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识别的BIM桩分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70360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功能识别的BIM桩分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搅拌桩、混凝土围檩与格构柱的BIM数据,并在BIM软件环境下解析所有搅拌桩的所有构件的类别、类型及清单编码;然后,识别每一搅拌桩的桩功能;完成后,对所有搅拌桩的桩功能进行审核和反查;对于通过BIM软件环境的可视化定位反查模型识别后依然无法确定准确性的每一搅拌桩均通过手动修改归类;最后,将BIM软件环境的可视化定位反查模型识别和手动修改归类结果写入新的清单编码,将不同桩功能的每一搅拌桩分别写入对应的构件属性中。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计算机基于桩的功能特点对BIM模型进行识别分类,提高桩BIM模型中桩识别的准确性,并且大幅提高识别效率。并且大幅提高识别效率。并且大幅提高识别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功能识别的BIM桩分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特别涉及基于功能识别的BIM桩分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工程项目中对于桩的应用相当广泛,是基础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桩的分类方式也有诸多种,例如按桩的材料、承载、施工工艺、功能等等。尤其是现在广泛应用的混凝土搅拌桩,对于不同功能要求,其承载要求、施工工艺、造价成本也大相径庭。
[0003]而随着现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发展推动下,基础工程模型与施工设计方案的模拟也逐步实现了可行性,为建设项目的重要基础做保驾护航。但由于建设项目通常体量庞大、设计周期紧张,而BIM建模工作体又巨大,对于桩基础构件的分类往往会在建模时有所疏漏,虽然施工单位通常都会严格按图施工,但对后续工程造价的结算工作造成困扰或分歧。
[0004]因此,如何通过计算机基于桩的功能特点对BIM模型进行识别分类,减少人工审核的工作量,提升设计模型的准确性,减少工程造价结算的分歧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基于功能识别的BIM桩分类方法,实现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基于桩的功能特点对BIM模型进行识别分类,提高桩BIM模型中桩识别的准确性,并且大幅提高识别效率,为基础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更精准的有效支持,提供合理严谨的结算依据,有效减少BIM基础工程建模环节可能产生的争议。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功能识别的BIM桩分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步骤1、获取所有待分类的搅拌桩的BIM数据,并在BIM软件环境下解析所有所述搅拌桩的所有构件的类别、类型及清单编码;
[0008]步骤2、获取所有与待分类的所述搅拌桩有关的混凝土围檩与格构柱的BIM数据,并在所述BIM软件环境下解析所有所述混凝土围檩与所有所述格构柱的所有所述构件的类别、类型及清单编码;
[0009]步骤3、分析每一属于所述搅拌桩的所述构件与所有所述混凝土围檩和所有所述格构柱之间的空间关系,识别每一所述搅拌桩的桩功能;
[0010]步骤4、对所有所述搅拌桩的所述桩功能进行审核和反查,通过所述BIM软件环境的可视化定位反查模型识别每一所述搅拌桩的所述桩功能的准确性;
[0011]步骤5、对于通过所述BIM软件环境的可视化定位反查模型识别后依然无法确定准确性的每一所述搅拌桩均通过手动修改归类;
[0012]步骤6、将所述BIM软件环境的可视化定位反查模型识别和所述手动修改归类结果写入新的清单编码,将不同所述桩功能的每一所述搅拌桩分别写入对应的构件属性中。
[0013]优选的,在步骤1和步骤2中,对每一所述构件的类别、类型和清单编码均需要定义
范围。
[0014]优选的,所述桩功能包括围护桩、立柱桩和抗拔桩;步骤3包括如下步骤:
[0015]步骤3.1、识别围护桩,具体为:通过碰撞及扩展碰撞算法识别每一所述搅拌桩与每一所述混凝土围檩之间的位置关系;
[0016]若任一所述搅拌桩在任一所述混凝土围檩内或在预设的空间范围内,则将所述搅拌桩的所述桩功能识别为所述围护桩;
[0017]步骤3.2、识别立柱桩,具体为:通过碰撞及扩展碰撞算法识别每一所述搅拌桩与每一所述格构柱之间的位置关系;
[0018]若任一所述格构柱在任一所述搅拌桩内或在预设的空间范围内,则将所述搅拌桩的所述桩功能识别为所述立柱桩;
[0019]步骤3.3、识别抗拔桩,具体为:若任一所述搅拌桩既不是所述围护桩也不是所述立柱桩则所述搅拌桩的所述桩功能识别为识别为所述抗拔桩。
[0020]优选的,在步骤4中,所述BIM软件环境中的可视化定位反查模型带有三维模型剖切与无关构件隔离功能。
[0021]优选的,在步骤5中,手动修改归类不限于搅拌桩这一类型,对于其它类别构件误归入搅拌桩类型的情况,还需对包其他结构基础类型进行归类。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3]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在BIM模型中对桩功能进行识别并对桩进行分类的方法,通过空间几何中的碰撞算法和扩展碰撞算法,解决了这一类人工难以准确高效识别和验证桩功能的问题。
[0024]本专利技术通过对解析BIM构件的类别、类型及清单编码范围的定义,不限于围护桩、立柱桩与抗拔桩等搅拌桩的分类,通过定义其他的BIM构件类别、类型及清单编码,同样适用于其他桩类型的功能识别。
[0025]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26]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执行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实施例1
[0028]如图1所示,基于功能识别的BIM桩分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9]步骤1、获取所有待分类的搅拌桩的BIM数据,并在BIM软件环境下解析所有搅拌桩的所有构件的类别、类型及清单编码;
[0030]步骤2、获取所有与待分类的搅拌桩有关的混凝土围檩与格构柱的BIM数据,并在BIM软件环境下解析所有混凝土围檩与所有格构柱的所有构件的类别、类型及清单编码;
[0031]步骤3、分析每一属于搅拌桩的构件与所有混凝土围檩和所有格构柱之间的空间关系,识别每一搅拌桩的桩功能;
[0032]步骤4、对所有搅拌桩的桩功能进行审核和反查,通过BIM软件环境的可视化定位
反查模型识别每一搅拌桩的桩功能的准确性;
[0033]步骤5、对于通过BIM软件环境的可视化定位反查模型识别后依然无法确定准确性的每一搅拌桩均通过手动修改归类;
[0034]步骤6、将BIM软件环境的可视化定位反查模型识别和手动修改归类结果写入新的清单编码,将不同桩功能的每一搅拌桩分别写入对应的构件属性中。
[0035]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如下:
[0036]通过对《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0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51004

2105》、《GB50500

201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等国标规范及在建项目的研究,可以总结出桩功能分类的共性规律,通过开放定义参与识别的桩构件类别、类型和清单编码可解决差异问题。
[0037]在实际应用中,获取混凝土围檩和格构柱与搅拌桩的碰撞关系是创新价值点之一,BIM模型拥有空间几何信息是其与传统二维CAD图纸的最大区别之一,本专利技术充分发挥了BIM模型在三维空间中可运算的优势,分析了基础工程中桩功能分类的特点,有效将工程专业特点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0038]在某些实施例中,在步骤1和步骤2中,对每一构件的类别、类型和清单编码均需要定义范围。
[0039]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适合的范围能够在解析每一构件的类别、类型和清单编码过程中有效的控制识别次数并提高识别准确性。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功能识别的BIM桩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获取所有待分类的搅拌桩的BIM数据,并在BIM软件环境下解析所有所述搅拌桩的所有构件的类别、类型及清单编码;步骤2、获取所有与待分类的所述搅拌桩有关的混凝土围檩与格构柱的BIM数据,并在所述BIM软件环境下解析所有所述混凝土围檩与所有所述格构柱的所有所述构件的类别、类型及清单编码;步骤3、分析每一属于所述搅拌桩的所述构件与所有所述混凝土围檩和所有所述格构柱之间的空间关系,识别每一所述搅拌桩的桩功能;步骤4、对所有所述搅拌桩的所述桩功能进行审核和反查,通过所述BIM软件环境的可视化定位反查模型识别每一所述搅拌桩的所述桩功能的准确性;步骤5、对于通过所述BIM软件环境的可视化定位反查模型识别后依然无法确定准确性的每一所述搅拌桩均通过手动修改归类;步骤6、将所述BIM软件环境的可视化定位反查模型识别和所述手动修改归类结果写入新的清单编码,将不同所述桩功能的每一所述搅拌桩分别写入对应的构件属性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功能识别的BIM桩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和步骤2中,对每一所述构件的类别、类型和清单编码均需要定义范围。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牛严嘉敏陆宸君贾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