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FC脉宽调制信号控制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3540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PFC脉宽调制信号控制驱动电路,包括PWM信号输入整形电路、PWM信号隔离电路、输出驱动电路和次级稳压电源电路,PWM信号接入PWM信号输入整形电路的信号输入端,PWM信号输入整形电路、PWM信号隔离电路和输出驱动电路顺次串联,输出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对外输出PWM信号,次级稳压电源电路分别与PWM信号隔离电路和输出驱动电路的电源输入端电连接。通过对输入的PWM信号进行整形滤波,再进行信号隔离与同步传递,最后通过输出驱动电路提高PWM信号带载驱动能力输出到MOSFET管栅极,控制MOSFET管稳定工作,次级稳压电源电路为PWM信号隔离电路和输出驱动电路提供电源,满足电源整流器模块的输出功率要求。满足电源整流器模块的输出功率要求。满足电源整流器模块的输出功率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FC脉宽调制信号控制驱动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PFC脉宽调制信号控制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5G移动通信高速发展,通信设备能耗越来越大,通信电源系统中整流器模块的输出功率与效率要求越来越高,整流器模块设计通过增加MOSFET管功率器件的数量与功率大小来实现。PFC电路是整流器模块主要功率电路,通过提高整流器模块PFC电路的脉宽调制信号带载驱动能力,促使PFC电路中的MOSFET管更加有效率的稳定工作,从而提高模整流器块的功率与效率等电气性能指标。普通的PWM脉宽调制电路不能实现以上功能,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型PFC脉宽调制信号控制驱动电路来满足更高的整流器的输出功率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PFC脉宽调制信号控制驱动电路。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PFC脉宽调制信号控制驱动电路,包括PWM信号输入整形电路、PWM信号隔离电路、输出驱动电路和次级稳压电源电路,PWM信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FC脉宽调制信号控制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PWM信号输入整形电路、PWM信号隔离电路、输出驱动电路和次级稳压电源电路,PWM信号接入所述PWM信号输入整形电路的信号输入端,所述PWM信号输入整形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PWM信号隔离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PWM信号隔离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输出驱动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输出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对外输出PWM信号,所述次级稳压电源电路分别与所述PWM信号隔离电路和输出驱动电路的电源输入端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FC脉宽调制信号控制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WM信号输入整形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电容C2、三极管Q1、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所述电阻R1的一端接入PWM信号,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电连接有所述电容C1,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次级地,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串联有所述电阻R2和电阻R3,且所述电阻R2和电阻R3的公共端与电源+5V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和三极管Q3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源+5V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容C2接次级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次级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作为信号输出端与所述PWM信号隔离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FC脉宽调制信号控制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WM信号隔离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3、电容C4和光电耦合器U1,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PWM信号输入整形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正极电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负极接次级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负电源输入端接初级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正电源输入端与电源+15V电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正电源输入端通过所述电容C3接初级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初级地之间并联有所述电阻R6和电容C4,所述电阻R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华徐培宏杨帆帆向石桥肖红亮邓海鹏詹方明夏晟吴谋全程亚军夏天胜舒远兵孟德岗肖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洲际电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