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及布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611433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及布置方法,进气系统的配气结构和缸盖之间设置进气接管,进气接管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可拆卸的安装有导流组件,导流组件包括可拆卸的安装于进气接管端部的法兰安装部,和伸入进气接管的内部,对进气状态进行调整的导流结构。导流组件可通过拆卸的方式布置在进气接管内,且根据进气需求,可在进气接管的两端同时或分别设置,通过对导流组件上导流结构的调整,可进一步进行进气状态调整,提高了进气的适应能力,可拆卸的结构,使得导流组件以独立部件的形式与进气接管连接,降低了导流组件的加工难度,有效降低加工成本。有效降低加工成本。有效降低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及布置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及布置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排放法规的逐步严格,发动机排放及经济性开发成为产品是否有竞争力,是否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涡流比、滚流比、流量系数是用来衡量发动机气缸进气能力和空气运动的参数之一,对柴油机、尤其是天然气发动机的功率输出,燃气经济性及排放都有着巨大影响,因为它影响着进气量和缸内气体混合、燃烧过程。保证各缸涡流比、滚流比、流量系数一致性,也就是保证排放和经济性的重要一环。研究表明:如果这三者差异大,会导致各缸工作不一致,直接影响整机排放和经济性。
[0003]目前重型发动机多为六缸,结构特点多为中间水平进气,进气入口较小,且气缸较多。发动机管路受限于整机管路布置形式等原因,存在过渡急、长度短、避让多等问题,使得进入各缸的气流状态差异很大。各缸进气量以及缸内的气流运动情况均有很大的差异,对各缸的工作状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排放、油耗恶化严重。
[0004]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在进气接管内添加导流叶片是提高各缸一致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图1提供的现有技术中进气接管内导流片布置结构示意图,进气接管1`的内腔布置多个导流片2`,对进气进行状态调整。但是现有导流片2`布置方式,导致进气有以下问题,一是导流片随进气接管1`铸造而成,加工困难、耗时长、方案更换难、安装位置无法更换;二是导流片通用性差,对于不同用途、匹配不同整车的变种机型适用性差,需要重开模具、重新开发;三是进气接管的进气状态,只能通过发动机台架进行试验验证,验证周期长、资源浪费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以降低对进气接管进气状态的调节难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进气管导流组件的布置方法。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进气系统的配气结构和缸盖之间设置进气接管,所述进气接管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可拆卸的安装有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进气接管的端部的法兰安装部,和伸入所述进气接管的内部,对进气状态进行调整的导流结构。
[0007]优选地,在上述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中,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导流连接部和导流片,所述导流连接部贴附于所述进气接管的内壁面,所述导流片由所述导流连接部上伸出至所述进气接管的中部。
[0008]优选地,在上述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中,所述导流连接部包括均匀分布于所述进气接管周向的多个,所述导流片为连接于多个所述导流连接部之间的弧面导流片。
[0009]优选地,在上述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中,所述弧面导流片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进气接管的进气方向相对布置,所述弧面导流片上贯穿布置有多个对进气进行导流的导流孔。
[0010]优选地,在上述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中,所述弧面导流片的凸面一侧伸入所述进气接管的内部。
[0011]优选地,在上述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中,所述导流组件的导流片为板片状导流片或螺旋状导流片。
[0012]一种进气管导流组件的布置方法,用于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的设计,包括:搭建进气系统仿真模型,并仿真计算,获得气道仿真参数;将所述气道仿真参数与气道特性参数进行对标,并在误差超出预设范围时,调整所述进气系统仿真模型,直至获得误差满足所述预设范围的气道仿真参数;所述气道特性参数为所述进气系统的各个气缸预定工况下获得的气道特性参数;判断所述气道仿真参数是否满足相对偏差限值,若不满足,设计所述导流组件的安装位置和数量,构建包含所述导流组件的进气系统的导流仿真模型,计算得到所述进气系统的第二气道仿真参数;对所述第二气道仿真参数依次进行相对偏差限值判断及满足混合均匀性判断,若不满足相对偏差限值要求,则对所述导流组件的形貌进行调整,若不满足混合均匀性要求,则对进气接管的形貌进行调整;直至所述第二气道仿真参数满足所述相对偏差限值要求及混合均匀性要求;将所述导流组件和进气接管的形貌对应的参数作为设计参数。
[0013]优选地,在上述进气管导流组件的布置方法中,所述气道特性参数包括进气系统的涡流比、滚流比和流量系数。
[0014]优选地,在上述进气管导流组件的布置方法中,所述涡流比/滚流比的相对偏差限位为
±
10%,所述流量系数的相对偏差限位为
±
5%。
[0015]优选地,在上述进气管导流组件的布置方法中,所述导流组件的形貌包括导流孔的布置位置、布置密度、开孔方向和开孔大小。
[0016]优选地,在上述进气管导流组件的布置方法中,所述进气接管的形貌包括折弯弧度、接管内径和接管截面积大小。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进气系统的配气结构和缸盖之间设置进气接管,进气接管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可拆卸的安装有导流组件,导流组件包括可拆卸的安装于进气接管端部的法兰安装部,和伸入进气接管的内部,对进气状态进行调整的导流结构。导流组件可通过拆卸的方式布置在进气接管内,且根据进气需求,可在进气接管的两端同时或分别设置,通过对导流组件上导流结构的调整,可进一步进行进气状态调整,提高了进气的适应能力,可拆卸的结构,使得导流组件以独立部件的形式与进气接管连接,降低了导流组件的加工难度,有效降低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现有技术中进气接管内导流片布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中导流组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布置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的布置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降低了对进气接管进气状态的调节难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进气管导流组件的布置方法。
[002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2

图4所示,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中导流组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布置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的布置方法流程图。
[002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进气系统的配气结构1和缸盖之间设置进气接管2,进气接管2的第一端21和/或第二端22可拆卸的安装有导流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进气系统的配气结构和缸盖之间设置进气接管,所述进气接管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可拆卸的安装有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进气接管的端部的法兰安装部,和伸入所述进气接管的内部,对进气状态进行调整的导流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导流连接部和导流片,所述导流连接部贴附于所述进气接管的内壁面,所述导流片由所述导流连接部上伸出至所述进气接管的中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连接部包括均匀分布于所述进气接管周向的多个,所述导流片为连接于多个所述导流连接部之间的弧面导流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导流片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进气接管的进气方向相对布置,所述弧面导流片上贯穿布置有多个对进气进行导流的导流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导流片的凸面一侧伸入所述进气接管的内部。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的导流片为板片状导流片或螺旋状导流片。7.一种进气管导流组件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进气管导流组件安装结构的设计,包括:搭建进气系统仿真模型,并仿真计算,获得气道仿真参数;将所述气道仿真参数与气道特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卫李军银谷允成王雪鹏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