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3199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6: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垃圾焚烧系统的技术领域,公开了用于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包括保温罩,所述保温罩的内部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焚化炉,所述保温罩的内部位于焚化炉的侧边固定设置有水箱,所述保温罩的上端中间位置贯通固定设置有过滤箱,所述过滤箱的上端贯通设置有中和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该设计的用于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在使用时具备焚化余热可再利用的性能,同时设置的鼓风结构可以使垃圾焚化更彻底,燃烧更充分,产生的热量更高,设置的尾气处理结构可以将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以及酸性气体中和吸附掉,使得装置的使用更环保且热利用率高,值得推广。值得推广。值得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垃圾焚烧系统的
,尤其涉及用于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垃圾焚烧的余热利用装置用来对垃圾焚烧过程的热量进行充分利用,节约能源,避免热能的浪费,废气余热回收装置就是提取热定型机排出的废气能量来加热定型机所需新鲜空气进气温度,达到降低废气的排放温度和节约热定型机能源的目的。
[0003]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垃圾焚烧的余热利用装置(公布号为CN210107415U),该专利技术通过在焚烧炉的顶端中部安装储水罐,在储水罐的两侧安装有布水管,在储水罐的顶端中部安装有进水泵,在进水泵的一端安装有进水管,通过其可以使余热对冷水进行加热,并通过布水管供给至家用,且在焚烧炉的内壁内腔设置有缓水腔,通过其可以对炉体外壁余热进行吸收,增大余热回收效果,但是该设计的装置没有对应的古风结构,使得垃圾在焚烧炉内的燃烧反应不彻底,发热效率较低,同时没有对应的焚烧尾气尾烟处理结构设计,污染较大,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用于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用于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该设计的用于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在使用时具备焚化余热可再利用的性能,同时设置的鼓风结构可以使垃圾焚化更彻底,燃烧更充分,产生的热量更高,设置的尾气处理结构可以将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以及酸性气体中和吸附掉,使得装置的使用更环保且热利用率高,值得推广。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用于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包括保温罩,所述保温罩的内部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焚化炉,所述保温罩的内部位于焚化炉的侧边固定设置有水箱,所述保温罩的上端中间位置贯通固定设置有过滤箱,所述过滤箱的上端贯通设置有中和箱,所述保温罩的一侧靠上位置贯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靠近保温罩的一端贯通保温罩并和水箱的输出端贯通连接,所述保温罩位于出水管的下端位置贯通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靠近保温罩的一端贯通保温罩并和水箱的输入端贯通连接,所述进水管的管身上固定套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出水管的管身上固定套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焚化炉的两侧均对称等距固定设置有多个导热片,所述水箱靠近焚化炉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导热板,多个所述导热板均和多个导热片固定连接,所述焚化炉的上端贯通连接有排烟管,所述排烟管的上端贯通保温罩并和过滤箱的底端输入端贯通连接,所述过滤箱的前端均滑动设置有抽屉,所述抽屉的中间位置均固定设置有滤芯,所述过滤箱的上端输出端均和中和箱的底端输入端贯通连接,所述中和箱的内部等距固定设置有第一中和板、第二中和板、第三中和板和第四中
和板,所述中和箱的上端中间位置贯通连接有排出管,所述排出管的管身上固定套设有PH值检测器,所述保温罩远离出水管的一侧靠底端位置固定设置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输出端贯通连接有鼓风管,所述焚化炉的内部靠近鼓风机的一侧固定设置有通风管,所述鼓风管远离鼓风机的一端贯通保温罩、水箱以及焚化炉并和通风管贯通连接;
[000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设计的装置在使用时具备焚化余热可再利用的性能,同时设置的鼓风结构可以使垃圾焚化更彻底,燃烧更充分,产生的热量更高,设置的尾气处理结构可以将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以及酸性气体中和吸附掉,使得装置的使用更环保且热利用率高,值得推广。
[0008]进一步地,所述通风管远离鼓风机的一端等距贯通连接有多个鼓风口;
[000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多个鼓风口的设置使得空气可以在焚化炉内产生循环,使得垃圾燃烧需要的氧气供应更加充分,燃烧更充分,产生的热量更多。
[0010]进一步地,所述鼓风机的输入端固定设置有滤网;
[00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滤网的设计使得鼓风机抽入的空气本身含有的颗粒物杂质少。
[0012]进一步地,所述焚化炉的前端中间位置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进料门;
[00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料门的设置方便向焚化炉内添加垃圾。
[0014]进一步地,所述保温罩的前端中间位置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箱门;
[00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箱门的设计,方便打开进料门。
[0016]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箱的输出端通过法兰盘和中和箱的输入端贯通连接;
[00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法兰盘贯通连接的方式,使得中和箱便于拆卸安装。
[0018]进一步地,所述中和箱的前端中间位置通过多个固定螺栓固定连接有检修板,所述第一中和板、第二中和板、第三中和板和第四中和板均等距固定连接在检修板的一端;
[00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检修板的设置以及多个中和板的连接方式,方便定期对多个中和板进行更换。
[00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和板选用改性水滑石衍生物多孔板,所述第二中和板选用活性氧化锰多孔板,所述第三中和板选用氢型丝光沸石分子筛,所述第四中和板选用氢氧化钾多孔板,所述保温罩选用陶瓷纤维;
[00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改性水滑石衍生物对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吸附性,使得第一中和板方便处理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活性氧化锰对硫的氧化物具有很好的中和吸附作用,使得第二中和板方便处理尾气中的硫的氧化物,氢型丝光沸石分子筛对氮的氧化物有着很好的吸附中和作用,使得第三中和板方便处理尾气中的氮的氧化物,氢氧化钾多孔板对于盐酸气体和氢氟酸气体的中和吸附作用极好,使得第四中和板方便处理尾气中的盐酸气体和氢氟酸气体,陶瓷纤维具备着极低的热传导系数,同时有着较好的耐高温性,使得保温罩的保温隔热性极好。
[0022]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1、本技术中,改性水滑石衍生物对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吸附性,使得第一中和板方便处理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活性氧化锰对硫的氧化物具有很好的中和吸附作用,使得第二中和板方便处理尾气中的硫的氧化物,氢型丝光沸石分子筛对氮的氧化物有着很好的吸附中和作用,使得第三中和板方便处理尾气中的氮的氧化物,氢氧化钾多孔板对于盐
酸气体和氢氟酸气体的中和吸附作用极好,使得第四中和板方便处理尾气中的盐酸气体和氢氟酸气体,整体的中和板设计使得对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处理更完善,同时第一中和板、第二中和板、第三中和板和第四中和板固定连接在检修板一侧的连接方式,使得可以通过更换检修板对多个中和板进行更换的作用,使得中和箱对尾气的净化效率始终达标,设置在排出管上的PH值检测器可以实时检测排出尾气的PH值,方便判断中和板是否需要更换,整体设计对于焚化炉的尾气净化处理较为完善,更加环保。
[0024]2、本技术中,设置的鼓风机、鼓风管、导热片、导热板、水箱、进水管、出水管组成了装置的余热回收利用结构,在该结构中,当焚化炉开始对垃圾进行燃烧时,可以启动鼓风机,工作的鼓风机将空气沿着鼓风管吹进通风管,并沿着多个鼓风口吹出,为燃烧的垃圾提供充足的氧气,使得垃圾的燃烧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包括保温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罩(1)的内部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焚化炉(16),所述保温罩(1)的内部位于焚化炉(16)的侧边固定设置有水箱(17),所述保温罩(1)的上端中间位置贯通固定设置有过滤箱(11),所述过滤箱(11)的上端贯通设置有中和箱(7);所述保温罩(1)的一侧靠上位置贯通连接有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靠近保温罩(1)的一端贯通保温罩(1)并和水箱(17)的输出端贯通连接,所述保温罩(1)位于出水管(5)的下端位置贯通连接有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靠近保温罩(1)的一端贯通保温罩(1)并和水箱(17)的输入端贯通连接,所述进水管(3)的管身上固定套设有第一电磁阀(2),所述出水管(5)的管身上固定套设有第二电磁阀(4),所述焚化炉(16)的两侧均对称等距固定设置有多个导热片(26),所述水箱(17)靠近焚化炉(16)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导热板(25),多个所述导热板(25)均和多个导热片(26)固定连接;所述焚化炉(16)的上端贯通连接有排烟管(18),所述排烟管(18)的上端贯通保温罩(1)并和过滤箱(11)的底端输入端贯通连接,所述过滤箱(11)的前端均滑动设置有抽屉(12),所述抽屉(12)的中间位置均固定设置有滤芯(24),所述过滤箱(11)的上端输出端均和中和箱(7)的底端输入端贯通连接,所述中和箱(7)的内部等距固定设置有第一中和板(20)、第二中和板(21)、第三中和板(22)和第四中和板(23),所述中和箱(7)的上端中间位置贯通连接有排出管(8),所述排出管(8)的管身上固定套设有PH值检测器(9);所述保温罩(1)远离出水管(5)的一侧靠底端位置固定设置有鼓风机(1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传海初庆运姚昊丛树业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新宇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