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床急救防混流机械通气面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5524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临床急救防混流机械通气面罩,以解决现有通气阀状态切换的精准性、稳定性、安全性较差的问题,其方案包括由竖直设置的管状阀体和轴向滑动置于所述阀体内侧的活塞组成的通气阀,阀体下端回转连接有面罩,阀体内侧有置于所述活塞下方的弹簧;所述的通气阀上有与活塞行程对应的吸气孔和呼气孔,当活塞下移时,呼气孔关闭后吸气孔开启,当活塞上移复位时,吸气孔关闭后呼气孔开启;所述的阀体上有置于呼气孔下方的安全阀,阀体内侧有置于所述活塞上方的滤芯,呼气孔处连接有净化滤网,阀体下端回转连接有置于面罩下方的扁口管,扁口管的侧面连接有两根鼻插管。扁口管的侧面连接有两根鼻插管。扁口管的侧面连接有两根鼻插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临床急救防混流机械通气面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临床急救辅助工具,具体涉及一种临床急救防混流机械通气面罩。

技术介绍

[0002]在临床急救过程中,通气面罩是机械通气时不可缺少的呼吸急救设备,其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之一即是用于切换吸气和呼气状态的通气阀,目前,通气阀主要由主导吸气的鸭嘴单向阀和主导呼气的呼气阀组成,多年来虽然被广泛使用,但其存在的问题仍较为明显:其一,精准性差:呼气阀的开合由鸭嘴阀自身的位移决定,而实际使用中,一旦吸气过程中鸭嘴阀的位移意外受阻而在气压作用下提前开启,将会导致气流流经鸭嘴阀后直接经呼气口排出,无法进入患者体内,造成机械通气的失败;其二,稳定性差:呼气时气流在流经呼气阀时会产生空气振荡而造成呼气阀内部的压力波动,不仅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并导致通气不正常,还会给通气装置传递错误的信号使通气装置过早地启动下一个吸气阶段,引起患者的不适甚至引发危险;其三,安全性差:呼气阀部分需要借助患者呼气时产生的压力开启,因此会造成一定的呼气阻抗,使患者肺部始终处于较高的压力状态,易造成肺组织的气压伤;同时,呼气阀的反应速度较慢,当呼气压力突然升高时无法迅速增大开度以降低压力,同样会造成患者呼吸不适、肺部压力升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临床急救防混流机械通气面罩,以解决现有通气阀状态切换的精准性、稳定性、安全性较差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上述技术问题,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对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以下描述可以清楚知晓。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由竖直设置的管状阀体和轴向滑动置于所述阀体内侧的活塞组成的通气阀,阀体下端回转连接有面罩,阀体内侧有置于所述活塞下方的弹簧;所述的通气阀上有与活塞行程对应的吸气孔和呼气孔,当活塞下移时,呼气孔关闭后吸气孔开启,当活塞上移复位时,吸气孔关闭后呼气孔开启;所述的阀体上有置于呼气孔下方的安全阀,阀体内侧有置于所述活塞上方的滤芯,呼气孔处连接有净化滤网,阀体下端回转连接有置于面罩下方的扁口管,扁口管的侧面连接有两根鼻插管。
[0006]本专利技术利用活塞位移控制吸气孔/呼气孔的错位开合,吸气孔与呼气孔之间无法同时开启而形成回路,从而使得吸气和呼气阶段气流无法产生混流,提高了机械通气的精准性和卫生性,避免了通气失败的问题;同时,吸气孔的开度根据球囊、呼吸机等设备或人工呼吸的输出压力决定,反应迅速,不会对气流产生较大阻碍,而呼气时活塞在弹簧作用下迅速复位使呼气孔处于完全开启状态,有效杜绝了呼气阻抗问题,防止患者肺部压力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引起不适或伤害,使呼气过程更加稳定和安全。
[0007]本专利技术中采用面罩、扁口管与鼻插管的组合方式,可以使气流根据畅通度自动选择通路,适用于口部紧闭、鼻部阻塞或气管不畅的患者的呼吸急救,不需捏住鼻翼或捂住口
部进即可进行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主视图。
[0009]图2为图1所示的A

A剖视图。
[001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吸气通气时的正视剖面图。
[0011]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轴测图。
[0012]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轴测局部剖视图。
[0013]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轴测内部剖视图。
[0014]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正视剖面图。
[0015]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正视剖面图。
[0016]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的局部正视剖面图。
[0017]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四吸气通气时的局部剖面图。
[0018]图11为图9所示的B

B剖视图。
[0019]技术术语与附图标记:1、阀体2、活塞3、面罩4、弹簧5、柱体6、外缘凸台7、吸气孔8、滑移孔9、呼气孔10、安全阀11、滤芯12、净化滤网13、扁口管14、鼻插管15、套环16、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在描述本专利技术时,为了清楚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要旨,将省略对现有已知功能或配置的描述。
[0020]图1至图6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包括由竖直设置的管状阀体1和置于所述阀体1内侧并与阀体1轴向滑动连接的活塞2组成的通气阀,以及与所述阀体1下端沿阀体1的轴线回转连接的面罩3;所述的阀体1内侧有置于所述活塞2下方的弹簧4,活塞2在弹簧4的弹力作用下向上滑动;阀体1内有竖向贯穿活塞2的柱体5,柱体5的上端同轴连接有外缘凸台6,所述活塞2上有分别与柱体5和外缘凸台6匹配的吸气孔7和滑移孔8,吸气孔7和滑移孔8构成上大下小的轴切面为T形的台阶孔,所述外缘凸台6与滑移孔8轴向密封滑动连接,柱体5置于所述吸气孔7内且吸气孔7的内径大于所述柱体5的直径,当活塞2下移时,外缘凸台6逐渐从滑移孔8内滑出使活塞2上下区域经T形孔连通而实现通气;所述的阀体1上有置于活塞2下方的水平设置的呼气孔9,所述活塞2下端面与呼气孔9下缘之间的距离小于外缘凸台6在滑移孔8内的有效滑动距离,从而使得活塞2在其上方的通气压力作用下下移时,活塞2的下端必须完全越过所述呼气孔9后才能使外缘凸台6与滑移孔8分离,即首先将呼气孔9完全闭合后才会开启吸气孔7,实现吸气通气,因此只要在吸气进行过程中,呼气孔9始终无法被开启,从而保证了吸气通气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反之,当活塞2上方的通气压力消失时,活塞2在弹簧4的弹力作用下迅速复位上移,在此过程中,外缘凸台6首先滑入滑移孔8内将吸气孔7封闭,而后活塞2的下端面才会滑过呼气孔9处而逐渐将呼气孔9开启,实现呼气通气,可见呼气进行过程中,活塞2下方气体无法向上返流,实现了气体的隔绝,可有效避免气
体的污染;同时,在呼气初始阶段,活塞2的复位并非由患者的呼气压力驱动,而是经弹簧4的弹力直接驱动,复位反应更加迅速可靠且复位后稳定保持在高位处使呼气孔9完全开启,因此不会产生压力波动和噪音问题,也不存在呼气阻抗问题,使患者的呼吸过程自然顺畅,更加稳定和安全。
[0021]所述的阀体1上有置于呼气孔9下方的安全阀10,用于防止通气过程中阀体内部压力超出预设值而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所述的阀体1内有置于所述活塞2上方的滤芯11,用于对吸气通气时的空气进行过滤,避免空气中的病菌等进入患者肺部;所述的呼气孔9处连接有净化滤网12,用于对患者呼出的气体进行净化处理;所述的阀体1下端有与阀体1同轴回转连接的扁口管13,扁口管13置于面罩3下方,扁口管13的侧面连接有两根鼻插管14;根据实际需求,使用时可不采用扁口管13和鼻插管14而将面罩3直接罩于患者口鼻外围,也可采用扁口管13和/或鼻插管14(针对口部紧闭无法开启的患者或应对人工呼吸急救的情况),将扁口管13置于患者口内并/或将鼻插管14塞入患者鼻腔并戴好面罩3进行通气;由于阀体1与面罩3和扁口管13都是回转连接,因此在固定好面罩3、扁口管13和鼻插管14后,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临床急救防混流机械通气面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竖直设置的管状阀体(1)和轴向滑动置于所述阀体(1)内侧的活塞(2)组成的通气阀,阀体(1)下端连接有面罩(3),阀体(1)内侧有置于所述活塞(2)下方的弹簧(4);所述的通气阀上有与活塞(2)行程对应的吸气孔(7)和呼气孔(9),当活塞(2)下移时,呼气孔(9)关闭后吸气孔(7)开启,当活塞(2)上移复位时,吸气孔(7)关闭后呼气孔(9)开启;所述的阀体(1)上有置于呼气孔(9)下方的安全阀(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床急救防混流机械通气面罩,其特征在于,阀体(1)内有竖向贯穿活塞(2)的柱体(5),柱体(5)的上端有于柱体(5)同轴设置的外缘凸台(6),所述吸气孔(7)置于活塞(2)上并与柱体(5)间隙配合,活塞(2)上有置于吸气孔(7)上方并与外缘凸台(6)轴向密封滑动配合的滑移孔(8),所述外缘凸台(6)与滑移孔(8)轴向密封滑动连接;所述的呼气孔(9)水平设置于阀体(1)上并置于活塞(2)下方,所述活塞(2)下端面与呼气孔(9)下缘之间的距离小于外缘凸台(6)在滑移孔(8)内的有效滑动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床急救防混流机械通气面罩,其特征在于,吸气孔(7)竖直设置于阀体(1)外侧,所述吸气孔(7)的上下端口分别朝向阀体(1)内侧并与阀体(1)的内侧连通,所述上下端口的竖直距离大于活塞(2)的高度,活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永娜陈万宏
申请(专利权)人:漯河市中心医院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