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共线建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82308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共线建造方法。所述地下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下,所述轨道交通在地下道路的下方铺设;车站结构共建,地下一层为地下道路,地下二层及以下为轨道交通车站,所述轨道交通车站包括站厅及站台层;轨道交通区间结构分离,包括位地下道路以及位于地下道路下方的轨道交通区间隧道,所述地下道路为箱涵结构,所述轨道交通区间隧道为盾构隧道;轨道交通区间与地下道路共线段实施过程中,地下道路先实施,支护结构与桩基避让,并预留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穿越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既实现了轨道交通及地下道路的功能,又保证了两者结构的安全,同时减少了对地面道路资源的侵占,减少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减少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减少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共线建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市政公共交通领域,涉及市政地下工程领域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的建造方法,具体涉及轨道交通(包含车站和区间)与地下道路合建的结构形式,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长距离共线的实施问题。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交通拥堵成为当今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构建城市立体交通,倡导公共交通,对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在交通建设方面除兴建轨道交通外,各地也越来越重视城市地下道路的建设。
[0003]轨道交通工程(含车站、区间)与地下道路均为地下工程,一般均在现有地面道路范围内实施,两者均需占有地面道路资源。
[0004]如果采用两者合建的方式实施,能解决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长距离共线的实施问题,且两者的功能均能实现,这样两者可在一条道路下方实施,可减少对地面道路资源的侵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与城市地下道路长距离共线的建造方法,该方法既能保证轨道交通及地下道路功能的实现,又能保证两者结构的安全,同时减少了对地面道路资源的侵占。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共线建造方法,该方法包括:所述地下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下,所述轨道交通在地下道路的下方铺设;车站结构共建,地下一层为地下道路,地下二层及以下为轨道交通车站,所述轨道交通车站包括站厅及站台层;轨道交通区间结构分离,包括位于上方的地下道路,以及位于下方的轨道交通区间隧道,所述地下道路为箱涵结构,所述轨道交通区间隧道为盾构隧道;轨道交通区间与地下道路共线段实施过程中,地下道路先实施,支护结构与桩基避让,并预留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穿越空间。
[0008]进一步的,所述地下道路与轨道交通两侧垂直向设置共用的支护墙,结构合建。
[0009]进一步的,所述地下道路下方设置底板,底板同时作为轨道交通车站的顶板,地道中隔墙至车站框架柱之间的地道底板结构加厚为底板加厚段。
[0010]进一步的,所述地下道路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
[0011]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结合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线位设置抗沉桩、预留注浆孔,侧墙上方预留监测装置。由于盾构穿越时对土体产生扰动,本专利技术为控制地下道路沉降设置抗沉桩,以减小轨道交通区间隧道暗挖施工对地下道路明挖结构的影响,保证地下道路明挖结构的安全。本专利技术设置了注浆孔,结合侧墙上方预留的监测装置,在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实施时对地下道路结构进行监测,在沉降达到一定的指标时开启注浆孔注浆,以保证地下道路明挖结构的安全。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共线建造方法,既实现了轨道交通及地下道路的功能,又保证了两者结构的安全,同时减少了对地面道路资源的侵占,减少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于道路红线紧张的地段,成功解决了地道与轨道交通多线布设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对于地道与轨道交通区间长距离共线问题,成功解决了盾构后期穿越带来的沉降问题;且地道与地铁车站共用支护墙,减少了投资,方便了施工。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轨道交通车站与地下道路共建横断面示意图。
[0014]图2为轨道交通区间与地下道路共线横断面示意图。
[0015]图中:1

地下道路;2

轨道交通车站;3

轨道交通区间隧道;4

支护墙;5

底板;6

底板加厚段;7

抗沉桩;8

注浆孔;9

侧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对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轨道交通(包含车站和区间) 与地下道路长距离共线的建造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以下将由所列举之实施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特征。需另外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
[0017]本实施例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共线建造方法。结合图1 对本专利技术的轨道交通车站与地下道路共建的建造方法进行说明。结合图2 对本专利技术的轨道交通区间与地下道路长距离共线的建造方法进行说明。
[0018]参见图1,轨道交通车站与地下道路共建。地下道路1设置在地面以下,轨道交通在地下道路1的下方铺设;车站结构共建,地下一层为地下道路1,地下二层及以下为轨道交通车站2,所述轨道交通车站2包括站厅及站台层。地下道路与轨道交通两侧垂直向共用支护墙4,结构合建。地下道路1下方设置的底板5,底板5同时作为轨道交通车站2的顶板,地道中隔墙至车站框架柱之间的地道底板结构加厚为底板加厚段。结构计算采用地道与轨道交通车站整体考虑。
[0019]参见图2,轨道交通区间与地下道路长距离共线。轨道交通区间结构分离,包括位于上方的地下道路1,以及位于下方的轨道交通区间隧道3,地下道路1为箱涵结构,轨道交通区间隧道3为盾构隧道。轨道交通区间与地下道路共线段实施过程中,采用地道结构1先建,支护结构与桩基避让,并预留轨道交通区间隧道3穿越空间,轨道交通区间3后期穿越的形式,地道结构实施时预留后期盾构区间穿越条件。
[0020]地下道路1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底板5结合轨道交通区间隧道3线位设置抗沉桩7、预留注浆孔8,侧墙9上方预留监测装置。
[0021]抗沉桩7根据盾构穿越时对土体产生扰动,为控制地下道路1沉降设置,以减小轨道交通区间隧道3暗挖施工对地下道路1明挖结构的影响,保证地下道路1明挖结构的安全。
[0022]设置预留注浆孔8,结合侧墙9上方预留监测装置,在轨道交通区间隧道3实施时对地下道路1结构进行监测,沉降达到一定的指标时开启预留注浆孔8注浆,保证地下道路1明
挖结构的安全。
[0023]上述描述仅是对本专利技术实施的描述,并非对本专利技术范围的任何限定,本专利
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共线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所述地下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下,所述轨道交通在地下道路的下方铺设;车站结构共建,地下一层为地下道路(1),地下二层及以下为轨道交通车站(2),所述轨道交通车站(2)包括站厅及站台层;轨道交通区间结构分离,包括地下道路(1)以及位于地下道路(1)下方的轨道交通区间隧道(3),所述地下道路(1)为箱涵结构,所述轨道交通区间隧道(3)为盾构隧道;轨道交通区间与地下道路共线段实施过程中,地下道路(1)先实施,支护结构与桩基避让,并预留轨道交通区间隧道(3)穿越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共线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明孙巍刘艺王晟华中良潘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