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3072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显示模组,包括盖板、上偏光片、上LCD、下LCD以及下偏光片,上偏光片与下偏光片对称设置在所述上LCD、下LCD外,上LCD的具有突出于所述上偏光片的第一边沿、第二边沿,下LCD具有突出于所述上偏光片的第三边沿、第四边沿;上LCD的上表面设置有ITO单层,下LCD的上表面设置有ITO电极,且ITO单层与ITO电极之间通过左右两侧的第一导电银浆与第二导电银浆电连接,第一导电银浆与第二导电银浆设置在第四边沿上;上偏光片底部具有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第一避让槽与第一导电银浆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二避让槽与第二导电银浆之间具有第二间隙。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设计能够提高显示模组的屏占比,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较高的实用价值。较高的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显示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显示模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长足的进步,而随着通信技术的提高,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或移动终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和电脑等。
[0003]从终端应用来看,商用显示产品中液晶仍是主流技术之一。近两年来,智能手机的发展仍然迅猛,性能方面的表现已不是大家关注的唯一焦点,综合体验、续航、做工等也是消费者非常在意的。当然,最直观的第一印象更重要,那就是外观设计。无论是“无边框”手机还是折叠屏都成为舆论的焦点,“无边框手机”作为智能科技产品的一大突破与创新,但客观存在的技术壁垒也给“无边框手机”带来很多阻碍,不论是从无边框屏幕易碎、边缘误触还是边沿漏光,各类质疑似乎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纵向发展。
[0004]对“超窄边框”的追求,更窄的边框说明手机屏占比高,也能给手机带来更高颜值,视觉效果更出色,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窄边框及无边框市场的高速发展,成为显示产品未来市场的一片蓝海。而手机的显示屏一般由盖板、OCA层、上偏光片、上LCD、下LCD、下偏光片以及背光板组成,而提高屏占比,就需要提高偏光片的面积,但由于需要将上LCD层上表面的 ITO单层与下LCD层的ITO电极导通,需要进行点银浆的处理,从而起到导通的作用,但由于导电银浆的存在,偏光片与LCD之间需要设有一道间隙,目前的常见显示模组中,由于大部分屏幕为2.5D结构,因此偏光片上下部均为两边弧形结构,偏光片的下部与上部结构相同,而上LCD的下部因为银浆的存在,偏光片的位置需要对银浆进行避让,其与LCD之间的间隙导致手机的屏占比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显示模组,以解决常规显示模组中偏光片与LCD距离小而导致短路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盖板、上偏光片、上LCD、下LCD(4) 以及下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与所述下偏光片对称设置在所述上LCD、下 LCD的外部,所述上LCD的上下两端具有突出于所述上偏光片上下两端的第一边沿、第二边沿,所述下LCD的上下两端具有突出于所述上偏光片上下两端的第三边沿、第四边沿;
[0007]所述上LCD的上表面设置有ITO单层,所述下LCD的上表面设置有ITO 电极,且所述ITO单层与所述ITO电极之间通过左右两侧的第一导电银浆与第二导电银浆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导电银浆与第二导电银浆设置在所述第四边沿的上表面;
[0008]所述上偏光片底部的两侧与第一导电银浆和第二导电银浆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
有上凹的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
[0009]本技术一种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显示模组通过第一导电银浆与第二导电银浆导通ITO单层与ITO电极,通过设置的上偏光片、上LCD、下LCD 以及下偏光片完成显示模组的组装,并进一步的地通过设置的第一避让槽与第二避让槽,常规的偏光片下部为平行结构,不做避让槽结构,因此本技术的偏光片与LCD距离较窄,从而在满足导电银浆能够涂覆的前提下,缩小了偏光片底部与LCD底部的第二间隙,同时又保证了偏光片在安装时不接触导电银浆,从而提高了最终显示模组的屏占比。
[0010]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四边沿突出于所述第二边沿,且所述第四边沿与一FPC连接。
[0011]通过下LCD下端的的第四边沿与FPC连接,从而完成显示模组与FPC 的导通。
[0012]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槽底内端的竖向投影位于第一导电银浆的顶部内边沿上,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槽底内端的竖向投影位于第二导电银浆的顶部内边沿上。
[0013]本技术一种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显示模组通过第一避让槽与所述第二避让槽,使得偏光片的底部延长,进而提高了显示模组的屏占比,在满足导电银浆导通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提高了显示模组的屏占比,通过控制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槽底内端的竖向投影位于第一导电银浆的顶部内边沿上,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槽底内端的竖向投影位于第二导电银浆的顶部内边沿上,即第一避让槽的槽底内端最右侧边沿与第一导电银浆的顶部最右侧边沿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上,第二避让槽的槽底内端最左侧边沿与第二导电银浆的顶部最左侧边沿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上,从而起到了最大化显示屏的屏占比的目的。
[0014]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槽底内端与所述上偏光片底部的相应端之间具有第一过渡斜面,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槽底内端与所述上偏光片底部的相应端之间具有第二过渡斜面。
[0015]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过渡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

15
°
,所述第二过渡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

15
°

[0016]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深度为0.2

0.3毫米,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深度为0.2

0.3毫米。
[0017]所述第一过渡斜面与第一避让槽的槽底之间圆弧过渡,所述第二过渡斜面与第二避让槽的槽底之间圆弧过渡。
[0018]本技术一种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显示模组通过第一过渡斜面与第二过渡斜面的设计,提高了偏光片下部的大小,提高了屏占比。
[0019]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避让槽与第二避让槽与水平面的角度均为 10

15
°
,能够在满足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前提下,提高最终屏占比的大小,且第一避让槽与第二避让槽均与所述导电银浆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0020]本技术通过在显示模组的偏光片底部设置避让槽,有效地提高了显示模组的屏占比,且本技术结构简单,在不影响显示模组显示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了显示模组的显示面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一种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显示模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一种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显示模组(不包括盖板)的侧视图;
[0023]图3为本技术一种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避让槽部分的正面结构放大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盖板;2、上偏光片;3、上LCD;31、第一边沿;32、第二边沿;4、下LCD;41、第三边沿;42、第四边沿;5、下偏光片;6、第一导电银浆; 7、第二导电银浆;8、第一避让槽;81、第一过渡斜面;9、第二避让槽; 91、第二过渡斜面;10、FPC。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盖板(1)、上偏光片(2)、上LCD(3)、下LCD(4)以及下偏光片(5),所述上偏光片(2)与所述下偏光片(5)对称设置在所述上LCD(3)、下LCD(4)的外部,所述上LCD(3)的上下两端具有突出于所述上偏光片(2)上下两端的第一边沿(31)、第二边沿(32),所述下LCD(4)的上下两端具有突出于所述上偏光片(2)上下两端的第三边沿(41)、第四边沿(42);所述上LCD(3)的上表面设置有ITO单层,所述下LCD(4)的上表面设置有ITO电极,且所述ITO单层与所述ITO电极之间通过左右两侧的第一导电银浆(6)与第二导电银浆(7)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导电银浆(6)与所述第二导电银浆(7)设置在所述第四边沿(42)的上表面;所述上偏光片(2)底部的两侧与第一导电银浆(6)和第二导电银浆(7)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上凹的第一避让槽(8)和第二避让槽(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边沿(42)突出于所述第二边沿(32),且所述第四边沿(42)与一FPC(10)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窄光源偏光片结构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让槽(8)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秋菊张检妹许福生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合力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