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补风模块和通风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3961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补风模块,包括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上补风箱体,包括上内补风口,上内补风口用于朝向通风柜的工作腔设置,上补风箱体具有上补风风腔和与上补风风腔连通的进风口,上补风风腔设有孔板,孔板包括滤风孔;孔板将上补风风腔分隔为第一上补风风腔和第二上补风风腔,进风口与第一上补风风腔连通,上内补风口与第二上补风风腔连通;其中,外界空气能够由进风口进入第一上补风风腔,斜向下流动,经滤风孔后进入第二上补风风腔,再斜向上流动,由上内补风口流出上补风箱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防止通风柜的污染物的泄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通风柜。型还提供了一种通风柜。型还提供了一种通风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补风模块和通风柜


[0001]本技术涉及通风
,特别涉及一种上补风模块和通风柜。

技术介绍

[0002]通风设备一般可以被描述为将一个工作空间内的废气、有害气体及颗粒物等气体排除至工作空间外(通常为室外)的设备,该种设备在工业和生活中均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业生产中产生有毒有害或颗粒物气体的厂房,研发机构的生物和化学实验室,烹饪时产生油烟的厨房等场合,均需要通风设备将一定工作空间内的毒害气体和颗粒物与使用人员相隔离,防止使用人员吸入有毒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并将有毒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排出室外。
[0003]通风柜是实验室中控制污染物的重要设备。其功能是控制柜内散发的污染物,并使其顺利排到室外,而不会通过通风柜的操作口散逸到室内,危害实验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0004]但,现有的通风柜的上补风系统出风不均匀,柜体顶部容易产生涡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上补风模块,上内补风口形成流通通道,减少涡流,将涡流推至通风柜的背部,使其远离使用者,并加快通风柜的顶部的排污效率,缩短污染物停留时间,减少污染物的高密度聚集;外界空气进入上补风箱体内,先斜向下运动,再斜向上运动,使得风速降低,动压转化为静压,起到稳压作用,上内补风口可以均匀地向工作腔内补风。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上补风模块,包括: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上补风箱体,包括上内补风口,所述上内补风口用于朝向通风柜的工作腔设置,所述上补风箱体具有上补风风腔和与上补风风腔连通的进风口,所述上补风风腔设有孔板,所述孔板包括滤风孔;所述孔板将所述上补风风腔分隔为第一上补风风腔和第二上补风风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上补风风腔连通,所述上内补风口与所述第二上补风风腔连通;其中,外界空气能够由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上补风风腔,斜向下流动,经所述滤风孔后进入所述第二上补风风腔,再斜向上流动,由所述上内补风口流出所述上补风箱体。
[000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内补风口形成流通通道,减少涡流,将涡流推至通风柜的背部,使其远离使用者,并加快通风柜的顶部的排污效率,缩短污染物停留时间,减少污染物的高密度聚集;外界空气进入上补风箱体内,先斜向下运动,再斜向上运动,使得风速降低,动压转化为静压,起到稳压作用,上内补风口可以均匀地向工作腔内补风。
[0008]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孔板、所述上内补风口分别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
[0009]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上补风箱体包括顶板、倾斜板和连接板;所述倾斜板面向所述工作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上内补风口设于所述倾斜板靠近所述顶板的一端;所述连接板沿高度方向延伸并背向所述内腔设
置;沿深度方向,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顶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所述第二上补风风腔位于所述第一上补风风腔下方;所述滤风孔设于所述孔板靠近所述连接板的一端。
[0010]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孔板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上补风风腔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上补风风腔的体积。
[001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宽度方向,所述第二上补风风腔的投影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上内补风口相对应,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滤风孔相对应;在所述第一区域,所述倾斜板和所述孔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隔;在所述第二区域,所述倾斜板与所述孔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一间隔小于所述第二间隔。
[0012]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孔板不平行于所述倾斜板。
[0013]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上补风箱体的两侧设有左上补风出风口和右上补风出风口;左立柱第二进风口设于左立柱面向所述上补风模块的一侧,所述左上补风出风口用于与所述左立柱第二进风口连通;右立柱第二进风口设于右立柱面向所述上补风模块的一侧,所述右上补风出风口用于与所述右立柱第二进风口连通。
[0014]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风柜,包括:柜体,具有内腔,所述内腔构成工作腔,所述内腔的前侧形成有向室内环境敞开的前开口;补风系统,用于向所述通风柜补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上补风模块,设于所述内腔的顶侧,与所述补风系统连通。
[00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回转通道,沿高度方向延伸,与排风通道连通,经所述前开口进入所述工作腔的空气、经过所述补风系统进入所述工作腔的空气能够经所述回转通道流入所述排风通道,从所述工作腔排出。
[001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上补风模块的所述上内补风口正对着所述回转通道的入口。
[0017]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左立柱和右立柱,沿所述通风柜的宽度方向,所述上补风模块位于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之间;
[0018]所述左立柱包括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左立柱补风风腔,所述左立柱补风风腔与所述补风系统连通;
[0019]所述右立柱包括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右立柱补风风腔,所述右立柱补风风腔与所述补风系统连通;
[0020]所述内腔包括左内衬板和右内衬板,所述左内衬板安装于所述左立柱面向所述内腔后侧的一侧,所述右内衬板安装于所述右立柱面向所述内腔后侧的一侧;
[0021]所述左立柱包括左立柱第一进风口,所述左立柱面向所述内腔的部分设有左立柱出风口,所述左立柱补风风腔通过所述左立柱第一进风口与所述补风系统连通,所述左立柱出风口与所述左立柱补风风腔连通;和/或,
[0022]所述右立柱包括右立柱第一进风口,所述右立柱面向所述内腔的部分设有右立柱出风口,所述右立柱补风风腔通过所述右立柱第一进风口与所述补风系统连通,所述右立柱出风口与所述右立柱补风风腔连通;
[0023]所述上补风模块的两侧设有左上补风出风口和右上补风出风口;所述左立柱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左立柱面向所述上补风模块的一侧,所述左上补风出风口与所述左立柱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右立柱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右立柱面向所述上补风模块的一侧,所述右上补风出风口与所述右立柱第二进风口连通。
[002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补风系统包括设于所述柜体的顶部的补风通道,所述补风通道底部设有出风口,所述内腔的顶部内衬板设有第一过风通道,所述顶部内衬板位于所述补风通道和所述上补风箱体之间,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和所述进风口连通。
[002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垫高块,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垫高块位于所述补风通道和所述顶部内衬板之间,所述补风通道与所述顶部内衬板间隔设置,并形成过线通道;所述垫高块设有第二过风通道,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过风通道、所述第二过风通道和所述进风口连通。
[002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沿所述高度方向设置的下段导流板、中段导流板和上段导流板,所述下段导流板、所述中段导流板和所述上段导流板与所述内腔的后部内衬板间隔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补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上补风箱体,包括上内补风口,所述上内补风口用于朝向通风柜的工作腔设置,所述上补风箱体具有上补风风腔和与上补风风腔连通的进风口,所述上补风风腔设有孔板,所述孔板包括滤风孔;所述孔板将所述上补风风腔分隔为第一上补风风腔和第二上补风风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上补风风腔连通,所述上内补风口与所述第二上补风风腔连通;其中,外界空气能够由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上补风风腔,斜向下流动,经所述滤风孔后进入所述第二上补风风腔,再斜向上流动,由所述上内补风口流出所述上补风箱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补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所述上内补风口分别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上补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补风箱体包括顶板、倾斜板和连接板;所述倾斜板面向所述工作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上内补风口设于所述倾斜板靠近所述顶板的一端;所述连接板沿高度方向延伸并背向所述工作腔设置;沿深度方向,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顶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所述第二上补风风腔位于所述第一上补风风腔下方;所述滤风孔设于所述孔板靠近所述连接板的一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补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上补风风腔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上补风风腔的体积。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补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宽度方向,所述第二上补风风腔的投影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上内补风口相对应,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滤风孔相对应;在所述第一区域,所述倾斜板和所述孔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隔;在所述第二区域,所述倾斜板与所述孔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一间隔小于所述第二间隔。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补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不平行于所述倾斜板。7.如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上补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补风箱体的两侧设有左上补风出风口和右上补风出风口;左立柱第二进风口设于左立柱面向所述上补风模块的一侧,所述左上补风出风口用于与所述左立柱第二进风口连通;右立柱第二进风口设于右立柱面向所述上补风模块的一侧,所述右上补风出风口用于与所述右立柱第二进风口连通。8.一种通风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具有内腔,所述内腔构成工作腔,所述内腔的前侧形成有向室内环境敞开的前开口;补风系统,用于向所述通风柜补风;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上补风模块,设于所述内腔的顶侧,与所述补风系统连通。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转通道,沿高度方向延伸,与排风通道连通,经所述前开口进入所述工作腔的空气、经过所述补风系统进入所述工作腔的空气能够经所述回转通道流入所述排风通道,从所述工作腔排出。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补风模块的所述上内补风口正对着所述回转通道的入口。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立柱和右立柱,沿所述通风柜的宽度方向,所述上补风模块位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丙利阮红正李宝明
申请(专利权)人: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