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牵引装置、控制方法及胶囊内窥镜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5863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牵引装置,包括正负压装置、鲁尔接头、可分离牵引线,所述可分离牵引线进一步包括依次连接的硅胶吸盘、硅胶管及圆锥头,所述可分离牵引线是硅胶管,其邵氏硬度为4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牵引装置、控制方法及胶囊内窥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牵引装置、控制方法及其胶囊内窥镜。

技术介绍

[0002]在胶囊内窥镜辅助检查领域,目前对食管的检查比较困难,原因主要是食管的特殊构造,胶囊内窥镜进入食管后,停留时间非常短,难以捕捉到有价值的影像。
[0003]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牵引式胶囊内窥镜,在现有的胶囊内窥镜一端利用硅胶吸盘和牵引绳进行胶囊内窥镜的运行速度控制,这种硅胶吸盘采用光面构造配合胶囊内窥镜的端部,由于两者的装配面均为光面,在装配时,当硅胶吸盘尚未装配到位时就被吸附在胶囊内窥镜的端部,装配过程引起诸多工艺缺陷,包括装配不到位、吸盘漏气无法排解,吸引力不足脱落等,甚至在临床检查过程中需要借助气泵进行吸附和释放胶囊内窥镜,给受检者带来较大不便。
[0004]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101526014揭示了一种软线牵引式胶囊内镜及其制作方法,其主要包括一胶囊内镜,胶囊内镜容纳于袋状体中并引出牵引软线,其制作方法包括模具整合、贴膜保护、附着、定型、装配、封口上线的步骤,该专利技术的软线牵引式胶囊内镜通过加工一个袋状体并用之来与传统胶囊内镜进行装配,最后完成封口、上线制成成品。
[0005]中国专利申请号2012103004768提供了一种可释放和可磁控的细线管胶囊食道内窥镜,包括针筒、细线管、真空吸盘以及胶囊内窥镜,其中的细线管一端与针筒连接,另一端与真空吸盘相连接,该技术方案通过细线管和真空吸盘来控制胶囊内窥镜通过食道的速度,并且能自由控制胶囊内窥镜的观察角度。
[0006]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业界为了提供足够吸力给胶囊内窥镜,采用增大硅胶吸盘的外径、增加壁厚或借助两用气泵提高吸附力,硅胶吸盘外径和壁厚加大后往往给受检查带来吞咽、操作困难及携带困难等新的问题。
[0007]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可以大幅提升检验速度和疾病检查率,适应食道特殊构造、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牵引式胶囊内窥镜,为健康中国助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牵引装置、控制方法及胶囊内窥镜。
[0009]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牵引装置,包括正负压装置、鲁尔接头、可分离牵引线,所述可分离牵引线进一步包括依次连接的硅胶吸盘、硅胶管及圆锥头。
[0010]进一步的,所述可分离牵引线是硅胶管,其邵氏硬度为40
°‑
60
°

[0011]进一步的,所述可分离牵引线的硅胶吸盘、硅胶管及圆锥头三个部分一体成型。
[0012]进一步的,所述硅胶管是外径1.0~1.5mm、内径为0.5~1.0mm的空心管。
[0013]进一步的,所述硅胶管表面设置丝印刻度,刻度以硅胶吸盘为圆点,初始刻度定义在距离硅胶吸盘的150mm~200mm处,刻度是条状圈、圆点的任一种。
[0014]进一步的,所述正负压装置设置内腔道,内腔道进一步设置开闭阀门,所述正负压
装置还设置使内腔道压强变大或变小的机构。
[0015]进一步的,所述机构是活塞压缩内腔道或软质可压缩球囊的任一种。
[0016]进一步的,所述可分离牵引线的外表面涂覆亲水涂层。
[0017]进一步的,所述牵引装置连接胶囊内窥镜,单边壁厚是0.20mm

0.35mm,所述硅胶吸盘与胶囊内窥镜的装配过盈量是0.2mm

0.35mm。
[0018]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吸盘的内表面区域分割为磨砂面和光面,所述磨砂面区域设置在硅胶吸盘的内侧壁靠近硅胶吸盘的末端一侧,光面区域与磨砂区域相邻设置,所述磨砂面的粗糙度是Ra0.6~3.2um,所述磨砂区域的长度L1与光面区域的长度L2的比例0.5<L1/L2<3。
[0019]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胶囊内窥镜,所述胶囊内窥镜采用权利要求1

10的任一项牵引装置控制。
[0020]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包括胶囊内窥镜和牵引装置,包括以下步骤:将正负压装置内置的开闭阀门打开,可分离牵引线的硅胶吸盘密封连接至胶囊内窥镜的尾部;关闭正负压装置的开闭阀门,硅胶吸盘进一步向胶囊内窥镜的镜头侧继续滑动,引导硅胶吸盘的光面区域与胶囊内窥镜的光滑表面形成贴合,实现密封连接;胶囊内窥镜尾部、硅胶管的内腔、正负压装置共同形成密封腔道,硅胶吸盘牢固吸附胶囊内窥镜,受检者经口腔吞服胶囊内窥镜进入食道,通过控制体外的可分离牵引线的长度,实现胶囊内窥镜在食道内按预期速度移动。
[0021]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包括胶囊内窥镜和牵引装置,包括以下步骤:将可分离牵引线的圆锥头上的鲁尔接头与正负压装置的针筒对接,向下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胶囊内窥镜向下运动进入下一段消化道,直至排除体外。
[0022]本专利技术通过可分离牵引线3和硅胶吸盘3a及其内壁的磨砂面与光面控制胶囊内窥镜通过食道的速度,并能自由控制胶囊内窥镜的观察角度,克服了胶囊内窥镜在食道中停留时间短,漏检率低,观察角度单一,装配繁琐以及分解困难等缺点,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有效提升检验速度和疾病检查率,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解决了基层医院专业医生不足、设备缺乏、消化内镜工作难以开展等现实问题。
附图说明
[0023]图1:本专利技术牵引式胶囊内窥镜系统组成示意图。
[0024]图2:本专利技术牵引装置示意图。
[0025]图3:可分离牵引线的丝印刻度示意图。
[0026]图4:硅胶吸盘结构示意图。
[0027]图5:牵引线吸附胶囊内窥镜的示意图。
[0028]图6:牵引线脱离胶囊内窥镜的示意图。
[0029]各序号及对应的名称分别为:正负压装置1,鲁尔接头2,可分离牵引线3,胶囊内窥
镜4,硅胶吸盘3a,硅胶管3b,圆锥头3c,磨砂面301,光面302,吸附力F1,负压力F2,重力F3,膨胀力F4,分离力F5。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1]请参考图1本专利技术牵引式胶囊内窥镜系统组成示意图,包括正负压装置1、鲁尔接头2、可分离牵引线3及胶囊内窥镜4,所述可分离牵引线3为无毒、柔软并且性能稳定的食品级硅胶管,其邵氏硬度为40
°‑
60
°
,进一步参考图2本专利技术牵引装置组成示意图,所述可分离牵引线3由硅胶吸盘3a、硅胶管3b及圆锥头3c依次连接而成,也可以直接一体化成型,其中圆锥头3c装配鲁尔接头2后进一步与正负压装置1的针筒连接,所述硅胶管3b是外径1.0~1.5mm、内径0.5~1.0mm的空心管,其两端分别连接圆锥头3c和硅胶吸盘3a。
[0032]进一步参考图3本专利技术的可分离牵引线的丝印刻度示意图,硅胶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正负压装置、鲁尔接头、可分离牵引线,所述可分离牵引线进一步包括依次连接的硅胶吸盘、硅胶管及圆锥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分离牵引线是硅胶管,其邵氏硬度为40
°‑
60
°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分离牵引线的硅胶吸盘、硅胶管及圆锥头三个部分一体成型。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管是外径1.0~1.5mm、内径为0.5~1.0mm的空心管。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管表面设置丝印刻度,刻度以硅胶吸盘为圆点,初始刻度定义在距离硅胶吸盘的150mm~200mm处,刻度是条状圈、圆点的任一种。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压装置设置内腔道,内腔道进一步设置开闭阀门,所述正负压装置还设置使内腔道压强变大或变小的机构。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是活塞压缩内腔道或软质可压缩球囊的任一种。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分离牵引线的外表面涂覆亲水涂层。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连接胶囊内窥镜,所述硅胶吸盘的单边壁厚是0.20mm

0.35mm,所述硅胶吸盘与胶囊内窥镜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英明彭国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资福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