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姜专用肥料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79193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姜专用肥料,一号肥料、二号肥料和三号肥料,一号肥料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组成,香油渣40~50kg、蓖麻渣15~20kg、过磷酸钙20kg、氯化钾5kg、磷酸二铵5kg、矿源黄腐酸钾0.5kg、25%噻虫嗪0.02kg、98%恶霉灵0.04kg;二号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香油渣40~50kg、蓖麻渣10~15kg、玉米芯粉10~15kg、氯化钾5kg、磷酸二铵5kg、矿源黄腐酸钾0.5kg、噻虫嗪0.02kg、20%噻唑膦0.06kg、硼砂0.6kg、77%硫酸铜钙0.3kg;三号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香油渣40~50kg、蓖麻渣10~15kg、玉米芯粉10~15kg、硫酸锌0.5kg、联苯菊酯0.05kg、噻唑膦0.2kg、30%噻森0.01kg、尿素10kg、硫酸钾20kg。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肥力充足、肥效平稳、养分结构合理、供肥与大姜需要吻合,而且使用方便、价格适中、药肥一体。药肥一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姜专用肥料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肥料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大姜专用肥料。

技术介绍

[0002]大姜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调味品,也是药食兼备的蔬菜,投入、产出都偏高,各项投入中,肥料是主要方面,也是影响大姜产量和效益的关键。目前,大姜生产肥料使用主要分两种:一是常规用肥。即以土杂肥、普通固体化肥为主,再根据经验辅助使用少量饼肥、养根剂等,使用方法主要是撒施,病虫害根据发作情况以事后药物治疗为主。二是近年新兴的“套餐肥料”。大型肥料经销设计提供,生产中不用或很少用固体有机肥料,用各种大姜偏好、水溶性好的商品肥料组配或物理复合而成,原料以高纯化学肥料为主,辅助生根剂、微肥等,使用方法主要靠冲施,病虫害以流行药物定期灌根或喷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0003]第一种方式主要是小规模普通农户使用,用肥数量、种类全靠个人经验或习惯,养分构成、数量盲目,肥料成本低,药物使用针对性强,但劳动强度较大,肥料利用率、生产效率、生产能力等偏低,丰产、稳产能力弱。第二种方式主要是规模较大的专业户或农场主使用,肥料使用简单,肥力足、养分结构较好,利用率、有效性、生产能力高,不足之处一是价格昂贵(4000~10000元/亩),大姜配方“套餐肥”大量使用水溶性好的硝酸钾、磷酸二氢钾、液体有机肥、糖醇钙、海藻精等高价值原料,成了“豪华套餐”。这种“套餐肥料”在大姜高价期尚能接受,行情低迷时姜农根本无力承担;二是使用繁琐。肥料、药物、生根剂都需通过浇水实施,水浇条件要求较高,易受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近8个月的大姜生长期对水肥一体化设备和管道、滴灌带(管)等设施都是考验,并且在多雨年份,肥料、药物的使用也是种限制;三是肥型僵化。一个套餐一套肥料组合,养分结构、数量千篇一律,使用者只能盲目使用,无法根据土地条件和产量水平做出肥料量的调整,出现了实践中养分不足和养分过剩并存的局面;四是环境不友好。有机肥的缺乏和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药物的盲目频繁冲施和滴灌、微喷灌肥料造成的弱移到性元素的表面积累对土壤环境及产品质量安全也是一种伤害。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肥力充足、肥效平稳、养分结构合理、供肥与大姜需要吻合,且使用方便、价格适中、药肥一体的大姜专用肥料。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姜专用肥料,不仅肥力充足、肥效平稳、养分结构合理、供肥与大姜需要吻合,而且使用方便、价格适中、药肥一体。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姜专用肥料,包括一号肥料、二号肥料和三号肥料,一号肥料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组成,香油渣40~50kg、蓖麻渣15~20kg、过磷酸钙20kg、氯化钾5kg、磷酸二铵5kg、矿源黄腐酸钾0.5kg、25%噻虫嗪0.02kg、98%恶霉灵0.04kg;二号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香油渣40~50kg、蓖麻渣10~15kg、玉米芯粉10~15kg、氯化钾5kg、磷酸二铵5kg、矿源黄腐酸钾0.5kg、噻虫嗪0.02kg、20%噻唑膦0.06kg、硼砂0.6kg、77%硫酸铜钙0.3kg;三号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香油渣40~50kg、蓖麻渣10~15kg、玉米芯粉10~15kg、硫酸锌0.5kg、联苯菊酯0.05kg、噻唑膦0.2kg、30%噻森0.01kg、尿素10kg、硫酸钾20kg。
[0006]作为优选,一号肥料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组成,香油渣50kg、蓖麻渣20kg、过磷酸钙20kg、氯化钾5kg、磷酸二铵5kg、矿源黄腐酸钾0.5kg、25%噻虫嗪0.02kg、98%恶霉灵0.04kg;二号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香油渣50kg、蓖麻渣10kg、玉米芯粉10kg、氯化钾5kg、磷酸二铵5kg、矿源黄腐酸钾0.5kg、噻虫嗪0.02kg、20%噻唑膦0.06kg、硼砂0.6kg、77%硫酸铜钙0.3kg;三号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香油渣50kg、蓖麻渣15kg、玉米芯粉15kg、硫酸锌0.5kg、联苯菊酯0.05kg、噻唑膦0.2kg、30%噻森0.01kg、尿素10kg、硫酸钾20kg。
[0007]上述大姜专用肥料,由以下方法制成,
[0008]步骤一混合发酵:一号肥料将香油渣、蓖麻渣、过磷酸钙、氯化钾、磷酸二铵、矿源黄腐酸钾搅拌混合,二号肥料将香油渣、蓖麻渣、玉米芯粉、磷酸二铵、尿素、氯化钾、硼砂、矿源黄腐酸钾搅拌混合,三号肥料将香油渣、蓖麻渣、玉米芯粉、硫酸锌搅拌混合,分别搅拌均匀后倒出进行低温发酵处理,保持温度30~40度持续时间48~72小时;
[0009]步骤二药肥一体化处理:将发酵后的各号混合料再次装入分开的拌合机,按照配方重量,一号肥料加入25%噻虫嗪和98%恶霉灵,二号肥料加入噻唑膦、噻虫嗪和硫酸铜钙,三号肥料加入噻唑膦、噻森铜和联苯菊酯,再次搅拌均匀,另外尿素和硫酸钾存放备用;
[0010]步骤三肥料选型加工:拌合好的混料,一号肥料直接装袋制成粉状肥料,二号肥料制成直径大于0.5cm的粒状或柱状肥料,三号肥料制成直径0.3~0.6cm的小粒径肥料,造粒、称重、装袋。
[0011]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上述大姜专用肥料的使用方法:
[0012]一号肥料于姜地开沟后,按400公斤/亩用量撒于沟底,与沟底土壤拌合2天后播种土肥拌合;二号肥料于大姜三股叉时期第一次培土前撒于姜沟边缘,随培土肥料埋于沟内,施肥数量为300公斤/亩;三号肥料于立秋前后第二次培土前施于大姜垄背,大培土后肥料包于姜垄,施肥数量为350公斤/亩,然后再施三号肥料备用的尿素和硫酸钾,直接使用缓释尿素颗粒50公斤/亩、硫酸钾100公斤/亩。
[0013]通过以上设置,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4]1、肥料营养全面、精准,养分结构合理,使用效果好。配方使用了大姜必需和偏好的含钙、硼、锌、硫等原料,保证了大姜对中微量元素的需求;经测算,三个阶段的供肥量肥氮分别是12~13—17~18—35~37kg,有效磷分别是15~17—20~22—2~3kg,有效钾分别是12~13—10~12——50~55kg,与大姜苗期、旺盛生长期和姜块膨大期需肥偏好、需求数量和结构一致。
[0015]2、原料价廉易购,肥料成本低。肥料选用立足当地资源的废弃有机物和常规无机肥为原料,以固体肥为肥型,克服了水肥一体化设施、管道对肥料要求的限制,极大拓展了原料选用范围,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样供肥能力比较,该肥料配方成本仅为水溶商品“套餐肥”的30%~50%。
[0016]3、原料有机无机协同,肥效稳定,养分吸收利用好。该肥料定位肥种为有机无机复混肥,选用强吸附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强)的湿粘有机废弃物和高有机质物料作大量元素载体,磷肥与有机物混合加工,采用低温半发酵工艺,使1、2号肥料氮素释放减缓了7~10天,
磷肥利用率提高了30%~40%,钙素利用率提高50%以上,满足了大姜肥料需求平稳、肥力水平要求高、吸肥量大的需求特点。
[0017]4、肥力释放与大姜需肥吻合,养分供应精准度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姜专用肥料,一号肥料、二号肥料和三号肥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号肥料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组成,香油渣40~50kg、蓖麻渣15~20kg、过磷酸钙20kg、氯化钾5kg、磷酸二铵5kg、矿源黄腐酸钾0.5kg、25%噻虫嗪0.02kg、98%恶霉灵0.04kg;二号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香油渣40~50kg、蓖麻渣10~15kg、玉米芯粉10~15kg、氯化钾5kg、磷酸二铵5kg、矿源黄腐酸钾0.5kg、噻虫嗪0.02kg、20%噻唑膦0.06kg、硼砂0.6kg、77%硫酸铜钙0.3kg;三号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香油渣40~50kg、蓖麻渣10~15kg、玉米芯粉10~15kg、硫酸锌0.5kg、联苯菊酯0.05kg、噻唑膦0.2kg、30%噻森0.01kg、尿素10kg、硫酸钾20kg。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姜专用肥料,其特征在于:一号肥料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组成,香油渣50kg、蓖麻渣20kg、过磷酸钙20kg、氯化钾5kg、磷酸二铵5kg、矿源黄腐酸钾0.5kg、25%噻虫嗪0.02kg、98%恶霉灵0.04kg;二号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香油渣50kg、蓖麻渣10kg、玉米芯粉10kg、氯化钾5kg、磷酸二铵5kg、矿源黄腐酸钾0.5kg、噻虫嗪0.02kg、20%噻唑膦0.06kg、硼砂0.6kg、77%硫酸铜钙0.3kg;三号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香油渣50kg、蓖麻渣15kg、玉米芯粉15kg、硫酸锌0.5kg、联苯菊酯0.05k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本明厉桂香于田利王丽杰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潍坊市分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