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存放移液管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3824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存放移液管的装置,涉及实验用具技术领域,包括一底座、一转轴、一废液收集池和一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固定槽口内卡合连接有一移液管;其中,所述移液管通过卡合组件与所述固定槽口卡合连接,所述卡合组件包括一抵压弹片、一第一缓冲组件和一第二缓冲组件,所述抵压弹片的固定横板与所述固定槽口内的第一柱体铰接,所述第一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槽口的内底壁上,所述第二缓冲组件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槽口的内底壁与所述固定槽口的内侧壁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移液管上的水分通过卡接孔滴落在盛液板的盛液槽中,且盛液槽中的水被海绵吸附,盛液槽中的水清理方便,并且在取用移液管时较为方便。并且在取用移液管时较为方便。并且在取用移液管时较为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存放移液管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实验用具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存放移液管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实验室中有大量的玻璃移液管,移液管的放置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目前的移液管架占用空间比较大,不太适合在实验室使用,因此目前实验室中的做法一般是将移液管放置在一个大塑料筐内。当移液管清洗之后,上面会有残留的水分,存放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残留的水分控干,在垂直放置过程中,移液管内部的水会流淌到最下层的板表面,并且在取用时,由于移液管与固定板固定连接,在更换时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存放移液管的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用于存放移液管的装置,包括:
[0006]一底座;
[0007]一转轴,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的上端;
[0008]一废液收集池,所述废液收集池设置在所述转轴的外周上;
[0009]一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套设在所述转轴的上端,且所述固定板的固定槽口内卡合连接有一移液管;
[0010]其中,所述移液管通过卡合组件与所述固定槽口卡合连接,所述卡合组件包括:
[0011]一抵压弹片,所述抵压弹片的固定横板与所述固定槽口内的第一柱体铰接,且所述抵压弹片能够与所述移液管的外壁相抵压;
[0012]一第一缓冲组件,所述第一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槽口的内底壁上,且所述第一缓冲组件能够与所述抵压弹片的内壁相抵压;
[0013]一第二缓冲组件,所述第二缓冲组件活动设置在所述固定槽口的底槽上,且所述抵压弹片的缓冲横板能够与所述第二缓冲组件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包括:
[0015]一缓冲筒体,所述缓冲筒体设置在所述固定槽口的内底壁上;
[0016]一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活动设置在所述缓冲筒体内,且所述支撑柱的上端伸出所述缓冲筒体并与所述抵压弹片的内壁相抵压;
[0017]一第一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压在所述固定槽口的内底壁与所述支撑柱的下端之间。
[0018]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缓冲组件包括:
[0019]一第二柱体,所述第二柱体活动设置在所述底槽上;
[0020]一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压在所述固定槽口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二柱体之间。
[0021]更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横板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二柱体固定连接。
[0022]进一步地,所述废液收集池整体由第一半圆池体和第二半圆池体构成。
[0023]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半圆池体两端的卡柱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半圆池体两端开设的对应的卡槽卡合连接。
[0024]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的中部套设有一限位板,所述移液管的下端能够卡合在所述限位板上对应的开槽内。
[0025]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上端扣设有一防尘罩。
[0026]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移液管上的水分通过卡接孔滴落在盛液板的盛液槽中,且盛液槽中的水被海绵吸附,盛液槽中的水清理方便,并且在取用移液管时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002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技术的固定板的局部示意图。
[0030]图3为图2的A处局部放大图。
[0031]图4为图1的B处局部放大图。
[0032]附图标记列表:底座1、转轴2、限位板3、固定板4、固定槽口41、底槽42、防尘罩5、废液收集池6、第一半圆池体61、卡槽611、第二半圆池体62、卡柱621、移液管7、卡合组件8、抵压弹片81、固定横板811、缓冲横板812、第一柱体82、第二柱体83、通孔831、支撑柱84、缓冲筒体85、第一压缩弹簧86、第二压缩弹簧87。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4]参考图1至图4,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用于存放移液管的装置,包括一底座1、一转轴2、一废液收集池6和一固定板4,所述转轴2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1的上端;所述废液收集池6设置在所述转轴2的外周上;所述固定板4套设在所述转轴2的上端,且所述固定板4的固定槽口41内卡合连接有一移液管7;其中,所述移液管7通过卡合组件8与所述固定槽口41卡合连接,所述卡合组件8包括一抵压弹片81、一第一缓冲组件和一第二缓冲组件,所述抵压弹片81的固定横板811与所述固定槽口41内的第一柱体82铰接,且所述抵压弹片81能够与所述移液管7的外壁相抵压;所述第一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槽口41的内底壁上,且所述第一缓冲组件能够与所述抵压弹片81的内壁相抵压;所述第二缓冲组件活动设置在所述固定槽口41的底槽42上,且所述抵压弹片81的缓冲横板812能够与所述第二缓冲组件固定连接。
[0035]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包括一支撑柱84、一缓冲筒体85和一第一压缩弹簧86,所述缓冲筒体85设置在所述固定槽口41的内底壁上,所述支撑柱84活动设置在所述缓
冲筒体85内,且所述支撑柱84的上端伸出所述缓冲筒体85并与所述抵压弹片81的内壁相抵压,所述第一压缩弹簧86的两端分别抵压在所述固定槽口41的内底壁与所述支撑柱84的下端之间。
[0036]优选的,所述第二缓冲组件包括一第二柱体83和一第二压缩弹簧87,所述第二柱体83安装在所述固定槽口41的内底壁上,所述第二柱体83活动设置在所述底槽42上;所述第二压缩弹簧87的两端分别抵压在所述固定槽口41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二柱体83之间。
[0037]优选的,所述缓冲横板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二柱体固定连接。
[0038]优选的,所述废液收集池6整体由第一半圆池体61和第二半圆池体62构成。
[0039]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半圆池体62两端的卡柱621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半圆池体61两端开设的对应的卡槽611卡合连接。
[0040]优选的,所述转轴2的中部套设有一限位板3,所述移液管7的下端能够卡合在所述限位板3上对应的开槽内。
[0041]优选的,所述底座1的上端扣设有一防尘罩5。
[0042]工作过程:固定板4和限位板3可同步在底座1上旋转,方便使用,移液管7固定在固定板4上,固定板4上可固定十二个移液管7,废液收集池6放置在底座1上,分为两半,两边通过卡槽611和卡柱621卡合固定,可收集移液管7上滴下来的残留液体,使用后将第一半圆池体61和第二半圆池体62分别从两边拆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存放移液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座(1);一转轴(2),所述转轴(2)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1)的上端;一废液收集池(6),所述废液收集池(6)设置在所述转轴(2)的外周上;一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套设在所述转轴(2)的上端,且所述固定板(4)的固定槽口(41)内卡合连接有一移液管(7);其中,所述移液管(7)通过卡合组件(8)与所述固定槽口(41)卡合连接,所述卡合组件(8)包括:一抵压弹片(81),所述抵压弹片(81)的固定横板(811)与所述固定槽口(41)内的第一柱体(82)铰接,且所述抵压弹片(81)能够与所述移液管(7)的外壁相抵压;一第一缓冲组件,所述第一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槽口(41)的内底壁上,且所述第一缓冲组件能够与所述抵压弹片(81)的内壁相抵压;一第二缓冲组件,所述第二缓冲组件活动设置在所述固定槽口(41)的底槽(42)上,且所述抵压弹片(81)的缓冲横板(812)能够与所述第二缓冲组件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存放移液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包括:一缓冲筒体(85),所述缓冲筒体(85)设置在所述固定槽口(41)的内底壁上;一支撑柱(84),所述支撑柱(84)活动设置在所述缓冲筒体(85)内,且所述支撑柱(84)的上端伸出所述缓冲筒体(8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煜彬程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义谱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