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动物房用可再生活性炭吸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0148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55
一种实验动物房用可再生活性炭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净化通道中设置至少一个活性炭吸附单元,活性炭吸附单元是以侧壁带有网孔的管道形式存在,管道在净化空间内弯曲盘据排布,活性炭管道两端与透明的活性炭再生箱连通,在固体输送泵帮助下饱和的活性炭与再生箱内活性炭进行交换,然后利用太阳能、高温热泵、电加热以及排风中产生热量对再生箱内的活性炭进行再生,设置一组气体传感器并利用检测单元来检测每个活性炭吸附单元两端以及再生箱内的废气浓度,判断活性炭吸附单元的吸附效果以及是否需要再生和何时进行再生。当采集数据分析得到活性炭性能失效后发出警报以提示更换活性炭。本方案可以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净化效果,且连续运行成本低。且连续运行成本低。且连续运行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验动物房用可再生活性炭吸附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实验动物设施排气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实验动物房用可再生活性炭吸附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特点是可以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净化效果,并且操作方便,运行成本低。

技术介绍

[0002]实验动物设施每时每刻都要向周围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气,这些废气主要是动物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多种臭味气体。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对废气排放监管力度加大,实验动物设施的排风系统中增加除臭设备势在必行。废弃治理措施的常规方法是吸附法、吸收法、光催化氧化法等。吸附法是一种采用适当吸附剂对废气进行物理吸附或者化学吸附的一种净化方法。其中活性炭属于典型的物理吸附剂,并且在实验动物箱的废气处理中已有应用。
[0003]中国专利CN204648583U公开了一件专利号为2015203581340,名称为《实验动物中心排风除臭净化系统》的技术专利。该专利为了净化实验动物排放的废气在通风管路中使用了活性炭吸附装置。由于实验动物设施的排风量大且常年运行,活性炭吸附装置的吸附性能很快降低,需要不断再生或更换,成本较高。不少设施初期安装后便很少再生或更换,使得除臭性能无法得到保障。
[0004]为此,如何在控制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其连续维持吸附性能的能力是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实验动物房用可再生活性炭吸附装置,其目的是要解决现有实验动物房用活性炭吸附装置不能保持长时间连续低成本运行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实验动物房用可再生活性炭吸附装置,包括:
[0007]排风管道,该排风管道用于输送实验动物箱产生的废气,在安装状态下与实验动物箱连通。
[0008]净化通道,该净化通道用于净化由排风管道输送的废气,净化通道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进风口与所述排风管道连通。
[0009]排风机,该排风机设置在净化通道中,用于产生迫使气体流动的动能。
[0010]活性炭净化器,该活性炭净化器设置在净化通道中,用于净化所述废气。
[0011]其创新在于:
[0012]所述活性炭净化器由至少一个活性炭吸附单元组成,各活性炭吸附单元在净化通道的气体流动路径上串联布置,每个活性炭吸附单元安置在净化通道的一段净化空间内;每个活性炭吸附单元均由一段侧壁带网孔的活性炭管道以及填充在该活性炭管道中的活性炭颗粒构成,活性炭颗粒的平均直径大于活性炭管道侧壁的网孔直径,活性炭管道弯曲盘据在所述净化空间内,活性炭管道的两端中一端为首端,另一端为末端。
[0013]针对所述活性炭吸附单元设置活性炭再生箱,该活性炭再生箱为透明箱体结构,活性炭再生箱内盛装有活性炭颗粒,活性炭管道的首端和末端与活性炭再生箱连通,活性炭管道的首端与活性炭再生箱之间设有固体输送泵用来向活性炭管道输送活性炭颗粒;活性炭再生箱上设有再生进气口和再生排气口,再生进气口或/和再生排气口上设有风机,活性炭再生箱内设有搅拌器用来搅拌活性炭再生箱内的活性炭颗粒。
[0014]针对所述活性炭吸附单元和活性炭再生箱设置检测单元和至少三个气体传感器用于检测废气浓度,其中,第一气体传感器布置在活性炭吸附单元的进气端,第二气体传感器布置在活性炭再生箱内,第三气体传感器布置在活性炭吸附单元的出气端,各气体传感器分别与检测单元连接。
[0015]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方案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0016]1.上述方案中,由检测单元和气体传感器构成的气体检测电路主要是检测氨气和硫化氢浓度,其中,检测单元和气体传感器均采用现有技术来实现,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和能够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在此不作详细说明。
[0017]2.上述方案中,所述固体输送泵,亦称固体物料输送泵,是一种专门用来输送固体颗粒物料的输送泵,本专利技术采用固定输送泵来输送活性炭颗粒。这种输送泵为现有技术并可以从市场购得。
[0018]3.上述方案中,所述活性炭再生箱外侧设有透明多组毛细管,该透明多组毛细管绕在活性炭再生箱外部,在工作状态下毛细管内通有热水,以实现对活性炭再生箱的保温。
[0019]4.上述方案中,针对所述活性炭再生箱设置高温热泵,该高温热泵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连接构成,其中,冷凝器作为高温热泵的输出端作用于活性炭再生箱并向其提供再生热量。所述蒸发器设置在实验动物箱的进风管道上,以调节进入实验动物箱的气体温度。
[0020]5.上述方案中,所述排风口与净化通道之间软连接管道,在冬季工况下所述排风口作用于活性炭再生箱并向其提供再生热量。
[0021]6.上述方案中,所述活性炭管道在净化空间内采用“S”形排布,以改善活性炭颗粒在活性炭管道的流动性同时增加活性炭颗粒与废气之间的接触面积。
[0022]7.上述方案中,针对所述活性炭再生箱设置电加热器,该电加热器作用于活性炭再生箱并向其提供再生热量。
[0023]8.上述方案中,所述净化通道的首段设置有过滤器,该过滤器由中效过滤器和高效过滤器串联布置构成。所述中效过滤器与高效过滤器之间设有UV紫外线消毒灯。所述净化通道中在所述活性炭吸附单元的后端设有过滤网。
[0024]9.上述方案中,所述活性炭净化器由至少两个活性炭吸附单元组成,至少两个活性炭吸附单元共用一个活性炭再生箱,其中,两个活性炭管道的首端和末端均与活性炭再生箱连通,每个活性炭管道的首端与活性炭再生箱之间均设有固体输送泵用来向活性炭管道输送活性炭颗粒。
[0025]本专利技术设计原理和技术构思是:为了解决现有实验动物房用活性炭吸附装置不能保持长时间连续低成本运行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几点技术措施:
[0026]第一,为了保证吸附效果将活性炭净化器设计成由至少一个活性炭吸附单元串联构成的多级吸附结构;在每一级中将活性炭管道在净化空间内弯曲盘据排布(比如“S”形排
布),以增加活性炭颗粒与废气之间的接触面积;
[0027]第二,为了便于活性炭再生,将活性炭颗粒填装在可以控制曲率半径的活性炭管道内,活性炭管道侧壁带有网孔,活性炭颗粒的平均直径大于网孔直径,一来可以保证废气与活性炭充分接触,二来可以将活性炭维持在一段弯曲的管道中,以便于活性炭吸附性能饱和后可以利用固体输送泵输送、交换和再生;
[0028]第三,针对活性炭吸附单元设置有透明的活性炭再生箱,利用活性炭再生箱与各个活性炭吸附单元的连通关系,在固体输送泵的帮助下将饱和活性炭与活性炭再生箱内再生后的活性炭进行交换,然后利用加热再生法对活性炭再生箱内的活性炭进行再生,比如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热量进行再生。为了保证再生效果活性炭再生箱内设置有搅拌器,通过对活性炭进行旋转搅拌,可以使得活性炭吸收热量更均匀。为了改善再生效果可以在活性炭再生箱外侧设置透明多组毛细管,在工作状态下毛细管内通有热水,以实现对活性炭再生箱的保温。为了提高再生效果可以设置高温热泵,冷凝器作为高温热泵的输出端向活性炭再生箱提供再生热量。为了充分利用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动物房用可再生活性炭吸附装置,包括:排风管道(1),该排风管道(1)用于输送实验动物箱(29)产生的废气,在安装状态下与实验动物箱(29)连通;净化通道(31),该净化通道(31)用于净化由排风管道(1)输送的废气,净化通道(31)设有进风口(32)和排风口(28),进风口(32)与所述排风管道(1)连通;排风机(26),该排风机(26)设置在净化通道(31)中,用于产生迫使气体流动的动能;活性炭净化器,该活性炭净化器设置在净化通道(31)中,用于净化所述废气;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净化器由至少一个活性炭吸附单元组成,各活性炭吸附单元在净化通道(31)的气体流动路径上串联布置,每个活性炭吸附单元安置在净化通道(31)的一段净化空间内;每个活性炭吸附单元均由一段侧壁带网孔的活性炭管道以及填充在该活性炭管道中的活性炭颗粒构成,活性炭颗粒的平均直径大于活性炭管道侧壁的网孔直径,活性炭管道弯曲盘据在所述净化空间内,活性炭管道的两端中一端为首端,另一端为末端;针对所述活性炭吸附单元设置活性炭再生箱(11),该活性炭再生箱(11)为透明箱体结构,活性炭再生箱(11)内盛装有活性炭颗粒,活性炭管道的首端和末端与活性炭再生箱(11)连通,活性炭管道的首端与活性炭再生箱(11)之间设有固体输送泵(7)用来向活性炭管道输送活性炭颗粒;活性炭再生箱(11)上设有再生进气口(34)和再生排气口(35),再生进气口(34)或/和再生排气口(35)上设有风机(9),活性炭再生箱(11)内设有搅拌器(13)用来搅拌活性炭再生箱(11)内的活性炭颗粒;针对所述活性炭吸附单元和活性炭再生箱(11)设置检测单元(25)和至少三个气体传感器用于检测废气浓度,其中,第一气体传感器(5)布置在活性炭吸附单元的进气端,第二气体传感器(8)布置在活性炭再生箱(11)内,第三气体传感器(20)布置在活性炭吸附单元的出气端,各气体传感器分别与检测单元(25)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生活性炭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再生箱(11)外侧设有透明多组毛细管(12),该透明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强杨宇翔华晨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苏净安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