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装置和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8320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27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和电子设备。换热装置包括分液管路,分液管路包括管路主体、连通管段、分液接头以及排水管段。管路主体沿重力方向的端部具有第一端口,第一端口可以位于管路主体的底壁,连通管段与管路主体连通,分液接头与管路主体连通,排水管段通过第一端口与管路主体连通,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如此设置,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直观地获取到管路主体内是否在存在残留液体,降低在烘干之后,管路主体内残留液体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的可靠性。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可以用于为通信设备散热。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可以用于为通信设备散热。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可以用于为通信设备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散热的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换热装置通常包括分液管路,分液管路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动至通信设备的换热部内,使得换热装置能够对通信设备进行散热。
[0003]分液管路在排液之后,需要进行烘干。相关技术中,在对分液管路进行烘干之后,分液管路内残留液体的风险较高,影响了分液管路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和电子设备,用于降低在烘干之后分液管路内残留液体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的可靠性,从而提高换热装置的可靠性。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换热装置包括分液管路。分液管路包括管路主体、连通管段、分液接头以及排水管段。管路主体沿重力方向的端部具有第一端口。连通管段与管路主体连通。分液接头与管路主体连通。排水管段通过第一端口与管路主体连通。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
[0007]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分液管路通过设置连通管段和分液接头分别与管路主体连通,使得分液管路外部的制冷剂能够经由连通管段流动至管路主体内,管路主体内的制冷剂能够经由分液接头,流动至通信设备的换热部内。也即是,设置连通管段和分液接头分别与管路主体连通,使得制冷剂能够与通信设备换热,从而使得换热装置能够对通信设备进行散热。
[0008]可以理解地,重力方向为分液管路在使用状态下的重力方向。通过在管路主体沿重力方向的端部设置第一端口,使得第一端口能够靠近管路主体的底壁,或者位于管路主体的底壁。排水管段通过第一端口与管路主体连通,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这样一来,管路主体内的液体就可以通过排水管段排出,提高排液的效率,并且便于液体从管路主体中排尽,减少排液后管路主体内液体的残留量,提高烘干效率。
[0009]由于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从而对残留在管路主体的液体进行烘干之后,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即可直观地获取到管路主体内是否在存在残留液体,降低在烘干之后,管路主体内残留液体的风险,也即是能够降低环境温度下降时,残留液体结冰膨胀,导致管路主体损坏破裂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的可靠性,从而提高换热装置的可靠性。
[0010]并且,由于第一端口沿重力方向位于管路主体的端部,从而,能够提高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确定管路主体内是否在存在残留液体的准确性。
[0011]此外,设置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来观察管路主体内是否存在残留液体,一方面,无需其他仪器(例如干湿度检测仪),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当肉眼观察到排水管
段内不存在残留液体时,即可确定管路主体被烘干,从而停止继续烘干,避免了因无法及时获取到管路主体的烘干状态,而导致烘干时间延长。也即是,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的方式,能够及时地获取到管路主体是否被烘干,提高了烘干效率,降低了烘干成本。
[0012]通过设置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还能够肉眼观察到排水管段内是否存在残留有杂质,从而确定管路主体内是否存在残留有杂质,避免残留杂质影响分液接头(或者与排水管段远离管路主体的一端连接的连通接头)的密封效果,降低了分液管路的泄露风险,提高分液管路的可靠性,从而提高换热装置的可靠性。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管段包括柔性管段。如此设置,使得排水管段能够向不同方向弯曲,减小了排水管段与其他管路(例如与连通管段连接的输入输出管路)之间产生的干扰,提高连通管段与输入输出管路之间的连接便捷性,便于维修拆卸。并且,还能够降低排水管段(或者与排水管段远离管路主体的一端连接的连通接头)与输入输出管路发生碰撞的风险,降低排水管段(或者与排水管段远离管路主体的一端连接的连通接头)损坏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的可靠性。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管段包括波纹管。如此设置,在使得排水管段能够向不同方向弯曲的基础上,无需其他复杂结构,降低了排水管段的成本,从而降低分液管路的成本。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管路主体包括侧壁、顶壁以及底壁。侧壁可以为圆管、方管或者其他不规则的结构。顶壁盖设于侧壁的一个开口,底壁盖设于侧壁的另一个开口,也即是,顶壁和底壁能够分别封闭侧壁的两端。其中,第一端口位于底壁。如此设置,使得管路主体内的液体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经由第一端口和排水管段排出,无需设置其他结构(例如毛细管),一方面,提高了液体经由排水管段排出的效率,另一方面,便于液体从管路主体中排尽,减少排液后管路主体内液体的残留量,提高烘干效率。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液管路还包括连接弯头。排水管段通过连接弯头连接第一端口,以与管路主体连通。连接弯头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连通部和第二连通部,第一连通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通部的延伸方向相交叉。其中,第一连通部远离第二连通部的一端与第一端口相连。第二连通部远离第一连通部的一端与排水管段的一端相连。第一连通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通部的延伸方向可以垂直。设置连接弯头包括第一连通部和第二连通部,第一连通部与第一端口相连,第二连通部与排水管段相连,使得排水管段能够通过连接弯头连接第一端口,从而与管路主体连通,提高了排水管段与管路主体之间的连通便捷性。并且,由于第一连通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通部的延伸方向相交叉,使得排水管段能够沿与第一方向(也即是管路主体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提高分液管路的适用性。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液管路还包括连通接头。连通接头与排水管段远离第一端口的一端相连。连通接头用于打开或关闭排水管段远离第一端口的一端。设置连通接头能够打开或关闭排水管段远离第一端口的一端,避免了制冷剂在循环过程中经由排水管段流出,提高了分液管路的可靠性。并且,由于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这样一来,连通接头与排水管段远离第一端口的一端相连,通过排水管段即可肉眼观察到连通接头附近是否存在残留液体,降低了环境温度下降时,残留液体结冰膨胀,导致连通接头损坏破裂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的可靠性。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接头为自锁接头。如此设置,使得连通接头能够与外部的接
头实现自锁,无需其他固定装置,降低了连通接头与外部的接头相互分离的风险,提高连通接头与外部的接头之间的插接可靠性。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管路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上具有第二端口。第二侧壁上具有第三端口。连通管段的一端与第二端口相连,一个分液接头与一个第三端口相连。如此设置,使得连通管段和分液接头能够分别与管路主体连通,提高了连通管段和分液接头与管路主体的连通便捷性。并且,由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使得分液接头和连通管段能够分别位于管路主体的两侧,减小了分液接头和排水管段之间的相互干扰。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管段包括弯折部。弯折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与管路主体相连,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远离管路主体的一端相连。其中,第一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分液管路,所述分液管路包括:管路主体,所述管路主体沿重力方向的端部具有第一端口;连通管段,与所述管路主体连通;分液接头,与所述管路主体连通;以及,排水管段,所述排水管段通过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管路主体连通;所述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段包括柔性管段。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弯头,所述排水管段通过所述连接弯头连接所述第一端口,以与所述管路主体连通;所述连接弯头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连通部和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一连通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连通部的延伸方向相交叉;其中,所述第一连通部远离所述第二连通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口相连;所述第二连通部远离所述第一连通部的一端与所述排水管段的一端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通接头,与所述排水管段远离所述第一端口的一端相连;所述连通接头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排水管段远离所述第一端口的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主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分液管路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分液管路包括第一分液管路和第二分液管路;所述第一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与所述第二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沿所述第一方向错开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凝器,具有冷凝器入口和冷凝器出口;所述第一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与所述冷凝器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与所述冷凝器入口连通。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心虎
申请(专利权)人: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