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0351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新型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涉及颅内动脉瘤尤其是较大的动脉瘤、特殊部位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并与重要穿支血管临近,应用局部血流导向技术将血流动脉导向、促进瘤颈重建修复并同时降低临近分支闭塞风险,包括支架主体、密网导向部分、推送装置及标记点,支架主体为较为疏大的普通支架结构,密网导向部分由编织网丝及支架骨架构成,推送装置可将支架主体运送至病变血管,并能稳定释放,显影区有四个,包括支架两端和密网导向部分两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致力于拓宽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范畴并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置的应用范畴并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置的应用范畴并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专利涉及生物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较大的动脉瘤、特殊部位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并与重要穿支血管临近的血管内治疗的血流导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颅内动脉瘤可能发生致命性的破裂出血,而夹层动脉瘤还可能导致血栓事件,导致患者死残率均较高。形成动脉瘤的病因较多,多与动脉硬化、高血压、肌纤维发育不良、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不规则的动脉瘤其发生破裂的风险更高,动脉瘤破裂通常起病急,病程短,保守治疗其再破裂的风险较大,易造成不良预后。针对动脉瘤的治疗方面尚没有完全统一的策略认识,内科治疗是必要的,对于动脉瘤的处理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和介入手术腔内治疗。外科手术风险较高,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随着介入手术的经验积累及介入手术器械的发展,尤其是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对某些动脉瘤的治疗有了革命性的进展。
[0003]早期腔内治疗的目的是将动脉瘤填塞或隔绝,然而由于较大的动脉瘤填塞费用较高且占位效应的问题仍待解决,通常对于附近无重要分支血管的病变可采用覆膜支架进行隔绝,附近有重要分支血管时仍选择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其后仍存在动脉瘤复发的可能性,需进一步治疗,再次治疗的困难较大,同时增加经济负担。另外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方面,使用弹簧圈填塞假腔可能增加血栓事件风险,普通支架可能内皮修复差且较慢,期间可能发生夹层动脉瘤进展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风险。随着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对于颈内动脉、椎

基底动脉动脉瘤的治疗理念也发生着向血流导向的方式发展,随着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动脉瘤的治愈率较高,极少有复发报道,但术后出血、缺血事件仍不低,血流导向后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强化的抗血小板方案可能与出血事件相关,缺血事件可能与分支闭塞、贴壁不良、载瘤动脉血栓形成相关,目前前交动脉瘤由于前交通复合体导致外科夹闭手术、介入栓塞引起脑梗塞风险均较大。
[0004]综上所述,针对较大的动脉瘤、特殊部位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并临近重要分支血管的病变血管,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血管内治疗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限制而提供的一种新型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
[0006]此新型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包括支架主体、血流导向部分、推送装置及标记点,所述装置主体为开环自膨式支架结构,具有较低的支架覆盖率又具有较好的径向支撑力及贴壁性,同时在弯曲血管段具有较好的通过性并减少内膜增生所致支架内狭窄风险,所述支架采用优选的记忆性合金材料制作,提升安全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所述血流导向部分位于装置的中央部位,由较细较多网丝编制成,适当增加网孔密度,可有效导向动脉瘤段的血流,同时非动脉瘤段为普通支架结构,覆盖率低,可保护临近重要分支血管的通畅
性。所述装置涂有亲水性的超滑材质,同时由于该装置仅中间部位为部分血流导向区域,其他部位为普通开环支架,可使得血栓形成的几率明显减小。所述装置的主体与推送装置相连接,可被物理解脱,支架主体与推送装置有4个连接点,使得装置释放稳定性增加,减少移位偏移的发生。所述装置的显影点有4处,分别位于支架两端及部分血流导向区两端,可使的支架更加精准的定位释放于病变区。所述的显影点在装置释放后可更加直观清楚地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观察装置释放后的状态。
[0007]本专利技术的使用过程与其他类型支架血流导向装置使用相似:造影明确病变位置,将装置送至病变位置,在显影点的参照作用下,准确定位后,再缓慢回撤微导管小心释放,并在释放过程中微调支架位置以精确完全的覆盖动脉瘤,覆盖动脉瘤后解脱支架,撤回微导管及推送杆,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可与现有的微导管、微导丝、推送杆等配合使用,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该装置的骨架结构由开环型结构构成,具有较低的支架覆盖率,又具有较好的径向支撑力及贴壁性。
[0009](2)装置整体分为普通支架区和血流导向区。两端的普通支架区各长约4

8mm,且覆盖率低,减少了血栓形成及临近分支被覆盖的风险,减少内膜增生反应从而降低支架内狭窄风险。同时血流导向区为密网结构,可进行血流导向减少血流进入动脉瘤腔内,并为内皮修复提供支撑结构,减少了既往应用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腔破裂的风险。
[0010](3)本装置可应用范围更广,可用于各类型的临近重要分支血管的动脉瘤,如应用于较大的动脉瘤而减少占位效应,也可用于各种类型的破裂动脉瘤。同时应用于夹层动脉瘤时可减少血液向假腔内冲击,加快内皮修复。
[0011](4)装置的推送部位有4个连接点,可使得支架的释放更加稳定并具有可微调支架的作用。
[0012](5)装置两端为普通开口支架,锚定更加稳定,并且装置主体为开环型支架,短缩率更低。
[0013](6)装置的两端及血流导向区两端各有显影点,更加利于支架的精准定位释放于动脉瘤瘤颈而又减少分支血管覆盖的几率,并且可在释放后更加清楚地观察装置的释放状态。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装置释放前的图示;图2为本专利技术装置释放后的图示;图3为前交通动脉瘤模式图,图4、图5为本专利技术装置释放治疗临近重要分支血管的动脉瘤的图示;图中,1

支架主体、2为

血流导向区、3为

血流导向区两端的显影点、4为

支架两端的显影点、5

为推送杆、6为

微导管、7为

载瘤动脉、8为

临近的分 支血管、9为

动脉瘤。
具体实施方式
[0015]由于各种血管病变的差异,在不超出本专利技术核心理念的前提下,针对本支架尺寸、
大小、血管解剖相关的变形时可以的,这些仍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畴。
[0016]实施例本项专利技术的装置结构图如图2所示,包括支架主体、血流导向区、输送装置及显影点部分。装置主体为自膨式开环支架结构,在支架骨架的设计方面,减少了支架覆盖率的同时保证支架的径向张力及良好的贴壁性能。血流导向区位于中间部由细密网丝构成细密小孔,其高覆盖率可显著减少血流向瘤腔内冲击,促进内皮修复,血流导向区两端距支架两端的距离为4

8mm。支架区由于支架的覆盖率低,不易覆盖动脉瘤临近区域的分支血管,保留分支血管的供血功能;并且该支架为开环支架使得易于通过血管弯曲段,支架短缩率低。推送杆与支架的主体有4个连接点,使得支架释放更加稳定,更易操作控制。显影点包括支架两端的显影点和血流导向区两端的显影点,在支架的释放中定位更加精确,可以精准的覆盖动脉瘤颈,而临近的分支血管也能得以保留。
[0017]由于本装置主体仍为普通支架,故本专利技术与现常用微导管、微导丝、推送杆等可相互兼容,配合使用,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在血管内进行装置释放于动脉瘤瘤颈如图3、图4、图5所示,首先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分为支架主体、密网导向部分、推送装置及标记点,所述支架主体为网状结构,密网导向部分由编织网丝及支架骨架构成,推送装置可将支架主体准确放置于病变部位,显影点分布于支架两端及密网导向部分两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主体为当前主流的金属支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架主体基于开环结构设计,具有较低的覆盖率又具有较好的径向支撑力及柔顺性,使得易于通过弯曲段血管。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支架主体、密网导向部分,其特征在于密网导向部分本设计覆盖动脉瘤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明华王维相邰敏艳
申请(专利权)人:王维相邰敏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