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弹片连接器,包括依次相接的基板、竖直板、吸取部,还包括弹片与侧板。其中,侧板由竖直板的两侧向前延伸而成。弹片包括依次设置的弹性臂、第一支撑臂、触点部、第二支撑臂、连接臂以及抵接部,自基板底部的前端向上折弯延伸形成弹性臂,然后朝远离竖直板的方向向上延伸形成第一支撑臂,再朝靠近竖直板的方向向上延伸形成第二支撑臂,接着再朝靠近竖直板的方向向下延伸形成连接臂,触点部位于第一支撑臂与第二支撑臂之间,抵接部位于连接臂的末端且朝下延伸。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弹片连接器吸取结构简单稳定,且具有极佳的弹性。且具有极佳的弹性。且具有极佳的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弹片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弹片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弹片连接器应用于电子设备的电力接触装置中,设置在电路内被阻断处以通过其弹性变化使得电流流通,从而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现有技术(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2571427)公开了一种立式侧接弹片,其支撑主臂的上表面为吸取面,对于其支撑主臂的强度要求高,弹片的生产以及装配过程要求相对较为苛刻。
[0003]因此,亟需一种吸取结构简单稳定且弹性更佳的弹片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弹片连接器,吸取结构简单稳定,组装过程简单高效,且具有极佳的弹性。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弹片连接器,包括基板、竖直板、吸取部、弹片以及侧板,其中:
[0007]所述竖直板自所述基板底部的后端向上延伸而成,所述吸取部自所述竖直板的顶端向前延伸而成;
[0008]所述弹片包括依次设置的弹性臂、第一支撑臂、触点部、第二支撑臂、连接臂以及抵接部,所述弹性臂自所述基板底部的前端向上折弯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支撑臂自所述弹性臂的上端朝远离所述竖直板的方向向上延伸而成,所述触点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第二支撑臂之间,所述第二支撑臂朝靠近所述竖直板的方向向上延伸,所述连接臂自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上端朝靠近所述竖直板的方向向下延伸,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连接臂的末端且朝下延伸,所述第二支撑臂的顶端位于所述吸取部的下侧;
[0009]所述侧板由所述竖直板的两侧向前延伸形成。
[0010]优选地,还包括前侧挡板,所述前侧挡板由两个所述侧板的前侧端面沿水平方向相向延伸而成。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两侧设有一对相对设置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前侧挡板的后侧且两个所述限位凸起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前侧挡板之间的缝隙距离。
[0012]优选地,还包括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自两个所述侧板的顶端相向延伸而成,所述限位挡板位于所述吸取部的下侧用于支撑所述吸取部。
[0013]优选地,还包括焊接固定部,所述焊接固定部由所述侧板向下延伸而成。
[0014]优选地,所述焊接固定部包括自所述侧板底部沿横向外侧折弯形成的延伸板及自所述延伸板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焊脚。
[0015]优选地,所述吸取部与所述竖直板相接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吸取部远离所述竖直板的端部的宽度。
[0016]优选地,所述弹性臂自所述基板底部的前侧端面先朝向靠近所述竖直板的方向向上折弯后又朝向远离所述竖直板的方向向上折弯。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自竖直板的顶端向前延伸得到的吸取部,结构简单,便于生产与加工,单独设置吸取部相对于将吸取面设置在弹性臂上,结构稳定性更高,便于弹片连接器的移动与装配,且不会改变弹片连接器的整体尺寸,有利于满足当今产品小型化的发展需求;弹片包括依次设置的弹性臂、第一支撑臂、触点部、第二支撑臂、连接臂以及抵接部,通过分别对其各力臂结构的限定,使得弹片在基板、竖直板、吸取部以及侧板所围成的空间内移动,具有极佳的弹性性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弹片连接器(含PCB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弹片连接器(含PCB板)的剖面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弹片连接器(含PCB板)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弹片连接器的剖面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弹片连接器(按压前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弹片连接器(按压前后)的剖面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10、基板;20、竖直板;30、吸取部;40、弹片;41、弹性臂;42、第一支撑臂;43、触点部;44、第二支撑臂;45、连接臂;46、抵接部;47、限位凸起;50、侧板;51、前侧挡板;52、限位挡板;60、焊接固定部;61、延伸板;62、焊脚;70、PCB板;71、焊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26]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弹片连接器,解决现有技术中吸取面设置在弹片支撑主臂上使其生产与装配过程要求相对较为苛刻的技术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吸取部相对于基板所在的方向为上、上方、上侧或者顶、顶部、顶端,与之相反的方向为下、下方、下侧或者底、底部、底端;弹片相对于竖直板所在的方向为前、前侧、前方或前端,与之相反的方向为后、后侧、后方或者后端。
[0027]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
[0028]一种弹片连接器,包括基板10、竖直板20、吸取部30、弹片40以及侧板50。其中,竖直板20自基板10底部的后端向上延伸而成,吸取部30自竖直板20的顶端向前延伸而成,不会改变弹片连接器的整体尺寸,侧板50由竖直板20的左右两侧端部向前折弯延伸而成。
[0029]弹片40包括依次设置的弹性臂41、第一支撑臂42、触点部43、第二支撑臂44、连接臂45以及抵接部46。弹性臂41自基板10底部的前端向上折弯延伸形成,第一支撑臂42自弹性臂41的上端朝远离竖直板20的方向向上延伸而成,第二支撑臂44朝靠近竖直板20的方向向上延伸而成,触点部43位于第一支撑臂42与第二支撑臂44之间,且触点部43凸于侧板50
的前侧端部,通过按压触点部43可以使弹片连接器的弹片发生弹性变形。连接臂45自第二支撑臂44的上端朝靠近竖直板20的方向向下延伸,抵接部46位于连接臂45的末端且朝下延伸,第二支撑臂44的顶端始终位于吸取部30的下侧。示例性的,如图5和图6所示,当触点部43受到外力作用时,弹片40发生弹性变形,变换到弹片40
’
的位置,基板10在弹片40的弹性变形下也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变换到基板10
’
的位置,弹片连接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弹片40始终位于吸取部30的下侧。
[0030]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吸取面设置在弹片支撑主臂上使其生产与装配过程要求相对较为苛刻的技术问题,本申请自竖直板的顶端向前延伸得到的吸取部,结构简单,便于生产与加工,单独设置吸取部相对于将吸取面设置在弹性臂上,结构稳定性更高,便于弹片连接器的移动与装配,且不会改变弹片连接器的整体尺寸,有利于满足当今产品小型化的发展需求;弹片包括依次设置的弹性臂、第一支撑臂、触点部、第二支撑臂、连接臂以及抵接部,通过分别对其各力臂结构的限定,使得弹片在基板、竖直板、吸取部以及侧板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竖直板、吸取部、弹片以及侧板,其中:所述竖直板自所述基板底部的后端向上延伸而成,所述吸取部自所述竖直板的顶端向前延伸而成;所述弹片包括依次设置的弹性臂、第一支撑臂、触点部、第二支撑臂、连接臂以及抵接部,所述弹性臂自所述基板底部的前端向上折弯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支撑臂自所述弹性臂的上端朝远离所述竖直板的方向向上延伸而成,所述触点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第二支撑臂之间,所述第二支撑臂朝靠近所述竖直板的方向向上延伸,所述连接臂自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上端朝靠近所述竖直板的方向向下延伸,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连接臂的末端且朝下延伸,所述第二支撑臂的顶端位于所述吸取部的下侧;所述侧板由所述竖直板的两侧向前延伸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侧挡板,所述前侧挡板由两个所述侧板的前侧端面沿水平方向相向延伸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臂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龙,彭敏,
申请(专利权)人: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