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和CT扫描成像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2296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6: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用提供一种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和CT扫描成像系统。患者支承装置包括主体部,主体部限定U形腔,U形腔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U形腔的底部汇聚而形成底座,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侧壁的底部的外侧纵向边缘连接有上面设置有连接装置的第一翼部,在第二侧壁的底部的外侧纵向边缘连接有上面设置有连接装置的第二翼部,患者支承装置能够通过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上的连接装置固定到患者支承台上。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不仅能够提高扫描成像质量,而且能够很容易地安装在患者支承台上,并且可以装配在患者支承台上的任意所需位置。同时还可以实现多功能用途。功能用途。功能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和CT扫描成像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计算机断层(CT)扫描,尤其涉及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以及包括这种患者支承装置的CT扫描成像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系统利用X射线束对人体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并且最终生成CT图像,以用于诊断多种疾病。
[0003]在进行CT扫描时,患者躺在患者支承台上。当对患者头部进行扫描时,通常还需要将患者头部支承在患者头部支承装置上。用于支承患者头部的现有患者头部支承装置包括用于接收患者头部的支承部和插接到患者支承台上的插接部。在安装时,需要将插接部插入患者支承台上的插接孔中。这种患者头部支承装置不仅安装麻烦,而且只能安装在患者支承台上的固定位置,以及只能用于支承患者头部。这种现有的患者头部支承装置的插接部由于其所处位置会影响扫描成像质量,而且由于受到安装位置的限制导致使用起来不方便,功能单一,不能充分满足患者扫描成像时的需求。
[0004]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中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这种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能够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种缺陷。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限定U形腔,所述U形腔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所述U形腔的底部汇聚而形成底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侧壁的底部的外侧纵向边缘连接有上面设置有连接装置的第一翼部,在所述第二侧壁的底部的外侧纵向边缘连接有上面设置有连接装置的第二翼部,所述患者支承装置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翼部和所述第二翼部上的所述连接装置固定到患者支承台上。
[0007]优选地,所述连接装置是维可牢搭扣。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具有从所述U形腔的开口端向着底部逐渐增大的宽度以及具有从所述U形腔的开口端向着底部逐渐增大的长度。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的前端面形成为从所述U形腔的开口端向着所述底座延伸的第一弯曲弧面,并且所述第二侧壁的前端面形成为从所述U形腔的开口端向着所述底座延伸的第二弯曲弧面。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曲弧面和所述第二弯曲弧面是凹形弯曲弧面。
[0011]优选地,所述底座具有向外凸出的弧形底面,以便与所述患者支承台的凹形顶面相匹配。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定位突起部,所述第二侧壁的底部设置
有第二定位突起部,所述第一定位突起部和所述第二定位突起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或者大于所述患者支承台的宽度。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维可牢搭扣,以及所述第二侧壁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维可牢搭扣。
[0014]优选地,所述患者支承装置由发泡材料热压制成,并且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面相对于所述底座形成为斜面。
[00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CT扫描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CT扫描成像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
[0016]根据本技术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不仅能够提高扫描成像质量,而且能够很容易地安装在患者支承台上,并且可以装配在患者支承台上的任意所需位置。此外,根据本技术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不仅可以用于支承患者头部,而且还可以用于支承患者膝部或者足部,从而实现多功能用途。
附图说明
[0017]图1以立体图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
[0018]图2以另一立体图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
[0019]图3以又一立体图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
[0020]图4以再一立体图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以及
[0021]图5以主视图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应理解的是,附图仅仅用于图示本技术,而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图1以立体图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图2以另一立体图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图3以又一立体图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图4以再一立体图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以及图5以主视图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如图1

5所示,根据本技术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1包括主体部3,主体部3限定用于接收患者头部的大体U形腔5。U形腔5的第一侧壁5a和第二侧壁5b在U形腔5的底部汇聚而形成底座5c。底座5c具有大体向外凸出的弧形底面5d,以便与患者支承装置1将要放置在其上的患者支承台(未示出)的凹形顶面相匹配。
[0024]U形腔5的第一侧壁5a和第二侧壁5b具有从U形腔5的开口端向着底部逐渐增大的宽度(即,沿着垂直于患者支承台的纵轴方向的尺寸)W,并且具有从U形腔5的开口端向着底部逐渐增大的长度(即,沿着患者支承台的纵轴方向的尺寸)L。优选地,U形腔5的第一侧壁5a的前端面,即,当患者头部被接收在U形腔5中时朝向患者躯干部分的端面,形成为从U形
腔5的开口端向着底座5c延伸的第一弯曲弧面5e。类似地,U形腔5的第二侧壁5b的前端面,即,当患者头部被接收在U形腔5中时朝向患者躯干部分的端面,形成为从U形腔5的开口端向着底座5c延伸的第二弯曲弧面5f。第一弯曲弧面5e和第二弯曲弧面5f更优选是凹形弯曲弧面,以便当患者头部被接收在U形腔5中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由于在第一侧壁5a的前端形成有第一弯曲弧面5e并且在第二侧壁5b的前端形成有第二弯曲弧面5f,当患者头部被接收在U形腔5中时,可以使患者的耳朵从U形腔5的第一侧壁5a和第二侧壁5b的前端露出,以便操作人员更易于确定患者的眶耳线和耳道。
[0025]在U形腔5的第一侧壁5a的底部的外侧纵向边缘连接有第一翼部7a,第一翼部7a上设置有诸如维可牢搭扣或者卡扣的连接装置。类似地,在U形腔5的第二侧壁5b的底部的外侧纵向边缘连接有第二翼部7b,第二翼部7b上设置有诸如维可牢搭扣或者卡扣的连接装置。当患者支承装置1被放置在患者支承台上时,通过使第一翼部7a和第二翼部7b紧贴患者支承台的底部并且将第一翼部7a和第二翼部7b上的连接装置与患者支承台的底部上的相应连接装置连接起来,可以很方便地将患者支承装置1固定在患者支承台上。在U形腔5的第一侧壁5a的底部和第二侧壁5b的底部还可以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包括主体部(3),所述主体部(3)限定U形腔(5),所述U形腔(5)的第一侧壁(5a)和第二侧壁(5b)在所述U形腔(5)的底部汇聚而形成底座(5c),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侧壁(5a)的底部的外侧纵向边缘连接有上面设置有连接装置的第一翼部(7a),在所述第二侧壁(5b)的底部的外侧纵向边缘连接有上面设置有连接装置的第二翼部(7b),所述患者支承装置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翼部(7a)和所述第二翼部(7b)上的所述连接装置固定到患者支承台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是维可牢搭扣。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5a)和所述第二侧壁(5b)具有从所述U形腔(5)的开口端向着底部逐渐增大的宽度(W)以及具有从所述U形腔(5)的开口端向着底部逐渐增大的长度(L)。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CT扫描的患者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5a)的前端面形成为从所述U形腔(5)的开口端向着所述底座(5c)延伸的第一弯曲弧面(5e),并且所述第二侧壁(5b)的前端面形成为从所述U形腔(5)的开口端向着所述底座(5c)延伸的第二弯曲弧面(5f)。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铎潘贤君
申请(专利权)人: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