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气囊军用救生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9501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救生圈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双气囊军用救生圈,包括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与第一气囊之间设置有环形连接带,所述第一气囊的上侧设置有穿戴结构,所述穿戴结构包括肩带,所述肩带的下侧设置设置有第一调节带,所述肩带的前后两侧设置有第二调节带,所述第一调节带、第二调节带与肩带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一套环,通过在该双气囊救生圈上设置肩带、第一调节带、第二调节带、第一套环、调节扣、弹力带、弹簧锁扣、固定带和第二套环,第一调节带下端的弹簧锁扣与第二套环扣接,使得穿戴结构与第一气囊连接,使得军人在穿戴第一气囊时双手无需托住第一气囊,能够有效防止第一气囊滑落,便于军人移动。于军人移动。于军人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气囊军用救生圈


[0001]本技术涉及救生圈
,具体为一种双气囊军用救生圈。

技术介绍

[0002]军用救生圈是指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
[0003]现有军用救生圈在使用过程中,救生圈不完全与军人的身体贴合,使得军人在穿戴救生圈移动使,需要双手托住救生圈,导致军人移动较为不便。
[0004]因此需要一种双气囊军用救生圈对上述问题作出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气囊军用救生圈,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双气囊军用救生圈,包括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与第一气囊之间设置有环形连接带,所述第一气囊的上侧设置有穿戴结构,所述穿戴结构包括肩带,所述肩带的下侧设置设置有第一调节带,所述肩带的前后两侧设置有第二调节带,所述第一调节带、第二调节带与肩带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一套环,所述第一调节带和第一调节带上均安装有调节扣,所述肩带的外侧连接有弹力带,所述第一调节带的下端连接有弹簧锁扣,所述第一气囊的内侧外表面连接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端部连接有第二套环。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气囊通过环形连接带与第一气囊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带与第一气囊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套环与固定带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活动连接,所述弹簧锁扣与第二套环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活动扣接,所述弹簧锁扣和第二套环的数量均为四组,且呈两两对称排布。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套环与肩带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缝合,所述第一调节带、第二调节带与第一套环的连接方式均为活动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调节带的数量为四组,且呈两两对称排布,所述第二调节带的数量为两组,且呈对称排布。
[0012]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调节扣与第一调节带、第二调节带的连接方式均为活动连接,所述弹力带与肩带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缝合。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中,通过在该双气囊救生圈上设置肩带、第一调节带、第二调节带、第一套环、调节扣、弹力带、弹簧锁扣、固定带和第二套环,军人将穿戴结构和第一气囊均穿戴在身后,将第一调节带下端的弹簧锁扣与第二套环扣接,使得穿戴结构与第一气囊连接,
使得军人在穿戴第一气囊时双手无需托住第一气囊,能够有效防止第一气囊滑落,便于军人移动,并且对第一调节带和第二调节带的长度可通过调节扣进行调节,使得肩带第一调节带和第二调节带与军人贴合,方便不同体型的人使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气囊救生圈整体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穿戴结构整体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气囊救生圈与泡沫塑料救生圈的横剖示意图。
[0019]图中:1、第一气囊;2、第二气囊;3、环形连接带;4、穿戴结构;401、肩带;402、第一调节带;403、第二调节带;404、第一套环;405、调节扣;406、弹力带;5、弹簧锁扣;6、固定带;7、第二套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上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上行更全面的描述,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竖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4]实施例,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5]一种双气囊军用救生圈,包括第一气囊1,第一气囊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气囊2,第二气囊2与第一气囊1之间设置有环形连接带3,第一气囊1的上侧设置有穿戴结构4,穿戴结构4包括肩带401,肩带401的下侧设置设置有第一调节带402,肩带401的前后两侧设置有第二调节带403,第一调节带402、第二调节带403与肩带401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一套环404,第一调节带402和第一调节带402上均安装有调节扣405,肩带401的外侧连接有弹力带406;第一套环404与肩带40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缝合,第一调节带402、第二调节带403与第一套环404的连接方式均为活动连接,第一套环404便于连接肩带401、第一调节带402和第二调节带403;第一调节带402的数量为四组,且呈两两对称排布,第二调节带403的数量为
两组,且呈对称排布,第二调节带403能够防止肩带401从肩头滑落;调节扣405与第一调节带402、第二调节带403的连接方式均为活动连接,弹力带406与肩带40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缝合;军人首先将穿戴机构穿在上身,通过调节扣405对第一调节带402和第二调节带403的长度进行调节,使得肩带401、第一调节带402和第二调节带403与军人贴合,方便不同体型的人使用,之后军人穿戴第一气囊1,将弹簧锁扣5与第二套环7扣接,使得穿戴结构4与第一气囊1连接,使得军人在穿戴第一气囊1时双手无需托住第一气囊1,能够有效防止第一气囊1滑落,便于军人移动。
[0026]在该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4,第一调节带402的下端连接有弹簧锁扣5,第一气囊1的内侧外表面连接有固定带6,固定带6的端部连接有第二套环7;第二气囊2通过环形连接带3与第一气囊1固定连接,固定带6与第一气囊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固定带6便于连接第一气囊1和第二套环7;第二套环7与固定带6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活动连接,弹簧锁扣5与第二套环7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活动扣接,弹簧锁扣5和第二套环7的数量均为四组,且呈两两对称排布,弹簧锁扣5便于与第二套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气囊军用救生圈,包括第一气囊(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气囊(2),所述第二气囊(2)与第一气囊(1)之间设置有环形连接带(3),所述第一气囊(1)的上侧设置有穿戴结构(4),所述穿戴结构(4)包括肩带(401),所述肩带(401)的下侧设置设置有第一调节带(402),所述肩带(401)的前后两侧设置有第二调节带(403),所述第一调节带(402)、第二调节带(403)与肩带(401)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一套环(404),所述第一调节带(402)和第一调节带(402)上均安装有调节扣(405),所述肩带(401)的外侧连接有弹力带(406),所述第一调节带(402)的下端连接有弹簧锁扣(5),所述第一气囊(1)的内侧外表面连接有固定带(6),所述固定带(6)的端部连接有第二套环(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囊军用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囊(2)通过环形连接带(3)与第一气囊(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带(6)与第一气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云缪晓萍缪泽宇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市铧颐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