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温针灸的针灸针及温针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5610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温针灸的针灸针及温针灸装置。技术包括第一支撑管,第一支撑管内穿装有第二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的底部设置有固定件,第二支撑管的顶端铰接有连接杆,第二支撑管上设置有调节组件,连接杆上套有套筒,套筒的前侧固定有固定框,固定框内设置有两块夹持板,夹持板的底部均固定有固定板,在夹持状态下,两块夹持板和两块固定板整体呈一个槽口朝上的槽形结构,固定框上设置有使两块夹持板呈夹持状的顶紧组件,两块固定板的夹持配合处开设有通孔。本设计通过两块固定板对温针灸针进行固定,防止温针灸针发生弯曲,而将艾绒放置在两块固定板和两块夹持板组成的槽内,可以防止艾绒灰的掉落。绒灰的掉落。绒灰的掉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温针灸的针灸针及温针灸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温针灸的针灸针及温针灸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

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针灸所选用的针比较细,而且有时候针灸的针是倾斜的,所以将艾团或艾条包裹在温针灸针的尾部后,容易使温针灸针发生弯曲,甚至折断,这样一是对针造成损坏,二是也会对患者造成伤害;而且因为艾条或者艾柱都是从底部进行点燃,在燃烧过程中,会使燃烧的艾灰掉落在患者的皮肤或者衣服上,对患者造成烫伤以及将患者的衣物弄脏或者损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温针灸的针灸针及温针灸装置,防止温针灸的针发生弯曲和艾绒灰的掉落。
[0004]所述的用于温针灸的针灸针及温针灸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管,第一支撑管内独立穿装有第二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的底部设置有将其与病床进行固定的固定件,第一支撑管上设置有将其与第二支撑管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组件,第二支撑管的顶端铰接有上下摆动的连接杆,第二支撑管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第二支撑管与连接杆之间角度的调节组件,连接杆上套有套筒,套筒上设置有将其与连接杆进行固定的第二固定组件,套筒的前侧固定有上下相通的固定框,固定框内设置有两块呈左右夹持配合且为弧形结构的夹持板,夹持板的底部均固定有固定板,在夹持状态下,两块夹持板和两块固定板整体呈一个槽口朝上的槽形结构,固定框上设置有使两块夹持板呈夹持状的顶紧组件,两块固定板的夹持配合处开设有用于针灸针尾穿过的通孔。
[0005]进一步的,所述顶紧组件包括第一螺栓,固定框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一螺栓呈螺纹配合的第一螺纹孔,第一螺栓的固定端穿过第一螺纹孔顶在夹持板上,固定框与夹持板之间设置有拉簧,拉簧在拉紧状态下,两块夹持板呈夹持状。
[0006]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板上开设有用于第一螺栓的固定端插入的槽。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三螺栓,在套筒上开设有与第三螺栓呈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孔,第三螺栓的固定端穿过第二螺纹孔顶在连接杆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包括呈“匚”字形结构的槽,第一支撑管的底端与固定件的一侧壁固定,固定件的另一侧壁开设有第三螺纹孔,第三螺纹孔内设置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二螺栓,第二螺栓的固定端穿过第三螺纹孔位于固定件内。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远离第二支撑管的一端固定有防止套筒滑出的限位块。
[0010]进一步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管,第一固定管的一端与第二支撑管铰接,
另一端内独立穿装有第二固定管,第二固定管的一端穿出第一固定管与连接杆铰接,第一固定管上设置有将其与第二固定管进行固定的第三固定组件。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通过呈夹持配合的两块固定板对温针灸针进行固定,防止温针灸针发生弯曲或者折断,对患者和温针灸针进行保护,防止出现意外;而将艾绒放置在两块固定板和两块夹持板组成的槽内,可以防止艾绒灰的掉落,从而可以防止艾绒灰将患者的皮肤烫伤和对患者的衣物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图1的俯视图;
[0016]图中各部件名称:1、固定件 2、第一支撑管 3、第二支撑管 4、连接杆 5、限位块 6、固定框 7、第二固定管 8、第一固定管 9、第二螺栓 10、固定板 11、拉簧 12、夹持板 13、第一螺栓 14、第三螺栓 15、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18]实施例1
[0019]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温针灸的针灸针及温针灸装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管2,第一支撑管2内独立穿装有第二支撑管3,通过第二支撑管3在第一支撑管2内上下移动,从而改变第一支撑管2和第二支撑管3的组合长度,进而对高度进行调节;
[0020]所述第一支撑管2的底部设置有将其与病床进行固定的固定件1,通过固定件1对第一支撑管2进行固定,防止第一支撑管2发生移动,第一支撑管2上设置有将其与第二支撑管3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组件,第二支撑管3的顶端铰接有上下摆动的连接杆4,连接杆4的左端与第二支撑管3的顶端铰接,连接杆4的左端固定有一个矩形块,在第二支撑管3的顶端开设有用于矩形块插入的槽,矩形块上开设有前后相通的通孔,通孔内穿装有一根轴,轴的两端穿过矩形块上的通孔与第二支撑管3顶端槽的两侧壁固定,连接杆4通过矩形块在第二支撑管3顶部的槽内上下摆动,从而改变连接杆4的倾斜度;
[0021]第二支撑管3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第二支撑管3与连接杆4之间角度的调节组件,通过调节组件可以对连接杆4的倾斜度进行调节,连接杆4上套有套筒15,套筒15为一个管状结构,使套筒15可以在连接杆4左右移动和进行转动,套筒15上设置有将其与连接杆4进行固定的第二固定组件;
[0022]套筒15的前侧固定有上下相通的固定框6,固定框6为一个矩形的上下相通的框架,由4块竖直的板组合而成,当然固定框6也可以是一个管状结构的框;
[0023]固定框6内设置有两块呈左右夹持配合且为弧形结构的夹持板12,夹持板12的底
部均固定有固定板10,在夹持状态下,两块夹持板12和两块固定板10整体呈一个槽口朝上的槽形结构,固定板10为半圆形结构的板,两个固定板10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圆形的板,两块固定板10整体构成一个管状结构,使两块固定板10和两块夹持板12整体构成一个圆柱形结构的槽,用于放置对针灸针尾部进行加热的艾绒;
[0024]固定框6上设置有使两块夹持板12呈夹持状的顶紧组件,两块固定板10的夹持配合处开设有用于针灸针尾穿过的通孔,即在左侧固定板10的右侧开设有一个半圆形的通孔,右侧固定板10的左侧开设有一个半圆形的通孔,两块固定板10上的半圆形通孔合在一起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通孔,完整通孔的直径与针灸针尾部的直径一致或者稍大,完整通孔的圆心与固定框6的正中心线重合;
[0025]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患者先躺或爬在病床上,然后医护人员将温针灸的针插入到患者的患处,将温针灸针插好后,通过固定件1将第一支撑管2固定在病床上,然后通过第二支撑管3在第一支撑管2内上下活动,从而对连接杆4的高度进行调节,使固定框6底部的水平高度高于温针灸针尾部的水平高度,这时可以通过套筒15对固定框6进行调节或者转动,使固定框6的正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温针灸的针灸针及温针灸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管(2),第一支撑管(2)内独立穿装有第二支撑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管(2)的底部设置有将其与病床进行固定的固定件(1),第一支撑管(2)上设置有将其与第二支撑管(3)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组件,第二支撑管(3)的顶端铰接有上下摆动的连接杆(4),第二支撑管(3)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第二支撑管(3)与连接杆(4)之间角度的调节组件,连接杆(4)上套有套筒(15),套筒(15)上设置有将其与连接杆(4)进行固定的第二固定组件,套筒(15)的前侧固定有上下相通的固定框(6),固定框(6)内设置有两块呈左右夹持配合且为弧形结构的夹持板(12),夹持板(12)的底部均固定有固定板(10),在夹持状态下,两块夹持板(12)和两块固定板(10)整体呈一个槽口朝上的槽形结构,固定框(6)上设置有使两块夹持板(12)呈夹持状的顶紧组件,两块固定板(10)的夹持配合处开设有用于针灸针尾穿过的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温针灸的针灸针及温针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紧组件包括第一螺栓(13),固定框(6)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一螺栓(13)呈螺纹配合的第一螺纹孔,第一螺栓(13)的固定端穿过第一螺纹孔顶在夹持板(12)上,固定框(6)与夹持板(12)之间设置有拉簧(11),拉簧(11)在拉紧状态下,两块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理冉姗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