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压电管并排惯性驱动的旋转马达及旋转扫描探针显微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7360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16
一种双压电管并排惯性驱动的旋转马达及旋转扫描探针显微镜,属于压电定位器技术领域,解决如何设计一种低温强磁场中的扫描探针显微镜使用的双压电管并排惯性驱动的旋转马达;通过第一压电管或第二压电管做切向的惯性运动或轴向的惯性运动,带动转盘与压臂之间相对运动,从而带动转轴与转盘共轴旋转;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紧凑,两根压电管竖立使用,减少了整个马达径向的尺寸,有利于马达在低温,强磁场的狭窄等空间的使用,压电管的控制方式简单可靠,具有极广泛的适用性;利用了压电管的轴向形变,减小了转动过程中的摩擦力,从而能产生更大的推力;整体采用无磁性设计,可以实现在磁场中任意角度旋转扫描探针显微镜。磁场中任意角度旋转扫描探针显微镜。磁场中任意角度旋转扫描探针显微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压电管并排惯性驱动的旋转马达及旋转扫描探针显微镜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压电定位器
,涉及一种双压电管并排惯性驱动的旋转马达及旋转扫描探针显微镜。

技术介绍

[0002]在外电场作用下,压电材料会在一定方向上产生机械形变或机械应力,当外电场反向时,此形变或应力也随之反向,这种效应称为逆压电效应。研究发现,压电陶瓷材料在电压下产生的位移非常精细,在微纳米量级,且振动或伸缩的幅值很微小,因此压电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然而,直接利用压电陶瓷材料的逆压电效应产生的形变量处于微纳米量级,所以难以在宏观上进行较大范围的移动。利用压电陶瓷材料制成的压电马达(PM),通过重复形变可以产生宏观可见的位移,从而能够同时实现较高的定位精度和较大的移动范围。压电马达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直线型和旋转型压电马达。目前,压电马达已广泛应用于精密机械、纳米器件加工、原子/分子操纵、乃至亚原子结构成像等领域。同时,压电马达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电步进器,正逐步朝着小尺寸、大推力、高紧凑和高定位精度以及抗恶劣条件的方向发展,并取到了显著地进步。例如,应用在尖端测量仪器(如扫描探针显微镜)中的压电马达,自1972年诞生的尺蠖马达(Inchworm),到1993年出现并被广泛应用的潘氏马达(Pan

style PM),再到2009年和2013年的适用于大温度范围抗恶劣条件的强推力新型压电马达(专利申请号为201210260297.6),逐步发展到2014年提出的推力更大、抗更恶劣条件、工作温区更大、更精密定位的叠堆型压电马达(专利申请号为201410127166.X)。
[0003]然而现今的前沿科学研究除了需要定位器具有小尺寸、大驱动、纳米级定位精度、抗恶劣条件的特点外,还需要满足在空间受限的管状极端条件(包括强磁场、极低温等)中对尖端测量仪器(如扫描探针显微镜等)旋转的需求,即实现样品相对于磁场方向做任意角度的旋转。比如,德国Attocube公司(Attocube Systems AG)利用独有的技术,设计和制造出了各种纳米精度位移器,包括360
°
旋转位移器(ANR系列产品)和倾角位移器(ANG系列产品)等,能在极低温、高磁场等环境中提供原子级的精度和厘米级的移动范围。但是该公司旋转系列的产品输出驱动力小,因此无法带动显微镜进行旋转运动,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管状极端条件中的应用。
[0004]又如最近提出的一种口字形排列四压电体自由端驱动的旋转压电马达及控制法(专利申请号为201810046568.5),其技术特征为:包括四个相同的条形压电体、四个条形片、底座以及转子,其特征是所述四个条形压电体各以一端作为固定端固定在底座上,组成口字形,各条形压电体余下的一端为自由端;四个条形片分别固定在所述四个条形压电体的自由端;在垂直于四个条形压电体形变方向上设置将条形片与转子相压的正压力,所述条形片通过条形片弹性和/或底座弹性和/或转子弹性和/或增设于条形压电体与条形片之间的弹性体的弹性,与转子弹性相压,所述设置在条形片与转子之间的四个正压力对转子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相等,这种对称结构更有利于马达的驱动控制,能给出最大推力。但是该旋转压电马达的几个重要缺点是:1)由四个相同的条形压电体组成的口字形结构,压电
结构的电容大,电容大导致其频率受限,无法快速运动,启动电压高,该结构所占空间也较大,这特别影响其在强磁场、强电场、变温变压等管状极端条件与恶劣条件下的应用;2)四个压电体的控制比较繁琐,不利于使用者操作。
[0005]综上所述:1)现有的压电旋转马达绝大多数为压电体结构,电容大,无法快速运动,启动电压高;2)现有压电马达普遍输出力矩小,输出力矩大的马达尺寸又比较大,无法在尺寸受限的管状条件下(强磁场,低温环境下)实现对尖端测量仪器的旋转需求;3)现有压电马达控制繁琐,结构复杂,不适合广泛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设计一种低温强磁场中的扫描探针显微镜使用的双压电管并排惯性驱动的旋转马达。
[0007]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0008]双压电管并排惯性驱动的旋转马达,包括:基座(1)、第一压电管(2)、第二压电管(3)、转盘(4)、转轴(5)、转盘夹持架(6)、压臂(8)、压臂固定架(9);第一压电管(2)与第二压电管(3)的一端并排固定在基座(1)上,第一压电管(2)与第二压电管(3)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转盘夹持架(6)的上部同轴固定在第一压电管(2)的自由端,转盘夹持架(6)的下部将转盘(4)与转轴(5)夹持在第一压电管(2)的内部,转盘(4)带动转轴(5)共轴旋转,转盘(4)的外缘与压臂(8)相抵,压臂(8)竖直插在第二压电管(3)内部,压臂(8)的一端与压臂固定架(9)固定连接,压臂(8)的另一端活动插在基座(1)中,压臂固定架(9)固定在第二压电管(3)的自由端。
[0009]本专利技术的双压电管并排惯性驱动的旋转马达,通过第一压电管(2)或第二压电管(3)做切向的惯性运动或轴向的惯性运动,带动转盘(4)与压臂(8)之间相对运动,从而带动转轴(5)与转盘(4)共轴旋转;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紧凑,两根压电管竖立使用,减少了整个马达径向的尺寸,有利于马达在低温,强磁场的狭窄等空间的使用,压电管的控制方式简单可靠,具有极广泛的适用性;利用了压电管的轴向形变,能产生更大的推力;由压电效应产生驱动力,具有纳米级的定位精度;采用压电管结构,压电管结构的电容相比于压电片与压电堆栈来说更小,能快速运动,启动电压低;整体采用无磁性设计,可以实现在磁场中任意角度旋转扫描探针显微镜,可旋转的扫描探针显微镜在极端条件下的物理微观探测领域具有极大的意义;两根压电管的切向的惯性运动或轴向的惯性运动模式可以互换,增加了马达在使用时的灵活性。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压电管(2)的左右两侧、从自由端开始向下对称地开设有两条第一矩形裂缝(21),第一矩形裂缝(21)的长度大于转盘(4)的直径且小于第一压电管(2)的长度,第一压电管(2)的前后侧对称地开设有安装孔(22)。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压电管(3)的左侧、从自由端开始向下开设有一条第二矩形裂缝(31),第二矩形裂缝(31)的长度大于转盘(4)的直径且小于第二压电管(3)的长度。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转盘(4)的外缘穿过第二压电管(3)左侧的第二矩形裂缝(31)与压臂(8)垂直相抵。
[0013]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底座(7)、第二底座(10);所述的第一压电管(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底座(7)上,第一底座(7)固定在基座(1)上,所述的第二压电管(3)的一端固定在
第二底座(10)上,第二底座(10)固定在基座(1)上。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圆台盖(11),所述的压臂(8)的上端穿过圆台盖(11)后与压臂固定架(9)固定连接,压臂固定架(9)固定在圆台盖(11)上,圆台盖(11)固定在第二压电管(3)的自由端,压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压电管并排惯性驱动的旋转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第一压电管(2)、第二压电管(3)、转盘(4)、转轴(5)、转盘夹持架(6)、压臂(8)、压臂固定架(9);第一压电管(2)与第二压电管(3)的一端并排固定在基座(1)上,第一压电管(2)与第二压电管(3)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转盘夹持架(6)的上部同轴固定在第一压电管(2)的自由端,转盘夹持架(6)的下部将转盘(4)与转轴(5)夹持在第一压电管(2)的内部,转盘(4)带动转轴(5)共轴旋转,转盘(4)的外缘与压臂(8)相抵,压臂(8)竖直插在第二压电管(3)内部,压臂(8)的一端与压臂固定架(9)固定连接,压臂(8)的另一端活动插在基座(1)中,压臂固定架(9)固定在第二压电管(3)的自由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压电管并排惯性驱动的旋转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压电管(2)的左右两侧、从自由端开始向下对称地开设有两条第一矩形裂缝(21),第一矩形裂缝(21)的长度大于转盘(4)的直径且小于第一压电管(2)的长度,第一压电管(2)的前后侧对称地开设有安装孔(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压电管并排惯性驱动的旋转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压电管(3)的左侧、从自由端开始向下开设有一条第二矩形裂缝(31),第二矩形裂缝(31)的长度大于转盘(4)的直径且小于第二压电管(3)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压电管并排惯性驱动的旋转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盘(4)的外缘穿过第二压电管(3)左侧的第二矩形裂缝(31)与压臂(8)垂直相抵。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压电管并排惯性驱动的旋转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底座(7)、第二底座(10);所述的第一压电管(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底座(7)上,第一底座(7)固定在基座(1)上,所述的第二压电管(3)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底座(10)上,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奎孟文杰陆轻铀陆亚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