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5769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包括变压器本体,所述变压器本体包括外壳、顶部检测组件、底部检测组件和漏油警示组件,所述外壳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的表面安装有高压套管和低压套管,所述外壳的一侧安装有散热板,在散热板的表面设置有散热鳍片,所述外壳的前端安装有油箱,所述外壳的另一侧安装有风冷器,该油浸式变压器通过将变压器内部的变压器油抽入到检测组件内,通过测温铜柱即可检测出该位置的变压器油的温度,该过程避免将变压器油排出到外部,在外部设置有漏油警示组件,通过该组件能够在变压器外壳产生漏油时,将渗出的变压器油进行吸附封堵,避免第一时间暴露到外部空气中,降低了漏油时产生的风险。降低了漏油时产生的风险。降低了漏油时产生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浸式变压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
,具体为一种油浸式变压器。

技术介绍

[0002]油浸式变压器将变压器油作为冷却介质,注入到变压器内部与铁芯和绕组进行直接接触,配合外部的散热系统即可将通电时产生的热量快速向外导出,该结构具有优秀的散热性能,但是对外壳的密封性要求很高,由于变压器油具有可燃性,且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危害,因此需要避免变压器油渗出,基于该特点,油浸式变压器的维护检修频率较高,现有技术中,通过将内部的变压器油抽出进行温度、密封性等参数的检测,该过程会将变压器油暴露到外部,因此仍旧难以避免与人体发生接触,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另一方面,油浸式变压器由于组装时具有大量的连接缝隙,因此达到使用寿命时就会具有漏油的风险,常规的油浸式变压器漏油时往往难以第一时间察觉,因此在处理漏油情况前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浸式变压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检修维护时不需要将变压器油取出,提高了密封效果,且具有渗透预警机构,提高了安全性。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包括变压器本体,所述变压器本体包括外壳、顶部检测组件、底部检测组件和漏油警示组件,所述外壳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的表面安装有高压套管和低压套管,所述外壳的一侧安装有散热板,在散热板的表面设置有散热鳍片,所述外壳的前端安装有油箱,所述外壳的另一侧安装有风冷器,所述风冷器和散热板的两侧均安装有独立的漏油警示组件,所述顶部检测组件、底部检测组件安装在外壳的前端位置上,且顶部检测组件、底部检测组件的后端均通过连通管与外壳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绕组,所述外壳的底端安装有支撑基座,且支撑基座的内部为空心结构,所述漏油警示组件的底端与支撑基座的内部相连通。
[0005]进一步的,所述风冷器的一侧安装有导热板,所述风冷器的另一侧嵌装有多个散热扇,所述外壳的内侧端部均设置有固定条,所述支撑基座的顶部安装有底板,所述漏油警示组件覆盖在固定条的连接缝隙处。
[0006]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板和散热板的侧边均通过使用螺丝与固定条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绕组部分分别和顶部的高压套管、低压套管电性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漏油警示组件包括海绵垫和密封套壳,所述海绵垫贴装在导热板或散热板与固定条衔接的位置处,所述密封套壳套设在海绵垫的表面,所述支撑基座的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一侧设置有观察窗口。
[0008]进一步的,所述海绵垫和密封套壳均从通孔处穿入到支撑基座的内部,所述密封
套壳的侧边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在外壳上。
[0009]进一步的,所述顶部检测组件和底部检测组件的一端均安装有连通管,且顶部检测组件的连通管与外壳内侧的顶部位置相连接,所述底部检测组件一端的连通管与外壳内侧的底部位置相连接,所述顶部检测组件和底部检测组件的另一端均安装有螺纹杆。
[0010]进一步的,所述连通管的表面安装有阀门,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安装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外端设置有测温铜柱,所述测温铜柱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内部穿插有螺纹杆。
[0011]进一步的,所述螺纹杆的末端表面安装有后导热铜块和前导热铜块,且后导热铜块和前导热铜块之间开设有夹槽,所述夹槽的内部填装有密封圈,所述后导热铜块、前导热铜块和密封圈均与导热管的内壁相贴合。
[0012]进一步的,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安装有手轮,所述顶部检测组件和底部检测组件之间处于同一竖直轴线上。
[0013]进一步的,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插接杆,所述插接杆插入到连通管的内部,且插接杆的直径与连通管的内壁直径相同。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包括变压器本体,所述变压器本体包括外壳、顶板、散热板、风冷器、高压套管、低压套管、油箱、支撑基座、顶部检测组件、底部检测组件、固定条、绕组、导热板、散热扇、底板、漏油警示组件、连通管、阀门、导热管、测温铜柱、螺纹套筒、螺纹杆、手轮、后导热铜块、前导热铜块、夹槽、密封圈、插接杆、海绵垫、密封套壳、通孔、观察窗口。
[0015]1.该油浸式变压器通过外部的顶部检测组件和底部检测组件相配合,即可通过将变压器内部的变压器油抽入到检测组件内,通过测温铜柱即可检测出该位置的变压器油的温度,该过程避免将变压器油排出到外部。
[0016]2.该油浸式变压器在顶部检测组件和底部检测组件通过多块金属铜结构进行相互接触,提高了该抽取机构的密封性同时,不影响变压器油的温度向外部测温铜柱传导的效率,使检测精度更高,且不降低整体密封性。
[0017]3.该油浸式变压器在外部设置有漏油警示组件,通过该组件能够在变压器外壳产生漏油时,将渗出的变压器油进行吸附封堵,避免第一时间暴露到外部空气中,降低了漏油时产生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油浸式变压器的外形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油浸式变压器部分的拆分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油浸式变压器顶部检测组件部分的爆炸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油浸式变压器顶部检测组件部分的剖视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油浸式变压器漏油警示组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外壳;2、顶板;3、散热板;4、风冷器;5、高压套管;6、低压套管;7、油箱;8、支撑基座;9、顶部检测组件;10、底部检测组件;11、固定条;12、绕组;13、导热板;14、散热扇;15、底板;16、漏油警示组件;17、连通管;18、阀门;19、导热管;20、测温铜柱;21、螺纹套筒;22、螺纹杆;23、手轮;24、后导热铜块;25、前导热铜块;26、夹槽;27、密封圈;28、插接杆;
29、海绵垫;30、密封套壳;31、通孔;32、观察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25]请参阅图1至图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包括变压器本体,所述变压器本体包括外壳1、顶部检测组件9、底部检测组件10和漏油警示组件16,所述外壳1的顶部设置有顶板2,所述顶板2的表面安装有高压套管5和低压套管6,所述外壳1的一侧安装有散热板3,在散热板3的表面设置有散热鳍片,所述外壳1的前端安装有油箱7,所述外壳1的另一侧安装有风冷器4,所述风冷器4和散热板3的两侧均安装有独立的漏油警示组件16,所述顶部检测组件9、底部检测组件10安装在外壳1的前端位置上,且顶部检测组件9、底部检测组件10的后端均通过连通管17与外壳1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外壳1的内部安装有绕组12,所述外壳1的底端安装有支撑基座8,且支撑基座8的内部为空心结构,所述漏油警示组件16的底端与支撑基座8的内部相连通,该油浸式变压器通过内部的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包括变压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本体包括外壳(1)、顶部检测组件(9)、底部检测组件(10)和漏油警示组件(16),所述外壳(1)的顶部设置有顶板(2),所述顶板(2)的表面安装有高压套管(5)和低压套管(6),所述外壳(1)的一侧安装有散热板(3),在散热板(3)的表面设置有散热鳍片,所述外壳(1)的前端安装有油箱(7),所述外壳(1)的另一侧安装有风冷器(4),所述风冷器(4)和散热板(3)的两侧均安装有独立的漏油警示组件(16),所述顶部检测组件(9)、底部检测组件(10)安装在外壳(1)的前端位置上,且顶部检测组件(9)、底部检测组件(10)的后端均通过连通管(17)与外壳(1)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外壳(1)的内部安装有绕组(12),所述外壳(1)的底端安装有支撑基座(8),且支撑基座(8)的内部为空心结构,所述漏油警示组件(16)的底端与支撑基座(8)的内部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器(4)的一侧安装有导热板(13),所述风冷器(4)的另一侧嵌装有多个散热扇(14),所述外壳(1)的内侧端部均设置有固定条(11),所述支撑基座(8)的顶部安装有底板(15),所述漏油警示组件(16)覆盖在固定条(11)的连接缝隙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13)和散热板(3)的侧边均通过使用螺丝与固定条(11)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绕组(12)部分分别和顶部的高压套管(5)、低压套管(6)电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油警示组件(16)包括海绵垫(29)和密封套壳(30),所述海绵垫(29)贴装在导热板(13)或散热板(3)与固定条(11)衔接的位置处,所述密封套壳(30)套设在海绵垫(29)的表面,所述支撑基座(8)的顶部开设有通孔(3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飞跃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焱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