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印一鑫专利>正文

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脱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5938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脱氮装置,该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装置本体内腔由进水口向出水口依次布置有进水槽、反硝化菌生态位、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氨氧化菌与藻类生态位以及沉淀区;所述反硝化菌生态位与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之间设置有生态位调节装置,所述生态位调节装置可相对于装置本体水平滑动以调节反硝化菌生态位与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的体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不同作用微生物的生态位分化,不同生态位满足相应微生物生长环境需求,做到降低不同功能微生物的相互干扰、抑制,而且可以根据环境差异改变不同生态位的体积以更适应进水水质。异改变不同生态位的体积以更适应进水水质。异改变不同生态位的体积以更适应进水水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脱氮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脱氮处理装置的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脱氮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短程硝化

厌氧氨氧化工艺可以实现低能耗脱氮。然而,厌氧氨氧化反应的持续进行会源源不断地释放硝氮,并且细菌本身分泌的有机质会对出水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污水中所含的COD往往会对自养菌产生抑制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有人针对市政污水开发了一体化部分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工艺(SPNAD, Single

stage Partial Nitritation,Anammox and Denitrification Process),然而,他们并没有对SPNAD内各类功能菌群进行生态位分化,这会导致处理效率低下也不利于系统的长期稳定。
[0003]综上,以往的市政污水脱单系统有耗能大,碳排放多,污泥驯化时间久,启动周期长,水质变化后调整不灵活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脱氮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不同作用微生物的生态位分化,不同生态位满足相应微生物生长环境需求,做到降低不同功能微生物的相互干扰、抑制,且可以根据环境差异改变不同生态位的体积以更适应进水水质,同时可利用装置处理污水时产生且同时作为厌氧处理副产品的CO2,做到了降低碳排放,集提高市政污水处理效率与碳中和为一体。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一种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脱氮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装置本体内腔由进水口向出水口依次布置有进水槽、反硝化菌生态位、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氨氧化菌与藻类生态位以及沉淀区;
[0006]所述反硝化菌生态位与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之间设置有生态位调节装置,所述生态位调节装置可相对于装置本体水平滑动以调节反硝化菌生态位与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的体积;
[0007]所述反硝化菌生态位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桨,所述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与氨氧化菌与藻类生态位之间设置有第二搅拌桨,所述氨氧化菌与藻类生态位内设置有中空纤维膜组件和CO2进气管,所述中空纤维膜组件与CO2进气管相连。
[0008]进一步地,所述进水槽与反硝化菌生态位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流板,所述第一挡流板的底部与装置本体的底壁固定,所述第一挡流板的顶部设置有斜板;所述装置本体的进水口设置在进水槽的底部。
[0009]进一步地,所述氨氧化菌与藻类生态位与沉淀区之间设置有第二挡流板,所述第二挡流板的顶部与装置本体的顶壁固定;所述装置本体的出水口设置在沉淀区的上方侧
壁。
[0010]进一步地,所述生态位调节装置包括生态调节板、设置在生态调节板两侧的若干个滑轮、若干个用于供滑轮水平滑动的滑槽、以及用于驱动滑轮沿滑槽水平滑动的马达,所述滑槽设置在装置本体的两侧内壁,所述滑轮嵌入滑槽内可沿其水平滑动。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 脱氮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马达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 脱氮装置还包括出水水质探测仪,所述出水水质探测仪设置在装置本体的出水口,所述出水水质探测仪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CO2进气管上设置有CO2综合调节阀。
[0014]进一步地,所述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内还设置有溶解氧探测仪,所述溶解氧探测仪的信号输出端与CO2综合调节阀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0015]再进一步地,所述装置本体的沉淀区底部设置有排泥管。
[0016]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搅拌桨包括第一桨片、第一搅拌轴以及第一搅拌电机,所述第一搅拌轴的底端与第一桨片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搅拌轴的顶端伸出装置本体与设置在其顶部的第一搅拌电机传动连接;
[0017]所述第二搅拌桨包括第二桨片、第二搅拌轴以及第二搅拌电机,所述第二搅拌轴的底端与第二桨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搅拌轴的顶端伸出装置本体与设置在其顶部的第二搅拌电机传动连接。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9]其一,本技术的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 SPNAD脱氮装置会营造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建立生态位,供最适宜的微生物生长,并且根据水质检测设备反馈的水质指标及时调整生态位的体积,适应进水水质,调整起来比较灵活。
[0020]其二,本技术的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脱氮装置具有节能减排与碳中和的能力,通过通入CO2可以富集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进而生成氧气,供给好氧微生物利用,无需曝气系统,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可消耗大量CO2,做到了以废治废。
[0021]其三,本技术的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 SPNAD脱氮装置通过CO2综合调节阀控制CO2的供给量,可以做到控制整个装置达到微生物动态平衡,做到最大程度提高脱氮效率。
[0022]其四,本技术的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脱氮装置中生态位调节板可根据出水氨氮与硝氮的浓度进行反硝化菌生态位与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体积的变化,CO2综合调节阀可根据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中溶解氧含量进行CO2流量调整进而影响藻类光合作用的氧气产量。
[0023]其五,本技术的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 SPNAD脱氮装置能够解决市政污水脱氮处理时能耗大,碳排放高、水质变化后调整不灵活、脱氮过程中间产物无法相互利用等难题,实现了节能减排、碳中和与提高脱氮效率。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一种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脱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所示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脱氮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0026]图3为生态位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生态调节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装置本体1(进水口1.1、出水口1.2)、进水槽2、反硝化菌生态位3、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4、氨氧化菌与藻类生态位5、沉淀区6、生态位调节装置7(生态调节板7.1、滑轮7.2、滑槽7.3、马达7.4)、第一搅拌桨8(第一桨片8.1、第一搅拌轴8.2、第一搅拌电机8.3)、第二搅拌桨9(第二桨片9.1、第二搅拌轴9.2、第二搅拌电机9.3)、中空纤维膜组件10、CO2进气管11、第一挡流板12、斜板 12.1、第二挡流板13、控制器14、出水水质探测仪15、CO2综合调节阀16、溶解氧探测仪17、排泥管18。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实施案例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包括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所述装置本体(1)内腔由进水口(1.1)向出水口(1.2)依次布置有进水槽(2)、反硝化菌生态位(3)、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4)、氨氧化菌与藻类生态位(5)以及沉淀区(6);所述反硝化菌生态位(3)与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4)之间设置有生态位调节装置(7),所述生态位调节装置(7)可相对于装置本体(1)水平滑动以调节反硝化菌生态位(3)与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4)的体积;所述反硝化菌生态位(3)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桨(8),所述厌氧氨氧化菌生态位(4)与氨氧化菌与藻类生态位(5)之间设置有第二搅拌桨(9),所述氨氧化菌与藻类生态位(5)内设置有中空纤维膜组件(10)和CO2进气管(11),所述中空纤维膜组件(10)与CO2进气管(11)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槽(2)与反硝化菌生态位(3)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流板(12),所述第一挡流板(12)的底部与装置本体(1)的底壁固定,所述第一挡流板(12)的顶部设置有斜板(12.1);所述装置本体(1)的进水口(1.1)设置在进水槽(2)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氧化菌与藻类生态位(5)与沉淀区(6)之间设置有第二挡流板(13),所述第二挡流板(13)的顶部与装置本体(1)的顶壁固定;所述装置本体(1)的出水口(1.2)设置在沉淀区(6)的上方侧壁。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基于碳中和与生态位分化的市政污水SPNAD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位调节装置(7)包括生态调节板(7.1)、设置在生态调节板(7.1)两侧的若干个滑轮(7.2)、若干个用于供滑轮(7.2)水平滑动的滑槽(7.3)、以及用于驱动滑轮(7.2)沿滑槽(7.3)水平滑动的马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印一鑫姚爽爽袁皓晗彭浩进印昌元
申请(专利权)人:印一鑫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