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雨洪调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81971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洪调蓄装置,包括箱体和控制器,箱体中设有挡水板,挡水板将箱体的腔体分为集水区和缓排区,箱体顶板上开设有入水口,入水口位于集水区的正上方,雨水通过入水口流入箱体中;集水区和市政雨水管道连通,连通点位于集水区高度方向的中部;缓排区通过排水组件与蓄水池连通;集水区底部设置有浊度传感器;集水区的底部与污水管连通,污水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浊度传感器和第一电磁阀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的雨洪调蓄装置,能够通过浊度传感器和电磁阀间的配合实现前期雨水智能弃流;并通过先排水后蓄水的设计,使蓄水池蓄满的时间被延长,实现了错峰蓄水的目的。蓄水的目的。蓄水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洪调蓄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城市排水
,具体涉及一种雨洪调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城市雨水管理以市政雨水管道建设为主,着眼于通过雨水管网快速将雨水排出,然而这种模式无法适应极端降雨天气,使城市容易发生内涝。
[0003]按照国外常用的分类方法,城市雨洪多功能调蓄设施可分为两大类:干式雨洪多功能调蓄设施和湿式雨洪多功能调蓄设施,其中干式雨洪多功能调蓄设施根据雨水排放的形式又分为渗透型和防渗型两类。传统的调蓄设施在收集雨水时,大多数未考虑初期的雨水弃流,雨水收集质量受到影响;传统的调蓄设施在收集雨水时,大多未考虑城市雨水汇流时间短和峰值高的特点,所以传统调蓄设施具有因容易蓄满而不能进一步发挥蓄水作用的弊端,使城市的相应区域具有发生内涝的风险,所以需要一种能够使雨水分流,实现错峰蓄水的雨洪调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洪调蓄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的调蓄设施在收集雨水时,大多数未考虑初期的雨水弃流,且传统调蓄设施容易蓄满而不能进一步发挥蓄水作用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0006]一种雨洪调蓄装置,包括箱体和控制器,箱体中设有挡水板,挡水板将箱体的腔体分为集水区和缓排区。
[0007]所述箱体的底板整体呈阶梯状,从高到底依次包括第一底板、第一立板和第二底板;第一底板上方的区域为集水区,第二底板上方的区域为缓排区;箱体相对的两个内侧壁上均开设有一个滑槽,滑槽沿竖直方向设置,挡水板的两端分别活动式卡设在对应的滑槽中,挡水板与第一立板平行且动密封接触;滑槽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块,挡水板的高度H大于第一底板到限位块的距离H。
[0008]所述箱体顶板上开设有入水口,入水口位于集水区的正上方,雨水通过入水口流入箱体中。
[0009]所述集水区和市政雨水管道连通,连通点位于集水区高度方向的中部;缓排区通过排水组件与蓄水池连通。
[0010]所述集水区底部设置有浊度传感器;集水区的底部与污水管连通,污水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
[0011]所述浊度传感器和第一电磁阀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2]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立板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支撑块。
[0013]进一步优化,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总管、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通过三通管与排水总管连通;排水总管远离三通管的一端通往蓄水池;所述
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远离三通管的一端均与缓排区连通,其中,第一排水管与缓排区的连通点位于缓排区的底部;第二排水管与缓排区的连通点位于缓排区高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一排水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第二电磁阀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4]进一步优化,所述箱体顶板的外表面上设有雨量传感器,雨量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雨量传感器实时监测降雨情况,未监测到降雨时,控制器根据降雨信息控制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启闭,智能控制,自动化化程度高。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设计的雨洪调蓄装置,能够通过浊度传感器和电磁阀间的配合实现前期雨水智能弃流;通过挡水板随水位高度的变化实现中后期雨水的分流,先排水后蓄水的设计,使蓄水池蓄满的时间被延长,实现了错峰蓄水的目的;同时整体装置通过传感器及电磁信号自动运行,不需要人工操作,调蓄过程实现了自动化。该雨洪调蓄装置结构简单,原理可行,如能结合原有地下蓄水池进行建设,可以在节约施工成本的同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涝问题,在小区住宅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所述雨洪调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所述雨洪调蓄装置的电器组件框图;
[0019]图3为调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20]图中零部件、部件及编号:入水口1、集水区2、第一电磁阀3、污水管4、市政雨水管道5、挡水板6、缓排区7、第二电磁阀8、排水总管9、雨量传感器10、浊度传感器11、支撑块12、第一排水管13、第二排水管14。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给出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法,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一:
[0023]如图1、2所示,一种雨洪调蓄装置,包括箱体和控制器,控制器设置在箱体的外部。箱体中设有挡水板6,挡水板将箱体的腔体分为集水区2和缓排区7。
[0024]所述箱体的底板整体呈阶梯状,从高到底依次包括第一底板、第一立板和第二底板;第一底板上方的区域为集水区2,第二底板上方的区域为缓排区7;箱体相对的两个内侧壁上均开设有一个滑槽,滑槽沿竖直方向设置,挡水板6的两端分别活动式卡设在对应的滑槽中,挡水板6与第一立板平行且动密封接触;滑槽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块,挡水板的高度H0大于第一底板到限位块的距离H1。
[0025]所述箱体顶板上开设有入水口1,入水口1位于集水区2的正上方,雨水通过入水口1流入箱体中。
[0026]所述集水区2和市政雨水管道5连通,连通点位于集水区高度方向的中部;缓排区7通过排水组件与蓄水池连通。
[0027]所述集水区2底部设置有浊度传感器11;集水区2的底部与污水管4连通,污水管4上设有第一电磁阀3。
[0028]所述浊度传感器11和第一电磁阀3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00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板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支撑块12。
[00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总管9、第一排水管13和第二排水管14,第一排水管13和第二排水管14通过三通管与排水总管9连通;排水总管9远离三通管的一端通往蓄水池;所述第一排水管13和第二排水管14远离三通管的一端均与缓排区7连通,其中,第一排水管13与缓排区7的连通点位于缓排区7的底部;第二排水管14与缓排区7的连通点位于缓排区7高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一排水管13上设有第二电磁阀8,第二电磁阀8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00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箱体顶板的外表面上设有雨量传感器10,雨量传感器10与控制器电性连接。雨量传感器实时监测降雨情况,未监测到降雨时,控制器根据降雨信息控制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启闭,智能控制,自动化化程度高。
[0032]箱体的大小可以根据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针对一些夏季容易淹没的区域,可以适当增大缓排区的体积。
[00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雨量传感器10的型号:Water Sensor传感器,利用湿度方式检测有无水分,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型号均为DC12V,2W

160

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洪调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和控制器,箱体中设有挡水板(6),挡水板将箱体的腔体分为集水区(2)和缓排区(7);所述箱体的底板整体呈阶梯状,从高到底依次包括第一底板、第一立板和第二底板;第一底板上方的区域为集水区(2),第二底板上方的区域为缓排区(7);箱体相对的两个内侧壁上均开设有一个滑槽,滑槽沿竖直方向设置,挡水板(6)的两端分别活动式卡设在对应的滑槽中,挡水板(6)与第一立板平行且动密封接触;滑槽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块,挡水板的高度H0大于第一底板到限位块的距离H1;所述箱体顶板上开设有入水口(1),入水口(1)位于集水区(2)的正上方,雨水通过入水口(1)流入箱体中;所述集水区(2)和市政雨水管道(5)连通,连通点位于集水区高度方向的中部;缓排区(7)通过排水组件与蓄水池连通;所述集水区(2)底部设置有浊度传感器(11);集水区(2)的底部与污水管(4)连通,污水管(4)上设有第一电磁阀(3);所述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可灏吕超李雨姿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