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士星专利>正文

一种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7179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13
一种电梯,单井道运行一个两层轿厢,或单井道运行多个单层轿厢,或单层多层混合运行,能够数倍提高运力。中心吊装结构最上轿厢承载过重,改为两侧吊装结构。轿厢两侧吊装结构钢丝绳互相干扰,采用轿厢滑轮直径从上到下递增结构。半层站停泊方式:楼层口的乘客能够选择两个半层站乘梯,一个轿厢能够服务两个楼层,乘客自动均衡轿厢载荷,缩短电梯停泊时间,提高了电梯运行效率。楼梯改为坡道,安全快速乘梯、便于紧急疏散,轮椅能够从一层推到顶层。楼层口设置按钮面板及计数功能及控制系统数据矫正功能,能够“判断乘客去向、选择轿厢、疏导客流、减少轿厢运行次数,缩短乘客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提高单井道运送能力,在疫情期间满足应急需要。足应急需要。足应急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


[0001]电梯。

技术介绍

[0002]高层商务、办公楼设有十几部电梯的,偶尔也会出现运力不足;设有六部电梯的,在上下班时间会出现紧张;设有四部电梯的,拥挤是常态;有讲座、会议、展示活动等,需要提早乘坐电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第一个问题:
[0004]疫情期间,电梯内需要留有防疫安全距离,原有电梯空间显然不足,增加电梯井道数量普遍没有条件,有没有既不增加电梯井道数量,又能够增加电梯运力的方法。
[0005]解决方法:
[0006]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将“单层轿厢”改为“多层轿厢”。
[0007]图1是两层轿厢的示意图。轿厢(JX2)与轿厢(JX1)是固定连接在一起的两层轿厢,轿厢(JX2)是两层轿厢的上层轿厢,轿厢(JX1)是两层轿厢的下层轿厢。
[0008]疫情期间,以往单层轿厢的额定载荷在两层轿厢中分配,载荷没有变化;新材料制作的两层轿厢,能够保证重量不会超过原有单层轿厢的重量,重量也没有变;卷扬机无需改动。轿厢的高度增加1倍,调整控制系统的程序就可以了,不需要更改硬件控制点位置。井道承重没有变,也不需要对承重能力进行重新评估。
[0009]两层轿厢的方案改造时间短、见效快,疫情期间能够快速应急。
[0010]第二个问题:
[0011]采用两层轿厢之后,是否能够进一步提高运力?
[0012]解决方法:
[0013]前面的方法是增加轿厢的层数,下一步自然是增加轿厢的个数。
[0014]图2是有6个轿厢的示意图。图2能够是6个单层轿厢、3个两层轿厢、2个三层轿厢,以及不同层数轿厢的排列顺序不同。例如:2、3、1,1、3、2,...等多种不同的排列顺序。第三个问题:
[0015]轿厢设置的基本要求?
[0016]解决方法:
[0017]1、乘坐电梯的人数一层最多、地下一层次之。
[0018]2、重要来宾,必然在一层,或地下一层乘坐电梯。临时停车位大部分在车库最底层。
[0019]轿厢设置总的基本要求:“一层、或地下一层的乘客必须能够直接到达顶层,及所有地上层,一层的乘客能够到最底层”。最重要的是:地下一层的轿厢必须能够到达顶层。
[0020]第四个问题:
[0021]确定轿厢数?
[0022]解决方法:
[0023]根据地下一层的轿厢能够到达顶层、再根据实际地下层数,能够向下确定最大轿箱数。第五个问题:
[0024]如何进一步增加轿厢数?
[0025]解决方法:
[0026]前面顶部轿厢(JX6)的上端能够运行到上止点,底部轿厢(JX1)的下端点能够运行到下止点,其他轿厢在上下相邻的两个轿厢之间运行。
[0027]楼顶加高井道高度,或最底层向下拓展地窝深度,扩展上止点或下止点都能增加轿厢数。
[0028]例如:图2中的轿厢(JX6)到达楼顶(井道加高),轿厢(JX5)就能够到达顶层;地下最低是地下四层(B4),轿厢(JX1)有一半在拓展地窝中,这样能够拓展到六个单层轿厢。第六个问题:
[0029]同井道轿厢超过两个,中心吊装结构的最上轿厢承载力是所有轿厢重量之和,各个轿厢之间牵拉关系都要变化、相互纠缠?
[0030]解决方法:
[0031]既然中心吊装不可用,那就换成双吊耳吊装结构。吊耳是专门为了起吊时不破坏被吊物体结构而设置的一种手段。200吨以下重物起吊一般采用单吊耳。吊耳是挂起吊钢丝绳锁扣用的,钢丝绳锁扣通常是在吊耳上滑动,没有必要用滑轮,滑轮也无法承受这样的重量。
[0032]图3是轿厢两侧吊装的滑轮关系示意图。轿厢两侧吊装是在轿厢两侧外面各有一个吊耳。图3中的吊耳在轿厢上是以滑轮轴(Z)的形式出现的,滑轮轴(Z)上有滑轮(H)。
[0033]图3中顶部轿厢(JXN)滑轮轴(Z)上的滑轮(H)直径最小,中间轿厢(JXx)的滑轮 (H)是越向下直径越大,最下一个轿厢(JX1)滑轮轴(Z)上的滑轮(H)直径最大。各个轿厢上滑轮(H)直径的大小,以能够避免各条钢丝绳之间相互干扰为准。
[0034]吊装过程是有危险性的过程,被吊装的物体很贵重,或有人身危险的时候,安全系数通常不小于8。为了提高吊装过程的稳定程度、被吊物体不会损坏、被吊物体不会脱落:
[0035]1、吊耳要设置在轿厢重心线略微靠上的位置,这样吊装过程轿厢才不会倾斜。
[0036]2、采用双吊耳时,被吊物体在吊装过程不会产生严重扭动。
[0037]3、新建轿厢的吊耳位置一定与龙骨位置重合,这条龙骨与兜底龙骨一定同一根龙骨。
[0038]4、为了防止钢丝绳从滑轮(H)上逃逸,滑轮(H)的外侧一定要设置“防逃逸护板”,这里要强调的是防逃逸护板在滑轮之下的部位,还有在滑轮之上的部位都要与轿厢可靠连接,其目的是在滑轮完全损坏时,钢丝绳还能够挂在防逃逸护板内,轿厢不会轻易脱落。
[0039]防逃逸护板不属于吊装结构,而是属于安全保护的范围。安全保护是安全生产的保证,安全保护在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0040]中心吊装是一点吊装,两侧吊装是两点吊装,两侧吊装点相对中心吊装点的负荷减半。
[0041]多个轿厢能够使用一台卷扬机分时牵引,也能够使用多台卷扬机一对一的牵引。
[0042]第七个问题:
[0043]分析图1,假设一层(F1)有很多乘客要搭乘电梯,地下一层(B1)乘客很少或没有乘客,在上层轿厢(JX2)上满乘客后,一层(F1)还有很多乘客在电梯轿厢外等候,而地下一层轿厢(JX1)比较空荡,下层轿厢(JX1)在一层(F1)要再停泊一次,乘客进入下层轿厢 (JX1)后,两层轿厢(JX2)(JX1)才能运行,对于上层轿厢(JX2)内的乘客而言是很郁闷的,这显然降低了两层轿厢的运行效率。乘客能不能很方便地在两个轿厢层中,选择搭乘其中一个?
[0044]解决方法:
[0045]乘客选择轿厢的前提是能够看到、方便到达两个轿厢(层),才能够有做出选择的机会。
[0046]在图4中能够看到,地下一层(B1)的乘客能够进轿厢一层(JX1),二层(F2)的乘客能够进轿厢二层(JX2),一层(F1)的乘客能够进轿厢一层(JX1),也能够进轿厢二层(JX2),一层(F1)的乘客能够选择进入轿厢二层(JX2),或进入轿厢一层(JX1);每个轿厢层内的乘客出轿厢有两个楼层供选择;两层轿厢停泊一次,乘客实际能够到达三个楼层,提高了运输效率。
[0047]图4的轿厢(JX2)停泊在“二层(F2)与一层(F1)的两个楼层之间”,以下简称为:“半层站”。图4是两层轿厢半层站示意图。
[0048]为了提高楼层到半层站的安全、提高行走速度,将楼梯距离拉长能够形成慢(斜)坡,以下简称为:“坡道”。例如:二层(F2)与轿厢(JX2)的连接是“坡道(F2

JX2),一层(F1) 与轿厢(JX2)的连接是坡道(F1...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结构构成: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一种电梯由“井道、轿厢、层站、吊装系统、控制系统”构成;一条井道内能够运行多个轿厢,轿厢能够是多层轿厢、或单层与多层的混合配置;一条井道内运行多个轿厢时,中心吊装改为“两侧吊装”,两侧吊装是在轿厢的两侧设置有吊耳,吊耳以滑轮轴(Z)来体现,滑轮轴(Z)上有滑轮(H),滑轮(H)的直径从上到下越来越大;层站以半层站为主,同一个井道内半层站和层站能够同时存在;半层站的楼梯能够被拉长距离改成坡道;坡道与楼梯共存时楼梯应在坡道外另外拓展空间;楼层口、电梯口(指层站、半层站的电梯门口)、轿厢各个轿厢层内都有按钮面板;所有按钮面板的目的层按钮均有计数显示功能,计数按按按钮的次数累加,乘梯后清除;控制系统通过楼层口按钮通知乘客选择哪个半层站及哪部(井道)电梯,电梯口按钮能够通知乘客选择哪部(井道)电梯,轿厢内的楼层按钮是落实实际承载人数;所有按钮面板都有需要显示的视频图像和声音,也能够选择包括监控室在内的所有按钮面板进行通话;楼层口、电梯口、轿厢内都有声、像动态感知、动态评估功能,能够判断乘客的人数、身体状态等,判断是否需要暂停运行、呼叫救助;能够对按钮面板提供的数据进行矫正,控制系统综合所有井道的轿厢内和电梯口的数据与进程,做出乘客乘梯疏导和轿厢运行调度;连接关系:多个轿厢在井道内的上下关系一旦确定,就只能够依次运行,没有超车概念;属于吊装系统的钢丝绳连接滑轮,滑轮连接滑轮轴,滑轮轴连接轿厢;多轿厢的上下层之间是固定连接的;各个轿厢是独立运行的;轿厢停泊在层站或半层站,半层站由楼梯或坡道连接到楼层口;所有按钮面板连接于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各部(指各个井道)电梯的所有运行过程;工作原理:1、一层轿厢能够改为多层轿厢,改为两层轿厢的,同样数量的乘客分配到两个轿厢,增加乘客之间的距离,承载量未增加,新材料制作的轿厢重量未增加,能够快速满足防疫要求;2、一井道能够运行两个以上轿厢,轿厢数量合理最好,轿厢数量过多运力反而会下降;3、多轿厢用两侧吊装结构,能够避免最上面轿厢承重过大;4、两侧吊装的轿厢滑轮直径从上到下,一个比一个大;能够避开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士星
申请(专利权)人:赵士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