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系统及投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7351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09
一种照明系统,包括激发光源、第一可变焦透镜、第二可变焦透镜以及控制单元。激发光源用于提供激发光束。第一可变焦透镜配置于激发光束的传递路径上。第二可变焦透镜配置于激发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第一可变焦透镜位于激发光源与第二可变焦透镜之间。第二可变焦透镜用于接收从第一可变焦透镜出射的激发光束。控制单元电连接于第一可变焦透镜及第二可变焦透镜,用于同步调整第一可变焦透镜及第二可变焦透镜的焦距。上述照明系统可提升光均匀度以及消除激光散斑。本发明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包含上述照明系统的投影装置。系统的投影装置。系统的投影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照明系统及投影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照明系统及使用此照明系统的投影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投影装置所使用的光源种类随着市场对投影装置亮度、色彩饱和度、使用寿命、无毒环保等等要求,从超高压汞灯(UHP lamp)、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进化到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LD)。
[0003]在已知使用激光二极管的投影装置中,激光二极管提供激发光束以激发荧光粉转轮上的荧光粉层产生荧光光束。然而,由于激光(laser)的高同调性,会使得激发光束容易产生干涉,造成明暗交杂的随机分布的激光散斑现象(laser speckle)。
[0004]现下所使用的减少激光散斑现象的做法为加入扩散片或是改变焦距。将扩散片进行震动可以不断改变光束产生的位置,使激光散斑现象减少,光均匀度提升。但扩散片的使用会使光束扩散难以集中。
[0005]另一方面,使用可变焦透镜也能达到不断改变光斑产生的位置,使激光散斑现象减少,光均匀度提升。然而在需要使光束保持在平面波(即平行光)的状态时,单一颗的可变焦透镜会破坏波前行进方式,导致成像品质变差。
[0006]本「
技术介绍
」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
技术介绍
」中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
中的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此外,在「
技术介绍
」中所揭露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专利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专利技术申请前已被所
中的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照明系统,能提升光均匀度以及消除激光散斑。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投影装置,能提升光均匀度及改善成像品质。
[0009]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10]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照明系统包括激发光源、第一可变焦透镜、第二可变焦透镜以及控制单元。激发光源用于提供激发光束。第一可变焦透镜配置于激发光束的传递路径上。第二可变焦透镜配置于激发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第一可变焦透镜位于激发光源与第二可变焦透镜之间。第二可变焦透镜用于接收从第一可变焦透镜出射的激发光束。控制单元电连接于第一可变焦透镜及第二可变焦透镜,并用于同步调整第一可变焦透镜及第二可变焦透镜的焦距。
[0011]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投影装置包括光阀、投影镜头及上述的照明系统。上述的照明系统还包括波长转换轮,配置于穿过第二可变焦透镜的激发光束的传递路径上,用于将激发光束转换成转换光束。照明光束包括激发光束及转换光束。光阀配置于照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用于将照明光束转换为影
像光束。投影镜头配置于影像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用于使影像光束穿过。
[001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照明系统中,控制单元电连接于第一可变焦透镜及第二可变焦透镜,并用于同步调整第一可变焦透镜及第二可变焦透镜的焦距。使得激发光束在经过第一可变焦透镜时,由于焦距的不断改变,而能不断改变光斑产生的位置,使激光散斑现象减少,光均匀度提升。于此同时,通过第一可变焦透镜的激发光束因焦距改变会从平行光调整为发散光或汇聚光。而第二可变焦透镜的焦距则依据第一可变焦透镜当时的焦距进行调整,让从第一可变焦透镜出射的激发光束经过第二可变焦透镜后再调整回平行光,达到光束补偿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由于使用上述的照明系统,因此能提升光均匀度,改善成像品质。
[0013]为让本专利技术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照明系统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可变焦透镜或第二可变焦透镜的形式变换示意图。
[0016]图3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可变焦透镜及第二可变焦透镜的焦距调整的示意图。
[0017]图3B至图3C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可变焦透镜及第二可变焦透镜的焦距调整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实施例的激发光束于波长转换轮形成的光斑示意图。
[0019]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方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照明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可变焦透镜或第二可变焦透镜的形式变换示意图。请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照明系统100包括激发光源110、第一可变焦透镜120、第二可变焦透镜130以及控制单元140。激发光源110用于提供激发光束L。第一可变焦透镜120配置于激发光束L的传递路径上。第二可变焦透镜130配置于激发光束L的传递路径上,且第一可变焦透镜120位于激发光源110与第二可变焦透镜130之间。第二可变焦透镜130用于接收从第一可变焦透镜120出射的激发光束L。具体而言,激发光束L从激发光源110出射后,是先通过第一可变焦透镜120,再通过第二可变焦透镜130。第一可变焦透镜120及第二可变焦透镜130的位置可互相交换,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制第一可变焦透镜120及第二可变焦透镜130在照明系统100中的相对位置。控制单元140电连接于第一可变焦透镜120及第二可变焦透镜130,并用于同步调整第一可变焦透镜120及第二可变焦透镜130的焦距。
[0022]激发光源110例如是激光(laser)光源或其他能提供具有高同调性的激发光束L的
光源。在本实施例中,从激发光源110出射的激发光束L为平行光,并传递至第一可变焦透镜120。
[0023]关于第一可变焦透镜120及第二可变焦透镜130,是以改变薄膜或界面的曲率(改变透镜表面形状)达到变焦的目的,或以改变材料本身的特性达到变焦的目的。如图2所示,以第一可变焦透镜120为例,第一可变焦透镜120可以在平面透镜的形式、凹透镜的形式以及凸透镜的形式之间任意转换,依据焦距的不同,将通过第一可变焦透镜120的光束转换为平行光、汇聚光或发散光。第一可变焦透镜120的类型例如包括液晶透镜、液压透镜、机械驱动透镜、电润湿透镜等,但不局限于此。以上对于第一可变焦透镜120的说明亦适用于第二可变焦透镜130,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可变焦透镜120及第二可变焦透镜130也可以分别选用不同类型的可变焦透镜。
[0024]在本实施例的配置架构下,第一可变焦透镜120与第二可变焦透镜130之间的距离D1例如为固定不变,并且激发光源110与第一可变焦透镜120之间的距离D2例如也为固定不变。由于第一可变焦透镜120及第二可变焦透镜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系统包括激发光源、第一可变焦透镜、第二可变焦透镜以及控制单元,其中:所述激发光源用于提供激发光束;所述第一可变焦透镜配置于所述激发光束的传递路径上;所述第二可变焦透镜配置于所述激发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所述第一可变焦透镜位于所述激发光源与所述第二可变焦透镜之间,所述第二可变焦透镜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一可变焦透镜出射的所述激发光束;以及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可变焦透镜及所述第二可变焦透镜,并用于同步调整所述第一可变焦透镜及所述第二可变焦透镜的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穿过所述第二可变焦透镜的所述激发光束为平行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变焦透镜与所述第二可变焦透镜为共焦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变焦透镜与所述第二可变焦透镜之间的距离为固定不变。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变焦透镜与所述第二可变焦透镜的屈光度皆为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一时序中,所述第一可变焦透镜的屈光度为负,所述第二可变焦透镜的屈光度为正。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另一时序中,所述第一可变焦透镜的屈光度为正,所述第二可变焦透镜的屈光度为负。8.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嘉豪欧崇仁吴瑞翊吕志宏
申请(专利权)人: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