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与方钢管的组合柱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施工建筑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与方钢管的组合柱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结构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受力构件,经现场装配而成的结构。由于现浇作业少,装配式结构具有生产效率高、节能环保和造价低等优点,是我国建筑结构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装配式建筑结构的现场施工需要进行大量的吊装作业,而实心预制柱的自重往往较大,给吊装设备提出了较大的要求,导致施工成本增加,施工速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与方钢管的组合柱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方案: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与方钢管的组合柱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S1:将钢筋段多次弯折以完成拉结筋的预制;
[0007]S2:按照预设的穿孔位置及其孔径大小在加劲肋上实施开孔操作;
[0008]S3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与方钢管的组合柱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钢筋段多次弯折以完成拉结筋的预制;S2:按照预设的穿孔位置及其孔径大小在加劲肋上实施开孔操作;S3:在方钢管的上端处和下端处一倍的柱截面尺寸高度范围内,沿着柱的每一边将方钢管与加劲肋焊接;S4:在上端板和下端板上开设螺栓孔、焊接栓钉,并将上端板与方钢管的顶部相焊接,且两者的中心位于同一铅锤线上;以及,在上端板的螺栓孔内穿设螺杆,并拧紧布设在上端板下表面一侧的螺母从而将螺杆纵向固定;S5:在方钢管的外侧,将纵筋从柱的底部穿入,同时将箍筋套入,并按照预设的间距将箍筋与纵筋绑扎在一起形成钢筋骨架;S6:将拉结筋穿入加劲肋的开孔中并与箍筋绑扎,将下端板与方钢管的底部相焊接,且两者的中心位于同一铅锤线上;S7:在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沿柱的纵向支模板并在柱底预留出灌浆空间,自下而上进行组合柱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浇筑并进行养护,即完成组合柱的预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与方钢管的组合柱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S8:通过预制好的组合柱在现场进行施工操作;S9:用与拉结筋直径相当的圆钢管在拉结筋穿过加劲肋上所开孔的平直段上弯折出90
°
弯钩;并在组合柱节点处安装纵横双向的叠合梁预制部分,再将叠合梁的预制部分的底部纵筋与节点区的纵筋相连接,同时将叠合梁现浇部分贯通节点的纵筋与预制部分的箍筋绑扎;S10:在叠合梁的现浇部分进行搭接模板以及浇筑混凝土,随后在组合柱的节点区进行搭接模板以及浇筑超高性能混凝土;S11:浇筑节点区的垫层,且组合柱上的螺杆穿设于垫层并至少部分暴露在外,对齐上组合柱和下组合柱的形心,并将下组合柱的螺杆穿入至上组合柱的下端板的螺栓孔中,拧紧布设在上组合柱下端板上方的螺母将螺杆固定;S12:在上组合柱的柱底预留灌浆位置的四周支模板,对用螺栓连接的衔接位置进行灌注无粗骨料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操作,模板的两对边分别开设有灌浆口与出浆口,施工时从一侧灌浆,当浆体从另一侧流出时停止施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与方钢管的组合柱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9中,包括: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将叠置在上端板上方的节点区的纵筋与叠合梁预制部分的底部纵筋对接在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与方钢管的组合柱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0中,包括:在伸出叠合梁预制部分顶面的箍筋以及与其绑扎的纵横双向贯通节点的纵向钢筋二者的侧部配合预制部分进行搭接模板,以及在组合柱上方的后浇槽口侧部进行搭接模板;在组合柱和叠合梁的节点处预留后浇槽口,且后浇槽口内的混凝土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与方钢管...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