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9927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取暖器,包括:壳体,壳体内具有加热腔,壳体设有与加热腔相连通的进气口和排烟口;通风管,横向穿设于壳体,至少部分位于加热腔内,通风管的两端分别为进风端和出风端;风机,设于壳体,用于驱使气体沿进风端朝向出风端流动;燃气装置,设于壳体,其输出端位于加热腔之内且位于通风管的下方;聚热罩,设于壳体内,绕通风管上部的外周设置,位于排烟口的正下方,通风管、聚热罩和壳体之间具有与排烟口相连通的流体通道。以上结构的取暖器设置聚热罩有助于将热量充分辐射在通风管的各个位置,避免热量未经过充分换热即直接从排烟口排出,提高热能的利用效率,使得取暖器供暖效果更好。供暖效果更好。供暖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取暖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取暖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用于户外的取暖器一般是通过燃烧燃气而与空气换热来达到供暖的功能。在一些使用场景中,为了给帐篷或者其他独立空间进行供暖,取暖器设置有与帐篷或者其他独立空间相连通的通风管,通过燃烧燃气对通风管进行加热,再利用风机将通风管内的气体输出。但是,这种取暖器对燃烧所产生的热能的利用率较低,供暖效果较差,其次,这种取暖器无法根据出风的温度来调整风量及燃气燃烧的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热能利用效率高、供暖效果好的取暖器。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取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加热腔,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加热腔相连通的进气口和排烟口;通风管,横向穿设于所述壳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加热腔内,所述通风管的两端分别为进风端和出风端;风机,设于所述壳体,用于驱使气体沿所述进风端朝向所述出风端流动;燃气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其输出端位于所述加热腔之内且位于所述通风管的下方;聚热罩,设于所述壳体内,绕所述通风管上部的外周设置,位于所述排烟口的正下方,所述通风管、所述聚热罩和所述壳体之间具有与所述排烟口相连通的流体通道。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取暖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06]以上结构的取暖器由燃气装置在加热腔内燃烧而产生热气流,热气流先经过通风管的下部然后辐射在聚热罩上,聚热罩通过反射将热量辐射在通风管的上部,随后经由流体通道从排烟口中排出,同时,风机驱使气体从通风管中经过而与通风管进行换热,从而形成暖风;聚热罩的设置有助于将热量充分辐射在通风管的各个位置,避免热量未经过充分换热即直接从排烟口排出,提高热能的利用效率,使得取暖器供暖效果更好。
[000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热罩包括沿所述通风管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顶板和分别连接于所述顶板的前侧和后侧的前侧板和后侧板,所述顶板、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笼罩在所述通风管的上半部分的外部。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板、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为一体钣金结构,所述前侧板自上往下向前倾斜,所述后侧板自上往下向后倾斜,所述顶板与所述通风管之间的距离、所述前侧板与所述通风管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后侧板与所述通风管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管的内周壁设有若干第一换热翅片。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管为圆管,所述第一换热翅片沿所述通风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一换热翅片设置有多片,多片所述第一换热翅片绕所述通风
管的中心轴线间隔地圆周分布。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管的外周壁设有若干第二换热翅片。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管为圆管,所述第二换热翅片沿所述通风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二换热翅片设置有多片,多片所述第二换热翅片绕所述通风管的中心轴线间隔地圆周分布。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设于所述进风端,所述出风端处设有感温器,所述燃气装置具有能够控制燃气的输出流量的电动流量阀,所述感温器、所述风机和所述电动流量阀均与一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与所述进风端之间设有导风罩,所述导风罩为圆台状的套筒,所述导风罩的较小端连接所述进风端,所述导风罩的较大端连接所述风机。
[00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外部设有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设有把手,所述外壳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容置有与所述燃气装置相连的燃气管路以及与所述风机相连的蓄电池。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为本技术的取暖器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实施例移除部分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1实施例去除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3实施例移除部分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5]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的一种取暖器,包括:壳体100,壳体100内具有加热腔,壳体100设有与加热腔相连通的进气口101和排烟口102;通风管200,横向穿设于壳体100,至少部分位于加热腔内,通风管200的两端分别为进风端和出风端;风机300,设于壳体100,用于驱使气体沿进风端朝向出风端流动;燃气装置400,设于壳体100,其输出端位于加热腔之内且位于通风管200的下方;聚热罩500,设于壳体100内,绕通风管200上部的外周设置,位于排烟口102的正下方,通风管200、聚热罩500和壳体100之间具有与排烟口102相连通的流体通道。
[0027]以上结构的取暖器由燃气装置400在加热腔内燃烧而产生热气流,热气流先经过通风管200的下部然后辐射在聚热罩500上,聚热罩500通过反射将热量辐射在通风管200的上部,随后经由流体通道从排烟口102中排出,同时,风机300驱使气体从通风管200中经过而与通风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内具有加热腔,所述壳体(100)设有与所述加热腔相连通的进气口(101)和排烟口(102);通风管(200),横向穿设于所述壳体(10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加热腔内,所述通风管(200)的两端分别为进风端和出风端;风机(300),设于所述壳体(100),用于驱使气体沿所述进风端朝向所述出风端流动;燃气装置(400),设于所述壳体(100),其输出端位于所述加热腔之内且位于所述通风管(200)的下方;聚热罩(500),设于所述壳体(100)内,绕所述通风管(200)上部的外周设置,位于所述排烟口(102)的正下方,所述通风管(200)、所述聚热罩(500)和所述壳体(100)之间具有与所述排烟口(102)相连通的流体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热罩(500)包括沿所述通风管(200)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顶板(510)和分别连接于所述顶板(510)的前侧和后侧的前侧板(520)和后侧板(530),所述顶板(510)、所述前侧板(520)和所述后侧板(530)笼罩在所述通风管(200)的上半部分的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510)、所述前侧板(520)和所述后侧板(530)为一体钣金结构,所述前侧板(520)自上往下向前倾斜,所述后侧板(530)自上往下向后倾斜,所述顶板(510)与所述通风管(200)之间的距离、所述前侧板(520)与所述通风管(200)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后侧板(530)与所述通风管(200)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200)的内周壁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能吴有文何淳华钟镓明谭柳明麦正辉
申请(专利权)人:长青热能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