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铂-多孔银复合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神经递质分子检测中的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573423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神经递质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传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神经递质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神经系统是生物体内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系统,对其了解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神经电生理信号的检测。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研究表明,如果神经递质转运体功能异常,将引发一系列疾病,如癫痫、急性脑梗死、精神分裂症、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神经系统疾病。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大脑皮质层及神经突触内,当人体内神经递质缺乏时,更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冲动等情绪,甚至出现抑郁、自杀的行为。色氨酸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5

羟色胺)的前体,它能够促进5

羟色胺的分泌,提高人体睡眠质量,稳定情绪。人体中缺乏色氨酸可能会引发失眠、精神不振、精神异常以及抑郁症等并发症。因此,色氨酸也可作为安神药来改善睡眠、调节情绪。同时,如果人体中色氨酸水平过高也会使人体产生幻觉等危害。蛋氨酸也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氨基酸,促进人体合成褪黑素、肾上腺素等重要激素,在人体代谢、以及抗抑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用途。
[0003]但是迄今为止,尚无针对抑郁障碍的特异性检查项目。由此可见,实现分子水平上对抑郁症的精准检测,避免主观因素的错误诊断至关重要。
[0004]基于此,本专利技术制备了一种可用于神经递质分子检测的电化学电极,可通过生物分子检测原理实现针对特定神经递质分子的精准检测,有助于相关疾病的防治与诊断。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神经递质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采用电沉积方法在复合电极基底表面沉积银

锡合金层,并采用恒电位去合金法获得多孔银层;
[0008]S2、以多孔银为基底在其表面原位修饰金属铂,制备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
[0009]进一步,所述步骤S1中,电沉积方法具体为:采用三电极体系,对电极为铂片,参比电极为Ag/AgCl电极,以复合电极为工作电极,浸入银锡溶液中进行电沉积反应,设定电流密度为 10~20mA
·
cm
‑2,电沉积过程中需要进行搅拌,搅拌速度为500~600rpm。
[0010]所述银锡溶液组成具体为:甲基磺酸银20~30g/L,甲基磺酸锡30~40g/L,焦磷酸30~50g/L, EDTA 30~50g/L。
[0011]进一步,所述步骤S1中,所述去合金方法具体为:采用三电极体系,以修饰有银

锡合金层的复合电极为工作电极,对电极为铂片,参比电极为Ag/AgCl电极,溶液为0.8~1.0M
的硫酸溶液,采用恒电位法,施加10~20mV电压,去合金时间为500~600s,获得多孔银修饰层。
[0012]进一步,所述步骤S2中,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具体为:以多孔银为工作电极,Pt 电极为对电极,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浸入铂溶液中,在

0.5V恒定电势下连续沉积20~30s,沉积过程中需要持续搅拌,搅拌速度为300~500rpm,随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并在60℃下干燥,制得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
[0013]所述铂电沉积溶液的组成具体为:1~2mM氯铂酸、0.01~0.03g/mL硝酸钾和0.01~0.02g/mL 聚乙烯吡咯烷酮。
[001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电极基材表面共面设置有四电极,分别为工作电极(1)、参比电极(2),对电极(3)和对电极(4),其中工作电极(1)和对电极(3) 上端垂直延伸出齿梳状等距交错的叉指条构成叉指结构,参比电极(2)设置于叉指结构中部下方,对电极(4)位于叉指结构外侧,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作为工作电极,参比电极(2)表面修饰银

氯化银,对电极(3)和对电极(4)表面修饰铂。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以金属电极为基底,包括电极基底和电极修饰层,电极修饰层位于电极基底上方,电极修饰层包括铂

多孔银修饰层,具体是在电极基底表面沉积银锡合金,去合金后获得多孔银层,再在其表面修饰金属铂粒子。
[0016]多孔银厚度为0.01~0.03mm;多孔银表面修饰有铂金属粒子,排列均匀、致密,粒子大小为0.5~1.5μm。
[0017]采用SEM电镜扫描观察本专利技术制备的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的表面形貌。
[0018]如附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制备的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的表面形貌图。从图中可看出,电极表面修饰有铂金属粒子,粒子排列均匀有序,粒子大小为0.5~1.5μm,高表面积提供了更多的催化活性点,大大提高了传感检测的灵敏度。
[0019]如附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制备的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出,四电极共面叉指电极基材下端等距设置有电极引脚,电极引脚分别连接电极片,具体包括工作电极(1)、参比电极(2)、对电极(3)和对电极(4),其中工作电极(1)和对电极(3)构成叉指电极结构,两电极中部、叉指结构下部设置有参比电极(2),对电极(4)位于对电极(3)右侧、叉指结构外侧。基材上端叉指结构部分为电极检测区域,工作电极(1)、参比电极(2)、对电极(3) 可构成一种三电极检测体系,工作电极(1)、参比电极(2)、可构成另一种三电极检测体系,大幅提升了电极的精准性和灵敏度。
[002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在神经递质分子检测中的应用,具体可实现对色氨酸和蛋氨酸分子的单独检测与同时检测。
[0021]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本专利技术制备的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进行色氨酸和蛋氨酸分子的响应性能测试,测试所用的溶液为0.1M PBS溶液(pH5.0)。
[0022]如附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制备的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对不同浓度的(a,b)色氨酸和(c,d)蛋氨酸分子进行分别检测的DPV曲线,以及相应电流密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具体为对0~240μM 的色氨酸和0~3.2mM的蛋氨酸分子测试的DPV响应曲线,以及相应的氧化峰电流密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看出,随着色氨酸和蛋氨酸的浓度增加,其响应电流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本专利技术制备的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对两种分子具有优异的响应特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采用电沉积方法在复合电极基底表面沉积银

锡合金层,并采用恒电位去合金法获得多孔银层;S2、以多孔银为基底在其表面原位修饰金属铂,制备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电沉积方法具体为:采用三电极体系,对电极为铂片,参比电极为Ag/AgCl电极,以复合电极为工作电极,浸入银锡溶液中进行电沉积反应,设定电流密度为10~20mA
·
cm
‑2,电沉积过程中需要进行搅拌,搅拌速度为500~600rp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银锡溶液组成为:甲基磺酸银20~30g/L,甲基磺酸锡30~40g/L,焦磷酸30~50g/L,EDTA 30~50g/L。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去合金方法具体为:采用三电极体系,以修饰有银

锡合金层的复合电极为工作电极,对电极为铂片,参比电极为Ag/AgCl电极,溶液为0.8~1.0M的硫酸溶液,采用恒电位法,施加10~20mV电压,去合金时间为500~600s,获得多孔银修饰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铂

多孔银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具体为:以多孔银为工作电极,Pt电极为对电极,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浸入铂溶液中,所述铂溶液的组成具体为:1~2mM氯铂酸、0.01~0.03g/mL硝酸钾和0.01~0.02g/mL聚乙烯吡咯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奚亚男胡保帅崔皓博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钰芯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