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1272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垃圾收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漂浮桶体、升降装置、针板和活动浮板;漂浮桶体包括凹陷腔体和容纳空间,升降装置安装于容纳空间内;针板包括底板和若干针体;活动浮板套设于容纳空间外部,且在升降装置的带动下上下运动,活动浮板上与针体一一对应设置有贯通孔;活动浮板包括顶部限位工作位置和底部挤压工作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工作过程中,可通过活动浮板工作位置的转变而交替实现垃圾收集和垃圾挤压集中,使得周围的垃圾被持续的收集在漂浮桶体的凹陷腔体底部,且被针板固定,便于垃圾的集中清理,以及实现清理位置的转变,通过漂浮的形式可实现任意位置的垃圾清理。漂浮的形式可实现任意位置的垃圾清理。漂浮的形式可实现任意位置的垃圾清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垃圾收集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湖泊、水库、池塘和人工景观等静止水体的表面,不可避免的会在局部发生水面垃圾堆积的情况,此种情况一方面会影响水质而破坏生态平衡,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市容环境。
[0003]目前,针对上述水体内垃圾的清理多采用人工的方式,通过在岸边的操作,或者,通过清理船在水面的操作而实现垃圾的打捞。
[0004]无论上述哪种操作方式,均会使得相关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具体地,当在岸边操作打捞设备时,设备的长度需满足能够延伸至水体内的设定范围,而较大的长度必然会带来操作的难度,针对每位操作人员无法实现长时间操作,而交替性的劳动又必然带来人力成本的提升;当采用垃圾清理船在水面进行操作时,由于船体本身的重量大,在不同水体间变化工作位置时具有较大的难度,且同时操作者仍需要在船体上执行打捞动作,同样也容易在短时内造成疲劳。
[0005]综上所述,如何获得一种可使得操作人员通过较少的体力支出,而较为便捷的实现水面垃圾清理的装置,成为了本领域内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所指出的问题。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包括漂浮桶体、升降装置、针板和活动浮板;所述漂浮桶体中部具有凹陷腔体,且侧壁在自上至下的设定范围内设置有贯通区域,所述凹陷腔体中心设置有容纳空间,所述升降装置安装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针板包括底板和若干针体,所述底板自由下落至与所述凹陷腔体底部贴合的位置,且套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外部,所述针体竖直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上;所述活动浮板套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外部,且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所述活动浮板上与所述针体一一对应设置有贯通孔;其中,所述活动浮板包括顶部限位工作位置和底部挤压工作位置;在所述顶部限位工作位置时,所述活动浮板超出所述漂浮桶体外围顶部,所述漂浮桶体因重力浸入水中,所述活动浮板用于限制所述漂浮桶体在水中的下沉极限深度;在所述底部挤压工作位置时,所述活动浮板靠近所述底板,且对所述凹陷腔体内的垃圾进行挤压,使得至少部分垃圾贯穿所述针体,且所述漂浮桶体部分贯通区域伸出水面外。
[0008]进一步地,所述漂浮桶体包括底座和若干浮圈,所述浮圈堆叠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浮圈与所述底座之间,以及所述浮圈与浮圈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且形成所述贯通区域。
[0009]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和浮圈均为具有空心腔体的塑料结构,且所述底座和浮圈外围上下对应设置有耳板结构,所述底座和浮圈上的耳板结构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螺杆和若干外旋于所述螺杆上的螺母,所述螺杆贯穿所述底座和浮圈上对应的所述耳板结构,且每个所述耳板结构顶部和底部均通过所述螺母挤压。
[0010]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和浮圈均为实心的泡沫结构,且所述底座和浮圈上下对应设置有通孔,所述底座和浮圈上的通孔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螺杆、外旋于所述螺杆上的至少两螺母,以及套设于所述螺杆外的若干垫片,所述螺杆贯穿所述底座和浮圈上对应的所述通孔,所述垫片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浮圈之间,以及所述浮圈与浮圈之间;所述螺母分布于最顶层的所述浮圈之上,以及所述底座之下,对所述底座、各浮圈和垫片进行挤压。
[0011]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收卷装置和至少两根连接绳体;所述收卷装置安装于所述容纳空间顶部,所述连接绳体一端与所述收卷装置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容纳空间的侧壁底部,且连接于所述活动浮板的底部。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绳体与所述活动浮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钩体;所述活动浮板底部设置环体,所述活动浮板与所述连接绳体的连接通过所述钩体与所述环体的连接实现。
[0013]进一步地,所述容纳空间为空心管体的内部空间,所述空心管体与所述漂浮桶体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浮板的顶部限位工作位置通过贯穿所述空心管体的销轴结构阻挡实现。
[0015]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浮板为泡沫结构,所述贯通孔一端具有发散段,所述发散段内壁贴合设置有喇叭状的金属结构。
[0016]一种如上所述的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针板和活动浮板均套设于容纳空间外部,并将漂浮桶体放入水中,且保持静止时所述活动浮板位于顶部限位工作位置;当所述漂浮桶体内水位达到第一设定高度范围或完全灌满水后,控制所述升降装置而带动所述活动浮板到达所述底部挤压工作位置;当所述漂浮桶体内的水位下降至第二设定高度范围时,控制所述升降装置而使得所述活动浮板再次回到顶部限位工作位置;循环往复上述过程,直至对所述漂浮桶体内的垃圾进行清理时。
[0017]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实现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可通过状态的转变而交替实现垃圾收集和垃圾挤压集中的过程,从而使得周围的垃圾被持续的收集在漂浮桶体的凹陷腔体底部,且被针板固定,便于垃圾的集中清理;因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收集装置主体为桶体结构,因此便于实现清理位置的转变,通过漂浮的形式可实现任意位置的垃圾清理;通过本专利技术中上述装置的使用,可在垃圾集中收集的过程中解放劳动力,大大降低操作的难度,从而降低水面垃圾的清理成本。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省略升降装置);图3为针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活动浮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的活动浮板在顶部限位工作位置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6为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的活动浮板在底部挤压工作位置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7为漂浮桶体的分解示意图;图8为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的剖视图;图9为针板在漂浮桶体内的安装示意图(漂浮桶体局部剖视);图10为图8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9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2为活动浮板与针板分离到靠近的状态变化示意图;附图标记:A、顶部限位工作位置;B、底部挤压工作位置;1、漂浮桶体;11、凹陷腔体;12、容纳空间;13、贯通区域;14、底座;15、浮圈;16、耳板结构;17、螺杆;2、升降装置;21、连接绳体;3、针板;31、底板;32、针体;4、活动浮板;41、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漂浮桶体、升降装置、针板和活动浮板;所述漂浮桶体中部具有凹陷腔体,且侧壁在自上至下的设定范围内设置有贯通区域,所述凹陷腔体中心设置有容纳空间,所述升降装置安装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针板包括底板和若干针体,所述底板自由下落至与所述凹陷腔体底部贴合的位置,且套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外部,所述针体竖直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上;所述活动浮板套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外部,且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所述活动浮板上与所述针体一一对应设置有贯通孔;其中,所述活动浮板包括顶部限位工作位置和底部挤压工作位置;在所述顶部限位工作位置时,所述活动浮板超出所述漂浮桶体外围顶部,所述漂浮桶体因重力浸入水中,所述活动浮板用于限制所述漂浮桶体在水中的下沉极限深度;在所述底部挤压工作位置时,所述活动浮板靠近所述底板,且对所述凹陷腔体内的垃圾进行挤压,使得至少部分垃圾贯穿所述针体,且所述漂浮桶体部分贯通区域伸出水面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桶体包括底座和若干浮圈,所述浮圈堆叠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浮圈与所述底座之间,以及所述浮圈与浮圈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且形成所述贯通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浮圈均为具有空心腔体的塑料结构,且所述底座和浮圈外围上下对应设置有耳板结构,所述底座和浮圈上的耳板结构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螺杆和若干外旋于所述螺杆上的螺母,所述螺杆贯穿所述底座和浮圈上对应的所述耳板结构,且每个所述耳板结构顶部和底部均通过所述螺母挤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漂浮式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浮圈均为实心的泡沫结构,且所述底座和浮圈上下对应设置有通孔,所述底座和浮圈上的通孔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螺杆、外旋于所述螺杆上的至少两螺母,以及套设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明南李亚涛张家栋
申请(专利权)人:冠奕达防爆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