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地下空间嵌固层交接处的砂槽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7104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地下空间嵌固层交接处的砂槽连接节点,将中心地下室的首层楼板与每一个临空面所对应旁侧地下室的首层楼板之间均通过砂槽结构连接,能够在仅有温度变化的正常工况下,实现中心地下室与旁侧地下室之间的温差变形释放,并能够在有地震及强风作用的非正常工况下,实现中心地下室与各个旁侧地下室之间往复传递水平力;并且,砂槽结构对地下室及其地面建筑的功能无影响,并使得地下室的首层楼板能够作为地面建筑的嵌固层使用;而且,砂槽结构的安装精度高、安装操作简单、易于现场施工,且用材廉价,无附加的机械装置,具有后期维护简单、经济效益性突出的优点。经济效益性突出的优点。经济效益性突出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地下空间嵌固层交接处的砂槽连接节点


[0001]本技术涉及地下室的连接节点结构,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地下空间嵌固层交接处的砂槽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城市中用地紧张,经常出现项目的地下室首层以下为临空面状况,即无土层埋深的情况,例如图1所示,中心地下室1的一侧与旁侧地下室2相邻,为临空面状况,中心地下室1的另一侧为与土层相连的临土状况;因此,针对图1 所示情况,选用中心地下室1的首层作为嵌固层时无法有效传递地震的水平荷载、风荷载作用。解决前述问题的常规做法是将结构嵌固端降低至可有效传递水平力的地下室楼层或底板层,但会导致结构计算高度因此而增加,不利于结构受力及项目的经济性。针对这一问题,可安装LUD装置(速度锁定装置)传递水平力来解决,但由于市场上使用的LUD装置存在安装精度要求高、价格较高、维护难度大等问题,这一LUD装置不能适用于所有项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地下空间嵌固层交接处的砂槽连接节点。
[0004]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用于地下空间嵌固层交接处的砂槽连接节点,包括中心地下室,该中心地下室的至少一个侧面为与对应旁侧地下室相邻的临空面,所述中心地下室的每一层楼板与所述旁侧地下室相同层数的楼板之间均设有伸缩缝,其中,所述中心地下室和旁侧地下室相同层数的楼板,可以是等高的,例如图2的B部所示,也可以是有落差的,例如图2的A部所示;
[0006]其特征在于:
[0007]所述中心地下室的首层楼板与每一个所述临空面所对应旁侧地下室的首层楼板之间均通过砂槽结构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砂槽结构包括第一地下室封边梁和第二地下室封边梁,所述第一地下室封边梁的外侧面四边边缘延展出第一围板,所述第二地下室封边梁的外侧面四边边缘延展出第二围板,所述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与所述第一地下室封边梁、第二地下室封边梁一起围合形成节点空腔,所述节点空腔内填充有砂子;并且,所述第一围板与第二围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伸缩缝设置在该间隙中。
[0009]其中,所述砂子可以是粗砂、中砂、细砂该三者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任意多者的混合物,但其中的中粗砂混合物传递水平力的效果最优。
[0010]从而,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1]在仅有温度变化的正常工况下,降温会导致中心地下室的楼盖收缩,因砂槽结构不传递拉力,故不对致中心地下室的楼盖产生不利约束;升温则会导致中心地下室的楼盖膨胀,且膨胀速率极慢,使得砂槽结构中砂子的砂粒间孔隙受缓慢挤压而释放大部分变形,
且由于混凝土材料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少量未释放的变形虽然会导致中心地下室的楼盖受压,但并不影响整体受力。
[0012]在有地震及强风作用的非正常工况下,中心地下室与旁侧地下室之间发生瞬时快速的变形,导致砂槽结构中的砂子未来得及挤压砂粒间孔隙而接近刚性体,使得砂子在此工况下能够实现中心地下室与旁侧地下室之间的水平力传递,且由于在中心地下室的所有临空面仅采用砂槽结构来连接对应旁侧地下室的首层楼板,故能够实现中心地下室与各个旁侧地下室之间往复传递水平力。
[0013]因此,本技术将中心地下室的首层楼板与每一个临空面所对应旁侧地下室的首层楼板之间均通过砂槽结构连接,能够在仅有温度变化的正常工况下,实现中心地下室与旁侧地下室之间的温差变形释放,并能够在有地震及强风作用的非正常工况下,实现中心地下室与各个旁侧地下室之间往复传递水平力;
[0014]并且,砂槽结构对地下室及其地面建筑10的功能无影响,并使得地下室的首层楼板能够作为地面建筑10的嵌固层使用;
[0015]而且,砂槽结构的安装精度高、安装操作简单、易于现场施工,且用材廉价,无附加的机械装置,具有后期维护简单、经济效益性突出的优点。
[0016]优选的:所述中心地下室的楼板与所述第一地下室封边梁之间设有第一加腋连接部,所述旁侧地下室的楼板与第二地下室封边梁之间设有第二加腋连接部,以增强砂槽连接节点处的结构强度。
[0017]其中,对于所述中心地下室的每一个侧面均为临空面的情况,所述砂槽结构处的伸缩缝为完全填充在所述间隙中的环形伸缩缝;
[0018]对于所述中心地下室的至少一个侧面为非临空面的情况,所述砂槽结构处的伸缩缝为两条直线型伸缩缝,其中一条所述直线型伸缩缝设置在所述第一围板的顶板与第二围板的顶板之间,另一条所述直线型伸缩缝设置在所述第一围板的底板与第二围板的底板之间。
[0019]优选的:参见图3,所述第一围板的顶板和第二围板的顶板中预埋有第一橡胶止水带,所述第一围板的底板和第二围板的底板中预埋有第二橡胶止水带。
[0020]优选的:所述第一地下室封边梁和第一围板组成的构件与所述第二地下室封边梁和第二围板组成的构件对称布置,以便于施工。
[0021]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地下室封边梁和第二地下室封边梁中的任意一者或多者采用加高封边梁结构,该加高封边梁结构由下至上依次由封边梁本体、预浇加高层和现浇加高层组成,其中,所述封边梁本体采用地下室未设置所述砂槽连接节点时的原设计尺寸,所述现浇加高层与所述第一围板的顶板、所述第二围板的顶板相平齐,在进行施工时,先绑扎加高封边梁结构和围板的钢筋,再浇筑封边梁本体、预浇加高层、第一围板的底板和第二围板的底板的混凝土,然后混凝土强度达标后在节点空腔内填充砂子,最后在浇筑现浇加高层、第一围板的顶板、所述第二围板的顶板的混凝土。
[0022]例如:图3所示为第一地下室封边梁和第二地下室封边梁两者均采用了加高封边梁结构;图4所示为两者均没有采用加高封边梁结构,而是将第一地下室封边梁和第二地下室封边梁均设置为地下室未采用所述砂槽连接节点时的原设计尺寸;另外,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使第一地下室封边梁采用加高封边梁结构、第二地下室封边梁采用原设计尺寸,或
者两者相反。
[0023]从而,一方面能够增大砂子的接触面,以增强砂槽结构传递水平力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在中心地下室和旁侧地下室的楼板标高不一致的情况,能够使中心地下室和旁侧地下室在砂槽结构处的标高变得一致。
[0024]优选的:所述预浇加高层预埋有止水钢板,该止水钢板的上部伸出所述预浇加高层的顶面并埋设在所述现浇加高层中,以阻挡由于预浇加高层与现浇加高层之间的施工缝形成的水路对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
[0025]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中心地下室的其中一层或多层非首层楼板与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临空面所对应旁侧地下室的非首层楼板之间通过所述砂槽结构连接。
[0026]从而,能够增强中心地下室和旁侧地下室在设置了砂槽结构处的水平力传递能力;其中,采用砂槽结构连接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项目临空面状况及受力,通过计算水平荷载大小来确定。
[0027]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地下空间嵌固层交接处的砂槽连接节点,包括中心地下室(1),该中心地下室(1)的至少一个侧面为与对应旁侧地下室(2)相邻的临空面,所述中心地下室(1)的每一层楼板(1

1)与所述旁侧地下室(2)相同层数的楼板(2

1)之间均设有伸缩缝(3);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地下室(1)的首层楼板(1

1A)与每一个所述临空面所对应旁侧地下室(2)的首层楼板(2

1A)之间均通过砂槽结构连接;所述砂槽结构包括第一地下室封边梁(1

2)和第二地下室封边梁(2

2),所述第一地下室封边梁(1

2)的外侧面四边边缘延展出第一围板(1
‑2‑
1),所述第二地下室封边梁(2

2)的外侧面四边边缘延展出第二围板(2
‑2‑
1),所述第一围板(1
‑2‑
1)和第二围板(2
‑2‑
1)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与所述第一地下室封边梁(1

2)、第二地下室封边梁(2

2)一起围合形成节点空腔,所述节点空腔内填充有砂子(4);并且,所述第一围板(1
‑2‑
1)与第二围板(2
‑2‑
1)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伸缩缝(3)设置在该间隙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地下空间嵌固层交接处的砂槽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地下室(1)的楼板(1

1)与所述第一地下室封边梁(1

2)之间设有第一加腋连接部(1

3),所述旁侧地下室(2)的楼板(2

1)与第二地下室封边梁(2

2)之间设有第二加腋连接部(2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地下空间嵌固层交接处的砂槽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中心地下室(1)的每一个侧面均为临空面的情况,所述砂槽结构处的伸缩缝(3)为完全填充在所述间隙中的环形伸缩缝;对于所述中心地下室(1)的至少一个侧面为非临空面的情况,所述砂槽结构处的伸缩缝(3)为两条直线型伸缩缝,其中一条所述直线型伸缩缝设置在所述第一围板(1
‑2‑
1)的顶板(1
‑2‑
1A)与第二围板(2
‑2‑
1)的顶板(2
‑2‑
1A)之间,另一条所述直线型伸缩缝设置在所述第一围板(1
‑2‑
1)的底板(1
‑2‑
1B)与第二围板(2
‑2‑
1)的底板(2
‑2‑
1B)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赤宇林景华谢一可李蔚杨剑晖徐刚吴彦斌张显裕邹洁明唐珉蔡凤维黄林郑仰东梁艺霏金灿国陈旭淼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