第三燕尾部15靠近第一燕尾部13的一端设置有斜面,同时,所述的第一燕尾部13的两端为相互对称的斜面,斜面形成燕尾,能提高换向片1与电木粉3之间的结合力。
[0028]所述的第三燕尾部15远离第一燕尾部13的一端下侧设置有缺口16,缺口16呈倾斜状,可以在电木粉3成型的时候进行导流。
[0029]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换向器的安装牢固度,所述的电木粉3的内孔中设置有加强套管5,所述的加强套管5的外侧面布置有锯齿凸起,所述的锯齿凸起与电木粉3相结合。
[0030]可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朝向相同的第二燕尾部和第三燕尾部,与加固环一起作用是为了提高换向片与电木粉的结合力,加固环能拉住铜片,来提高换向片与电木粉接触面积,更好的固定住换向片位置,来增加铜片的抗拉强度,提高铜片的刚性性能;在电机高度运转时,通过提高第二燕尾部和第三燕尾部与加固环以及电木粉的附着力,减小运转时换向片的片间段差,提升换向器的机械性能。这样可以保证换向器在运行当中不跳排,不飞片现象。
[0031]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2]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
[003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4]另外,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向片(1),绕着圆周均匀布置,相邻的换向片(1)之间设置有绝缘片(2);电木粉(3),填充到换向片(1)和绝缘片(2)之间的区域内;所述的换向片(1)包括长条形主体(11)和设置在长条形主体(11)一侧中部的第一燕尾部(13),所述的第一燕尾部(1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与长条形主体(11)相连的第二燕尾部(12)和第三燕尾部(15),其中第二燕尾部(12)和第三燕尾部(15)均呈朝向换向片(1)的一端的L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燕尾部(13)、第二燕尾部(12)和第三燕尾部(15)的两侧侧壁上开有防滑凹槽(1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燕尾部(12)的一端为竖直面,且与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开锋陈洪涛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胜克换向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