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式充电座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7697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触式充电座及电子设备,其中,接触式充电座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电路板及导体。第一壳体内形成有一用以安装第一电路板的腔室,且第一壳体一侧设有用以放置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槽。该充电槽槽底设有至少一安装孔,安装孔连通于腔室。第一电路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固定于腔室背离安装孔的一侧,第二端面设有与安装孔一一对应的第一馈点。导体包括固定于安装孔的套筒及可活动地设于套筒两端的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当充电槽内放置有待充电设备时,第一接触件接触待充电设备,第二接触件接触第一馈点。当充电槽内未放置待充电设备时,第二接触件和第一馈点相分离,避免第二接触件因长时间接触而断裂。时间接触而断裂。时间接触而断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触式充电座及电子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装置
,尤指一种接触式充电座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移动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的普遍应用,如何方便地对移动电子设备进行充电逐渐成为热点技术问题。现有的充电装置一般包括接触式的常规充电装置和非接触式的无线充电装置。常规的充电装置一般需先将插头接入电源,然后通过各种充电接口对设备进行充电,设备在连接充电接口后通过自带的充电电路进行充电,这种方式比较普遍,但操作繁琐,反复插拔插头还容易损坏充电设备,且安全性较低。
[0003]对此,一些新式的接触式充电装置开始被广泛使用,用户将待充电设备直接放在一个充电座上就能实现充电,且用户将待充电设备拿起来即可与充电座分离,停止充电,操作方便、快捷。该种充电装置内常设有电路板及连通该电路板和待充电设备内电路板的接触件,且接触件常和充电装置内的电路板固定连接。如此,当用户将待充电设备放置在充电座上时,接触件会受到较大的压力作用,反复多次后,易出现接触件开裂,甚至断裂的情况,导致电路开路,充电装置无法充电。
[0004]因此,如何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进行改进,一直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触式充电座及电子设备,能有效减少接触式充电座因其内部导体开裂甚至断裂而无法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接触式充电座的使用寿命。
[0006]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接触式充电座,包括:
[0008]第一壳体、第一电路板及导体;
[0009]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一用以安装所述第一电路板的腔室,且所述第一壳体一侧设有用以放置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槽;
[0010]所述充电槽槽底设有至少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连通于所述腔室;
[0011]所述第一电路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固定于所述腔室背离所述安装孔的一侧,所述第二端面设有与所述安装孔一一对应的第一馈点;
[0012]所述导体包括固定于所述安装孔的套筒及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套筒两端的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
[0013]当所述充电槽内放置有待充电设备时,所述第一接触件和待充电设备相接触,所述第二接触件和所述第一馈点相接触;
[0014]当所述充电槽内未放置待充电设备时,所述第二接触件和所述第一馈点相分离。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体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
[0016]所述第一接触件朝向所述第二接触件的一侧设有第一对接部,且所述第二接触件朝向所述第一接触件的一侧设有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弹性件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及
[0017]所述套筒内侧壁靠近所述第二接触件的一端设有第一环形挡边,所述第二弹性件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二对接部和所述第一环形挡边。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体还包括第一弹性件,且所述第一接触件和所述第二接触件一体成型;
[0019]所述套筒内侧壁靠近所述第二接触件的一端设有第一环形挡边,所述第一接触件或所述第二接触件外侧壁设有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弹性件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环形挡边和所述第一对接部。
[00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筒内侧壁靠近所述第一接触件的一端设有第二环形挡边。
[00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筒在自身长度方向上分为两个单独存在的部分;
[0022]所述套筒两部分连接处设置有卡扣结构,用以固定连接所述套筒。
[00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件和所述第二接触件均呈内部中空结构。
[00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共同形成所述腔室;
[0025]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下壳体朝向所述上壳体的一侧,及所述充电槽设于所述上壳体远离所述下壳体的一侧。
[00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筒远离所述第一接触件的一端设有安装部,且所述安装孔对应所述安装部区域设有适配于所述安装部的安装槽;
[0027]所述导体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自所述上壳体朝向所述下壳体的一侧穿设于所述安装孔。
[00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路板设有若干第一紧固孔,且所述下壳体对应所述第一紧固孔处设有第二紧固孔,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紧固孔和所述第二紧固孔,将所述第一电路板固定于所述下壳体。
[002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0030]设备本体及上述任一项所提供的接触式充电座;
[0031]所述设备本体包括第二壳体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部的第二电路板和电池,所述第二电路板和所述电池电性连接;
[0032]所述第二电路板设有第二馈点,且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第二馈点处设有避让孔;
[0033]当所述设备本体被放置于所述充电槽时,所述第二馈点和所述第一接触件相接触,及所述第二接触件和所述第一馈点相接触。
[0034]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
[0035]1、本专利中,第一接触件可活动地设于套筒朝向充电槽的一端,如此,当充电槽内放置有待充电设备时,第一接触件会受力朝远离充电槽的一端移动。相对地,第二接触件可活动地设于套筒朝向第一电路板的一端,如此,当充电槽内未放置待充电设备时,第二接触件不会和第一馈点相接触。与现有技术中,导体上下两端无法移动的设计相比,本专利中采
用的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的刚性约束部位少,能有效减少应力集中,从而避免导体因应力集中而发生开裂甚至断裂,提高了接触式充电座的使用寿命。
[0036]2、本专利中,设置了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和第一弹性件,一方面,能够使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受力后移动,并在力的作用消失后完成复位,在实现充电过程的同时还减少了刚性约束。另一方面,在用户将待充电设备放置于充电槽内的过程中,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和第一弹性件能够对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施加弹力,避免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短时间内受到过大的冲力,从而造成局部开裂,影响其使用寿命及性能。
[0037]3、本专利中,通过将安装部设于套筒远离第一接触件的一端,并使导体远离安装部的一端自上壳体朝向下壳体的一侧穿设于安装孔,使得导体与上壳体的对接处位于腔室内,不会暴露在外部环境,固定更加牢靠。
附图说明
[003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9]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接触式充电座的截面视图;
[0040]图2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接触式充电座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0041]图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导体和上壳体的局部视图;
[0042]图4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的导体的截面视图;
[0043]图5是图4所示的导体的结构分解图;
[0044]图6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式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电路板及导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一用以安装所述第一电路板的腔室,且所述第一壳体一侧设有用以放置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槽;所述充电槽槽底设有至少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连通于所述腔室;所述第一电路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固定于所述腔室背离所述安装孔的一侧,所述第二端面设有与所述安装孔一一对应的第一馈点;所述导体包括固定于所述安装孔的套筒及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套筒两端的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当所述充电槽内放置有待充电设备时,所述第一接触件和待充电设备相接触,所述第二接触件和所述第一馈点相接触;当所述充电槽内未放置待充电设备时,所述第二接触件和所述第一馈点相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式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接触件朝向所述第二接触件的一侧设有第一对接部,且所述第二接触件朝向所述第一接触件的一侧设有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弹性件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及所述套筒内侧壁靠近所述第二接触件的一端设有第一环形挡边,所述第二弹性件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二对接部和所述第一环形挡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式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还包括第一弹性件,且所述第一接触件和所述第二接触件一体成型;所述套筒内侧壁靠近所述第二接触件的一端设有第一环形挡边,所述第一接触件或所述第二接触件外侧壁设有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弹性件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环形挡边和所述第一对接部。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式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内侧壁靠近所述第一接触件的一端设有第二环形挡边。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太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炉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