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皓专利>正文

提高轴承质量的微润滑新材料及制备方法和轴承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64395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提高轴承质量的微润滑新材料及制备方法和轴承处理方法,涉及润滑材料技术领域。所述提高轴承质量的微润滑新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0.5~2份、抗磨剂0.5~1.2份、防锈剂0.1~0.3份、分散剂1.0~10.0份、油性剂0.2~0.8份、摩擦改进剂1.0~5.0份、聚α烯烃0.021~0.208份。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和聚α烯烃配合使用,使得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的分散性和油溶性大幅度提高,配合材料中的其它组分,均匀快速地填充到轴承表面凹面区域,修复轴承材料表面的微瑕疵,使轴承表面平滑,进而提高轴承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提高轴承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提高轴承质量的微润滑新材料及制备方法和轴承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润滑材料
,尤其涉及提高轴承质量的微润滑新材料及制备方法和轴承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轴承作为机械设备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摩擦系数并保证回转精度。无论飞机、汽车、高铁,还是高精密机床、仪器仪表,“凡是旋转的部分,都需要轴承”。当机器或设备运转时,其中作相对运动零件的表面上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和磨损,润滑则是控制摩擦、减少磨损的常用技术手段。润滑材料是指能够起到减磨、降磨作用,并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物质,这种物质加入到相互作用的对偶表面之间,能够起到承载负荷、降低对偶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少对偶表面材料磨损的作用。
[0003]目前,国产轴承在尺寸公差与旋转精度、高速性能、润滑介质、振动及噪声控制、轴承材料、服役寿命与可靠性等方面均与进口轴承存在较大差距。润滑介质的优劣是影响轴承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对润滑介质的研究,对提高轴承性能、使用寿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轴承质量的微润滑新材料及制备方法和轴承处理方法,用于克服现有国产普通轴承质量较差、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提高轴承质量的微润滑新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0.5~2份、抗磨剂0.5~1.2份、防锈剂0.1~0.3份、分散剂1.0~10.0 份、油性剂0.2~0.8份、摩擦改进剂1.0~5.0份、聚α烯烃0.021~0.208份。
[0007]优选地,所述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包括经杂醇油改性处理的纳米硼酸盐和纳米氮化硼,其中,所述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中,纳米硼酸盐的粒径为5nm~50nm,纳米氮化硼的粒径为5nm~50nm,所述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中,杂醇油、纳米硼酸盐与纳米氮化硼的重量比为(0.05~0.2):(0.2~1.0): (0.25~0.8)。
[0008]优选地,所述抗磨剂包括第一抗磨剂和第二抗磨剂;所述第一抗磨剂为长链伯烷基二硫代磷酸锌,所述第二抗磨剂为伯烷基二硫代磷酸锌;所述抗磨剂中,所述第一抗磨剂和第二抗磨剂的重量比为(0.3~0.6):(0.2~0.6)。
[0009]优选地,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0.8~1.6份、第一抗磨剂0.32~0.45份、第二抗磨剂0.55~0.6份、防锈剂0.18~0.23份、分散剂 5.0~7.0份、油性剂0.2~0.4份、摩擦改进剂2.5~3.5份、聚α烯烃0.042~0.185 份。
[0010]优选地,所述防锈剂为二聚酸和磷酸酯、烯基丁二酸、碱性二壬基奈磺酸钡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和/或,所述防锈剂为二聚酸和磷酸酯时,所述二聚酸和磷酸酯重量比为(0.04~0.2):(0.06~0.1);和/或,所述二聚酸中二聚酸的重量百分比≥95%,所述磷酸酯
为二(2

乙基己基)磷酸酯;和/或,所述分散剂为双烯基丁二酰亚胺;和/或,所述摩擦改进剂为磷酸酯,所述磷酸酯中磷酸单酯的重量百分比为25%~45%,磷酸双酯的重量百分比为55%~75%;和/或,所述油性剂为油酸乙二醇酯、苯三唑脂肪胺酸盐、硫化烯烃棉籽油;和/或,所述油性剂中,所述油酸乙二醇酯、苯三唑脂肪胺酸盐、硫化烯烃棉籽油的重量比为(0.05~0.3):(0.1~0.3):(0.05~0.2)。
[0011]优选地,所述聚α烯烃由低粘度聚α烯烃和中粘度聚α烯烃组成,所述聚α烯烃中,所述低粘度聚α烯烃和中粘度聚α烯烃的重量比为(0.018~0.2): (0.003~0.008)。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提高轴承质量的微润滑新材料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0013]将聚α烯烃和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混合,于40℃~60℃加温处理 10min~30min,得混合物I;
[0014]将1/2~3/5重量的抗磨剂、分散剂、摩擦改进剂、1/2~2/3重量的油性剂于 50℃~60℃混合10min~30min,得混合物II;
[0015]将剩余的抗磨剂、防锈剂于70℃~80℃混合10min~30min,得混合物Ⅲ;
[0016]将混合物Ⅰ、混合物II、混合物Ⅲ混合均匀,加入剩余的油性剂,于80℃~90℃混合30min~40min,自然冷却至50℃,过滤,即得成品。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功能型润滑脂,包括上述提高轴承质量的微润滑新材料。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轴承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1)组装前处理:将轴承配件超声波清洗后,烘干;
[0020](2)浸泡处理:在工艺浸泡槽内放入微润滑材料,保持微润滑新材料循环流动,并将步骤(1)处理后的轴承配件浸入工艺浸泡槽内,80℃~180℃浸泡 12h

48h;
[0021](3)晶格闭合:将步骤(2)浸泡处理后的轴承配件淋净、擦净、晶格闭合1.5h~24h;
[0022](4)组装:将步骤(3)晶格闭合后的轴承配件按照轴承技术规范组装成轴承;
[0023](5)轴承磨合运转:将步骤(4)中组装好的轴承安装于轴承专业检测设备,并将安装好的轴承完全浸入微润滑新材料中,磨合运转4h~8h;
[0024](6)涂抹功能型润滑脂:将步骤(5)中经过磨合的轴承淋净、擦净、晶格闭合后,涂抹功能型润滑脂;
[0025](7)检验、封装。
[0026]优选地,所述功能型润滑脂的涂抹量为≤轴承空腔的50%。
[0027]有益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轴承质量的微润滑新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0.5~2份、抗磨剂0.5~1.2份、防锈剂0.1~0.3份、分散剂1.0~10.0份、油性剂0.2~0.8份、摩擦改进剂1.0~5.0 份、聚α烯烃0.021~0.208份。本专利技术将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和聚α烯烃配合使用,使得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的分散性和油溶性大幅度提高,配合材料中的其它组分,均匀快速地填充到轴承表面的凹面区域,修复轴承材料表面的微瑕疵,使轴承表面平滑,进而提高轴承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0028](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提高轴承质量的微润滑新材料,采用杂醇油改性处理纳米硼酸盐和纳米氮化硼,杂醇油主要成分为异戊醇、丁醇、丙醇和庚醇,纳米硼酸盐和纳米氮化硼经杂醇油改性处理后,杂醇油吸附于纳米硼酸盐和纳米氮化硼的表面,使得纳米硼酸盐和纳米氮化硼表面吸附有羟基基团。由于杂醇油中含有不同分子链长的醇,可以起到对纳米硼酸盐和纳米氮化硼表面叠加缠绕的作用,更有利于对纳米硼酸盐和纳米氮化硼表面
进行吸附包覆,使得纳米硼酸盐和纳米氮化硼之间分散更均匀。同时,本专利技术包覆于纳米硼酸盐和纳米氮化硼表面的杂醇油,通过与聚α烯烃提前混合,使聚α烯烃也更好地包覆于纳米硼酸盐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轴承质量的微润滑新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0.5~2份、抗磨剂0.5~1.2份、防锈剂0.1~0.3份、分散剂1.0~10.0份、油性剂0.2~0.8份、摩擦改进剂1.0~5.0份、聚α烯烃0.021~0.208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润滑新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包括经杂醇油改性处理的纳米硼酸盐和纳米氮化硼,其中,所述精制纳米硼传驱动复合剂中,纳米硼酸盐的粒径为5nm~50nm,纳米氮化硼的粒径为5nm~50nm,杂醇油、纳米硼酸盐与纳米氮化硼重量比为(0.05~0.2):(0.2~1.0):(0.25~0.8)。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润滑新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磨剂包括第一抗磨剂和第二抗磨剂;所述第一抗磨剂为长链伯烷基二硫代磷酸锌,所述第二抗磨剂为伯烷基二硫代磷酸锌;所述抗磨剂中,所述第一抗磨剂和第二抗磨剂的重量比为(0.3~0.6):(0.2~0.6)。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微润滑新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锈剂为二聚酸和磷酸酯、烯基丁二酸、碱性二壬基奈磺酸钡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和/或,所述分散剂为双烯基丁二酰亚胺;和/或,所述摩擦改进剂为磷酸酯,所述磷酸酯中磷酸单酯的重量百分比为25%~45%,磷酸双酯的重量百分比为55%~75%;和/或,所述油性剂为油酸乙二醇酯、苯三唑脂肪胺酸盐、硫化烯烃棉籽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润滑新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锈剂为二聚酸和磷酸酯时,所述二聚酸和磷酸酯的重量比为(0.04~0.2):(0.06~0.1);和/或,所述二聚酸中二聚体的重量百分比≥95%,所述磷酸酯为二(2

乙基己基)磷酸酯。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微润滑新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α烯烃由低粘度聚α烯烃和中粘度聚α烯烃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皓
申请(专利权)人:孙皓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